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表格式教案(全册).pdf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表格式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表格式教案(全册).pdf(1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课题1、乘 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八册第 1 页第二页 教学目的 让学生经理探索三位数成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成两位数得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会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教学难点 三位数成两位数得笔算方法及算理。教学理念 自我探索、尝试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意图 一、复 习旧知,促 进迁移。二、自 主探索,学 习新知。三、拓 展笔算 14 15 144 5 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谁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144 15 怎样计算?想试试吗?检查,了解学生
2、常识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 注意什么?用乘数什么位去乘,乘得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你能根据刚才的练习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吗?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计算 个别板演 相互检查,错者说明原因。相互说 指名口答 学生尝试练习 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讲述计算过程。学生相互说说计算方法。通 过 旧 知 的 复习,为学生学习新指搭起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得出计算方法。2 练习 四:作业 1、笔算 375 309 248 24 26 45 2、想想做做(2)错误原因(1)用 2 去乘时
3、积的末尾应和十位对齐。(2)2 没有和中间的 0 相乘。(3)3 成 248 的结果是 744。3、想想做做(4)从表格中知道什么?怎样求总价?第 2 页(3)先做第一题 个别板演 相互检查 完成下面 2 题 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分工合作 口答结果 观察表格 口答 填写 汇报结果 3 课题 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 四年级(下册)第三页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意图 一、
4、口算 练习 二、笔算练习 三、解 决实 际问题 214 609 432 1240 6009 2034 2140 6050 7020 2104 3230 3900 行间巡视,检查口算情况 28 76 45 207 575 14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第二题怎样计算?为什么?第二题运用简便方法的给于表扬 1、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火车每小时行112 千米,大约 13 小时行完全程,北京到上海的公路汽车每小时行105千米,大约 12 小时行完全程。告诉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铁路长多少千米?公路长?多少米?所求的问题需要什么信息?铁路比公路长多少千米?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结果 相互检查 学生独立计算 板演
5、相互检查并指出错误之处 订正 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 独立计算 为 笔 算 打 好 基础,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迁移力。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4 四、作业 五、星号题 2、第 3 页(8)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月收入各是什么意思?第 3 页(9、10)评讲作业,反馈作业情况。了解情况 讲评 相互讨论 列式结果 独立完成。订正。5 课题 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1)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八册第 46 页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体会简算的依据,增强
6、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算,及简算的依据。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意图 一、复 习导 入新课。二、自 主探索,交 流算法。笔算:4230 2055 检查练习情况。出示挂图 1、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百和苑小区有 850平方米的草坪,如果每平方米每天大约释放氧气 15克,这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怎样列式?板书 850 15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为什么积的末尾添些一个 0?说明理由。两种方法多对吗?哪种简
7、便?为什么?2、如果如果每平方米每天大约释放氧气 20 克,那么这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怎样解决呢?独立计算 板演 反馈错误原因。学生观察图 提出问题 学生口答 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相互交流 板演两种做法。口答 学生试一试 学生板演 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6 三、巩固练习 积的末尾为什么写 2 个 0 如果草坪面积是 800 平方米呢?小结: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380 170 22 60 500 18 30 400 2、第 5 页(3)怎样计算的。3、第 5 页(5)发现什么?四、作业 第 5 页(2、4)讲清
8、写竖式的理由 指名口答 学生先相互说 口答 做前两题 在书上写出结果 口答过程 独立计算 介绍简算得方法。填写表格 相互交流 汇报结果 初步渗透积、因数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能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于计算。7 课题 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第八册 6 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的乘法笔算的简便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教学理念
9、自我探索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意图 一、创设比赛情境 二、练习 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看看哪一组同学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学的最好。同时评选出计算能手。教师叙述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想想做做 5 1、让学生在书上填好答案。2、指明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3、让学生把每组的结果依次和第一组对比。4、总结出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 想想做做 6 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扩大或 1、在书上填好答案。2、指名的学生说出答案,其他人注意听他说的是否完整。3、同桌两个人讨论对比的结果,得出结论。1、仔细观察题目,寻找它们的特点。2、指名的学生说出自 通过设立计算能手这样一个称号,激
10、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8 三、练习 缩小几倍。1、让学生对比书上的第一组题目,观察他们都有什么特点。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乘数末尾有几个 0 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 0。1、想想做做 7 口算下面各题 2、列竖式计算 20740 27040 3、想想做做 10 4、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 8 想想做做 9 己的发现。3、同桌检查反馈情况。1、规定时间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反馈情况,统计结果。1、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3、同桌检查,反馈情况。1、让学生独立思考,将结果写在书上。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以及自己的想法。3、加大难度
11、,将方框省略。让学生写出几种可能的结果。4、指名学生说出答案。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简便 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体会末尾有 0 的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修改题目让学生填写从侧面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末尾有 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9 课题 练习一(1)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第八册 6 页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让学生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计算是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教学理念 自我探索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意图 一、整理算理 二、口算 二、竖式计算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三位数和末尾有 0 的乘法,请个同学说一说三位数
12、乘以两位数要怎样来乘。末尾有 0 的乘法要怎么乘。边板书边提问。创设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比赛选出“优秀小组”,同时选出“计算能手”。让学生先写,再指名学生说,最后统计结果。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并将其中两题说出为什么这样做。26014 67189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1、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书上完成口算。2、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其中 20500 13300指名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3、集体订正反馈情况。1、在规定的时间内在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 第 3 题 2、练习一 第 4 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一 第 2 题 第 5 题 1、指名学生读
