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及其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pdf
《壳聚糖及其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壳聚糖及其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生 物 工 程 学 报 Chin J Biotech 2009,October 25;25(10):1449-1458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ISSN 1000-3061 2009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CAS&CSM,All rights reserved Received:April 3,2009;Accepted:September 9,2009 Corresponding author:Dongwei Wei.Tel:+86-371-63579656;Fax:+86-371-63579656;E-mail: 综
2、 述 壳聚糖及其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魏东伟1,贾翠英1,贾雪平2,叶永忠1,钱卫平3 1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州 450002 2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通 226007 3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南京 210096 摘 要:基于来源丰富、独特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的壳聚糖与金属复合成为纳米材料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人们利用生物分子或生物有机体合成的金属纳米材料反应条件温和、产物形貌可控、重复性高等特点,结合金属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与生物分子的自身特性来提高两者的协同功能,进一步拓展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以下针对近年来壳聚糖、壳聚糖体系金属纳米材料的研制
3、及应用等领域进行简要的总结、评述和展望。关键词:壳聚糖,纳米金属,合成 Chitosa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synthesis of metal nanomaterials Dongwei Wei 1,Cuiying Jia 1,Xueping Jia 2,Yongzhong Ye 1,and Weiping Qian 3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
4、ing,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7,China 3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Engineering,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Abstract:Chitosan has natural abundance,unique bioactivity and attractiv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Recent years,the synthesis of chitosan-based metal nanomat
5、erials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The synthesis of metal nanoparticles utilizing biomelocular or organism offers a mild medium,and thus a greater degree of control over the nanoparticles produced,along with higher reproducibility.In particular,prepara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s based on biom
6、elocular or organism has its unique facility in integrating“minimum feature sizes”into labile biological components to an excellent synergy and bifunctional effect and consequently a more broad application.Herein,we review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hitosan,chitosan-based synthesis of metal nanomateria
7、ls,and their application.Keywords:chitosan,metal nanoparticles,synthesis 近年来,利用生物分子或生物有机体合成金属纳米材料和器件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利用生物分子或有机体合成纳米材料因其反应条件温和,制备产物可控性好、反应完成后易于降解已成为纳米科技一个重要分支1-3。壳聚糖就是以甲壳素部分脱乙酰化后得到的产物。甲壳素来源非常广泛(主要来自虾壳、蟹壳等),储量丰富、成本很低,是一种生物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无毒;还具有抗菌、抗凝血等特性。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自由的氨基和羟基,因此壳聚糖具有1450
8、ISSN1000-3061 CN11-1998/Q Chin J Biotech October 25,2009 Vol.25 No.10 J 聚阳离子、螯合、易成膜、pH 敏感、湿度敏感等性质和较高的化学活泼性4。壳聚糖可以利用金属纳米材料的特性,如光、热、电、磁以及化学等方面的性能,尤其是其与金属结合后在催化、生物医学等研究的协同作用将开发出高科技的产品4-5。壳聚糖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和螯合等多种模式与金属离子结合。特别是,对过渡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工业上常作为吸附材料应用于工业排出物中重金属离子的回收6。另外,利用壳聚糖合成的不同形貌的金属纳米材料所得到的特性,是金属纳米材
