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图表全文)NEW.pdf
《十二五规划纲要(图表全文)NEW.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纲要(图表全文)NEW.pdf(1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陈文整理(2011201120112011年年年年3 3 3 3月月月月3 3 3 3日至日至日至日至14141414日)日)日)日)目目 录录 第一篇第一篇第一篇第一篇 转变方式转变方式转变方式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篇第二篇第二篇第二篇 强农惠农强农惠农强农惠农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第三篇第三篇第三篇 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转型升级 提高产
2、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第四篇第四篇第四篇 营造环境营造环境营造环境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五篇第五篇第五篇第五篇 优化格局优化格局优化格局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第六篇第六篇第六篇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第七篇第七篇第七篇 创新驱动
3、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第八篇第八篇第八篇 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九篇第九篇第九篇第九篇 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第十篇第十篇第十篇 传承创新传承创新传承创新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篇第十一篇第
4、十一篇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改革攻坚改革攻坚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二篇第十二篇第十二篇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互利共赢互利共赢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三篇第十三篇第十三篇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发展民主发展民主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四篇第十四篇第十四篇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深化合作深化合作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
5、十五篇第十五篇第十五篇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六篇第十六篇第十六篇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强化实施强化实施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实现宏伟发展蓝图实现宏伟发展蓝图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发展环境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主要目标主要目标主要目标主要目标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政策导向第一篇第一篇 转变方式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开创科学发展新
6、局面 “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
7、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第一章 发展环境发展环境第一章第一章 发展环境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
8、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
9、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专栏专栏1 1 1 1“十一五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第二章第二章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
10、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
11、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
12、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第三章第三章 主要目标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3、提高到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森林蓄积量增加亿立方米。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岁,达到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
14、居工程建设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专栏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政策导向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
15、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合理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16、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
17、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政策导向 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
18、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
19、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第二篇第二篇第二篇第二篇 强农惠农强农惠农强农惠农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第七章第七章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
20、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五章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
21、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
22、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第四节第四
23、节第四节第四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图图1 1 1 1“七区二十三带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农业战略格局 第六章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巩固提高家庭经
24、营收入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
25、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第七章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 规划 纲要 图表 全文 NEW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