13、题,说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2、指名学生说出结果。3、反馈情况,统计结果。4、集体订正反馈情况。随堂本上完成。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3、集体订正,反馈情况。4、在随堂本上列竖式计算。1、让学生仔细的读题,找到条件和问题。2、在随堂本上列竖式计算。强调一小时有多少分钟?通过读题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更好的进行列式计算。帮学生理清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方便学生列式计算。11 课题 练习一(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第八册 8 页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让学生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通过复习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让学生进一步解决与次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计算是细心的好习惯,应用所学
14、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教学理念 自我探索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意图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课件出示题目。2、规定时间让学生在随堂本上完成。先用竖式计算 12516 25024 50120 让学生观察用其他方法计算。师:仔细观察这三条题目,除了用竖式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3、指名学生说计算结果。4、12516 说出计算过程。5、让学生观察题目,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6、揭示可以用简便方法计 强调 50120,表示 501 个 20,1、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随堂本上列竖式计算。2、指名学生说出结果。3、指名学生说出 1251
15、6 的计算过程。4、同桌检查,反馈情况。5、仔细观察题目,独立思考其他方法。6、在随堂本上用简便方法计算。规定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有紧迫感,能迅速的饿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先让学生仔细读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12 二、练习简便计算 三、解决问题 (500+1)20,可以是先算出 55个 20 再算出 1 个 20。47250 25032 12564 练习一 8 1、用课件出示题目。2、让学生理清题意。3、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要求列综合算式。4、指名学生回答,同桌检查,反馈情况 练习一 11 练习一 12 1、在随堂本上进行简便计算。2、指名学生说出是如何计算的。3、同桌检查,反馈情况。1、在
16、随堂本上完成用简便方法计算。2、指名学生板演,同桌检查,反馈情况。1、指名学生读题目。2、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3、指名学生回答 1、自由读题,找出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老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一个个的问题是为了,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读 13 三、思考题 1、用 1 2 3 4组成两个数,乘积最大是多少?2、得出结论,两个越接近的数,乘的的积越大。3、用 5 个数组成三位数和两位数。条件。2、提出第一个问题并提问:这个问题中每班有多少人,每人需要多少钱。3、让学生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懂题目意思。14 2、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
17、012 页。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制作量器,通过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教学难点 容量单位 1 升的观念的建立。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选用学生生活中的学具,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寓于其中,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充实,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意图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
18、小一些。(板书:容量)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仔细观察,回答问题。加深印象,说明理由。
19、感 受 容 量 的 含义。通过直观观察杯子能盛水的多少,引入容量这一概念。通过比较不同容量大小,让学生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中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并产生统一和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15 二、认识升 三、想想做做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 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 1 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
20、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 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 1 升。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 1 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7、板书:棱长是 1 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 1 升。想想做做 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 3 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3、指名生上台操作。想想做做 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 小组交流。探讨 1 升到底有多少?
21、说出思考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认识容量单位升,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这一知识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实验认识 1 升容量的大小,感受 1升 容 量 的 含义,而不是教师概念式的灌输,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 1 升的容量观念。通过练习,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将所学知 识 进 行 拓展。16 的?想想做做 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想想做做 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 1 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拓展知识。关于升,你还知道什么?你还了解什么?17 继续认识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3 和 14 页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2 让学生估计一些常见的
22、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 让学生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4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感知 1 升有多少。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教学理念 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容器,培养对升的感受。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意图 一、复习引入 二、自主探究,实践求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升可以仪用什么符号表示?(L)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升 1、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一升的量器?2、
23、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一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 1/4 升 1/2 升 3/4 升(1)分组合作,以组为单位根据手中的材料讨论。(2)每组选一人汇报可以怎样做(3)教师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4)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做好个别辅导 学生回答 容量的含义 认识升 棱长一分米的正方体容量是一升 学生自主讨论,通过议论,争辩得出最优方案 小 组 内 适 当 分工,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作全面回顾。为下面的研究活动作好铺垫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看了,听了,就了解了。动手做了,就记住了 18 三、运用新知,展示能力 四、解决问题,升华提高 提问。(1)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制作的结果(2)
24、有没有不同的标法?4、用自己做的一升的容器来量一量。(1)量一升水,试一试能倒几杯?提问:一升水能倒几杯?你一天能喝几杯水,有没一升 (2)估计桌上放着的一碗水比一升多还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升。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容器,碗锅,盆等 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再量一量,看哪组的估计水平高。2、解决白菜博士提出的问题(1)谈话:在找几个容器,先估计能盛多少水,再用自制的容器量一量 (2)汇报估计和测量结果 1、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谈话:下面检验同学们的眼力怎样 让学生读书上的题目指名说说容器的名称 指名说答案,全班共同校对。2、做想想做做第三题 谈话:知
25、道了一 升水有多少,想不想知道一升水有多重?想一想怎样知道一升 学生将一升水倒入 所 带 的 杯 子里,小组内合作完成。让学生把前面获得的感受和经验把一碗水与一升水进行比较,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再实际量一量,来验证估计。用自制容器量一升水。把水倒入自带的容器中,观察水面的高度。观察本组其他同学水面的高度 学生估计并动手量 学生各自判断,做在书上 学生自主发言 学生通过亲手实践后,对一升的认识有理性 再 回 到 感性,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 师 及 时 评价,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会 强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加深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标 苏教版 小学 数学 第八 表格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