9、料和壳聚糖都不能自身体现的性质而拓展的应用领域,两种材料的有效结合是一条好的发展思路,值得研究与推广。目前,研究者也对壳聚糖有更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壳聚糖属于还原性多糖,分子结构中含有丰富的氨基和羟基等基团可还原金属离子为金属单质,而自身被氧化。同时,壳聚糖的多羟基结构,使其通过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的作用可形成分子水平上的独立空间,为纳米粒子的生长提供好的模板。所以,壳聚糖在纳米粒子的制备中可同时用作稳定剂和还原剂。在本综述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基于对壳聚糖与金属纳米材料体系的综合分析,尤其是壳聚糖结构及性质上特点的总结,探讨壳聚糖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1 壳聚糖 1.1 壳聚糖的结构
10、与性质 壳聚糖化学名称为-(1,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是自然资源丰富的甲壳素部分脱乙酰化的产物。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如图 1 所示。壳聚糖和甲壳素没有本质区别,一般来说,脱乙酰度达到 55%以上的甲壳素称为壳聚糖。壳聚糖是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略有珍珠光泽的固体,因原料和制备方法不同,壳聚糖的脱乙酰度有很大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也从数十万至数百万不等。壳聚糖不溶于水和碱溶液,研究中常用的是壳聚糖的稀乙酸溶液。由于-1,4-糖苷键属于半缩醛结构,壳聚糖对酸不稳定,其酸性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会发生酸催化水解,主链降解,粘度降低,最后水解成寡糖和单糖。壳聚糖溶于稀酸中,实际上是壳聚糖分子
11、链上众多的氨基同溶液中的氢离子结合,使壳聚糖成为带正电荷的聚电介质,类似于高分子内盐,破坏了壳聚糖分子间和分子内的氢键,使之溶于水溶液。脱乙酰度越高,分子链上的游离氨基越多,离子化强度越高,也就越容易溶于稀酸,分子量越高,溶解就越慢7。图 1 壳聚糖(a)和甲壳素(b)的分子式1 Fig.1 Structures of chitosan(a)and chitin(b)1.因此,壳聚糖的特性可概括如下:1)储量丰富性:作为甲壳素的衍生物,壳聚糖是一种原料来源广泛、储量丰富的生物高分子。2)化学活泼性:分子链上丰富的羟基和氨基使其易于进行化学修饰(改性),可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获得性能优良的壳聚糖衍
12、生物,改善其溶解和稳定性。3)独特的理化性质,包括:聚阳离子、螯合、易成膜、pH 敏感和湿度敏感等。壳聚糖分子结构中存在大量自由氨基,是天然多糖中少见的带正电荷的高分子化合物,因结构中丰富的氨基和羟基而具有上述独特的理化性质。可作为阳离子絮凝剂,高效沉淀溶液中的有机物,抑制细菌生长发育,其净水效果优于活性碳。在一定 pH 值对具有一定离子半径的一些金属离子具有螯合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配位体或螯合剂,主要用于有毒重金属离子的捕集,工业污水的处理等方面。利用其易成膜、pH 敏感和湿度敏感等特性,可以通过电沉积或表面修饰的方法制备纳米颗粒-壳聚糖复合膜,用于生物和湿度传感器的制造,检测魏东伟等:壳聚
13、糖及其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451 J 环境湿度的变化和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8-9。4)形式的多样性:壳聚糖独特的理化性质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其呈现不同的形式如珠体(Beads)、凝胶、膜或者敷料薄膜。可通过交联反应改善不同形式壳聚糖的稳定性及其对酶或者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从而拓展壳聚糖的应用4。5)生物学特性包括:生物可降解、生物相容和生物无毒性。壳聚糖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高分子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主要因为其以下特征: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自身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如抗菌、抗肿瘤、抗胆固醇升高、抗凝血、抗感染等;作为多糖,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分,在控制细胞分裂和分化、
14、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以及维持生命有机体的正常代谢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保湿性能,使其应用于化妆品和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作为天然聚阳离子多糖衍生物,其阳离子性质使其对 DNA或细胞表面具有较强的静电作用,从而有作为基因载体的潜在优势。壳聚糖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已经逐渐用于人工皮肤、骨骼与血管,手术缝合线、肿瘤治疗、药物缓释和基因转导等领域10。综上,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壳聚糖的水溶性较甲壳素有所改善,具有良好特性,易于进行修饰。壳聚糖的这些特点大大拓展它的应用领域,图 2 示意图说明了壳聚糖的多功能性。图 2 壳聚糖的多功能性4 Fig.2 Schematic illustrating
15、chitosans versatility for fabrication4.1.2 壳聚糖的应用 1.2.1 壳聚糖在催化中的应用 催化反应可以在均相体系中进行,然而,考虑到催化剂尤其是金属催化剂的昂贵性,工业生产中催化剂的回收是必要的。因此,一直以来载体催化即异相催化备受重视。尽管活性炭、氧化铝及硅胶是催化反应常用的载体,聚合物因其特殊的高分子结构而具有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生物高分子壳聚糖因其分子中丰富的羟基和氨基,在一定的 pH 值条件下对具有一定离子半径的金属离子具有螯合作用,催化反应中可以有效阻止负载在其上的催化剂损失。特别地,壳聚糖分子链有特殊的螺旋构象及不对称碳
16、原子,可通过对其羟基和胺基的化学修饰,使螺旋结构形成内外有别的亲酯疏水区或疏酯亲水区,在适当的条件下使之与金属离子鳌合,有可能得到具有特殊光学活性的生物高分子金属配合物,以期获得高活性、高选择性,并在常温常压下有专一催化性能。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即惰性满足了作为异相催化剂载体的条件,另外,其独特的高分子结构及多功能性即改变条件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珠体、纤维、膜或者敷料薄膜,从而便于新催化剂体系的设计。上述特点使壳聚糖负载金属体系在催化反应中广泛应用11-12。大量研究表明,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与壳聚糖的比表面积、脱乙酰度、溶液温度与 pH 值以及金属离子的种类有关。壳聚糖基本上不与碱金
