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docx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读准以下字音: 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存文言词汇,把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力量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育朗读和背诵的力量,这样可以品尝语言的神韵、气概和感情颜色,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这一抱负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追求公平
2、、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抱负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解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拟法形成规律性的熟悉,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抱负,最终熟读成诵,吸取文化养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学问。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争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奇颜色,结尾又不知所踪都示意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地。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1.投影片:生字词;有关陶渊
3、明的文学常识;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终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存文言词汇,把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挨次,从发觉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清楚,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颜色。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
4、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觉桃花林的? 2.在桃林终点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当祭酒、参军一类卑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理想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非常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今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
5、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与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出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57岁时所作,标志着思想进展的高度。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抱负社会,寄予了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公平、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盼望。这既是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认,也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夫的愿望。 2.读准以下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解释,教师稍加教导,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6、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争论明确:描写了一片漂亮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奇颜色,示意将来会消失“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妙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争论其次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表达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其次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
7、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的这些描写表达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静、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亮比照。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美丽、安静的景象。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以下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分,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叉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根本一样,作“都”讲
8、,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异,“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争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答复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忱款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忱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好像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 年级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