17、属、碱土金属离子发生配合作用,而对过渡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壳聚糖与金属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和鳌合等方式发生配合作用。目前,壳聚糖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机理主要认为是“桥式模型”和“侧式模型”13。桥式模型中只有氨基参与配位;侧式模型中,配位体同时含有氨基和羟基,但这两种配位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佐证。因壳聚糖对金属离子具有配位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回收、富集及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新型功能,如模拟酶催化,己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由于许多加氢反应条件苛刻(如高氢压及高反应温度),从而促使人们寻求常温常压下的加氢反应催化剂。研究表明,贵金属壳聚糖配合物对这类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硅胶壳聚糖
18、铂镍配合物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能有效地催化乙腈、丙腈、丁腈和苄腈生成相应的胺类。这种催化剂可以反复使用而催化活性基本保1452 ISSN1000-3061 CN11-1998/Q Chin J Biotech October 25,2009 Vol.25 No.10 J 持不变14。壳聚糖与 Pt(IV)的配合物对共扼双键、叁键、芳香族硝基化合物以及丙烯酸具有较高的氢化催化活性15。利用硫酸-金属锌体系制备的氢气原位还原得到的 Pd-壳聚糖,对硝基酚类化合物的降解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11。1.2.2 壳聚糖的抗菌活性 壳聚糖的抗菌活性可能来源于以下 2个方面:1)细菌表面通常带有负电荷,在酸性条
19、件下,壳聚糖带正电荷,它能与细菌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大分子基团结合,从而附着于细菌表面,阻止了营养物质向细胞内运输,从而起到抑菌、杀菌作用;2)低聚壳聚糖能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抑制细胞中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研究表明壳聚糖的抗菌活性与其正电性、链长、取代基、溶剂和溶液的 pH 值有关。壳聚糖的抗菌抑菌活性明显强于壳聚糖低聚物,壳聚糖对大部分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壳聚糖和壳聚糖低聚物的分子量和细菌的种类将影响到其对细菌的抑制活性。溶液 pH 值在 4.55.9 间可观察到壳聚糖的抗菌抑菌活性较明显,pH 越低,其抗菌抑菌活性则越高16。另外,一些改性壳聚糖也具有抗菌抑
20、菌活性。壳聚糖季铵化后抗菌活性明显强于未进行改性的,而且随着壳聚糖烷基链长度的增加,其抗菌活性也增加,这表明烷基链的长度和正电荷取代基强烈影响着壳聚糖衍生物的抗菌活性17。再者,掺杂金属银离子或者纳米银颗粒的壳聚糖抗菌活性高于纯壳聚糖,可能是具有高渗透杀菌活性银的出现提高复合材料的抗菌活性18。1.2.3 壳聚糖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最近,壳聚糖在生物纳米器件制备方面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利用壳聚糖的易成膜性,使纳米粒子(例如量子点或碳纳米管)或者生物活性成份(如酶)结合在壳聚糖的薄膜网络结构中,可拓展两者的应用。例如,通过戊二醛的活化,将酶固定在碳纳米管和壳聚糖混合溶液浇铸的电极上可制备生物
21、传感器19。利用壳聚糖的聚阳离子性能在具有特定图案的阴极电沉积纳米粒子和壳聚糖的混合溶液,用于生物信号的传导和检测8-9。壳聚糖和阴离子多聚糖层层组装制成的薄膜能够耐壳聚糖水解酶的水解20。另外,壳聚糖可以把其独特的性质传递给其膜材料。利用壳聚糖对金属离子螯合的性能,其膜材料可用于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6。壳聚糖与右旋糖苷硫酸盐层层组装能够制备具有可选择促凝血(以壳聚糖为基础)-抗凝血(以右旋糖苷为基础)作用的薄膜材料21。总之,壳聚糖 pH 响应的溶解性、聚阳离子、易成膜和水凝胶的性能,使其在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同时,也预示着这种生物高聚物在纳米和生物学交叉领域有着广阔
22、的应用前景。2 生物材料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2.1 金属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 起初,一些生物分子如 DNA、小肽、糖类、蛋白质只是在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中作为稳定剂使用。逐渐地,研究者认识到利用这些生物分子如DNA、肽链、蛋白质、多糖等合成纳米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潜力。Shao 等分别以赖氨酸和精氨酸为还原剂,制备出尺寸分布为(62)nm 和(105)nm 的球形金纳米颗粒,而且通过天冬氨酸室温下还原氯金酸制得了金纳米片22。利用糖类如淀粉、葡萄糖、果糖、聚多糖制备纳米材料也有报道。Raveendran等23以淀粉溶液为稳定剂,葡萄糖为还原剂,在氩气保护下反应得到了直径为 4 nm 左右的银
23、颗粒。随后在水溶液中成功制备单分散的金、银、金-银合成纳米颗粒。Qi 等24利用蔗糖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还原氯金酸,得到粒径从几纳米到 20 纳米的金纳米颗粒。Huang 等25利用肝素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合成了带负电荷的银纳米颗粒。Liu 等26利用葡萄糖作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合成了平均直径为 8.2 nm的金纳米颗粒,证实该体系制备的纳米颗粒在NaBH4还原 4-硝基苯酚的反应中表现优良的催化活性。利用生物有机体合成金属纳米材料也有文献报道。Klaus-Joerger 等27把从银矿中分离出来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AG259)置于硝酸银浓溶液中,在细菌的细胞周质间
24、隙还原得到银纳米颗粒。将这种由细菌和银纳米颗粒形成的生物复合体进行热处理获得一种含碳复合膜,该材料在功能性包覆薄膜方面具有应用前景。Lengke 组28-29分别将魏东伟等:壳聚糖及其在金属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453 J 线状藻青菌(鲍氏织线藻,Plectonema boryanum UTEX 485)置于氯金酸和硝酸银溶液,获得了金和银纳米材料。利用生物方法合成金属纳米材料,Sastry 小组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Sastry 等30分别将白蜡窄吉丁轮枝菌(Verticillium sp.)置于含硝酸银和氯金酸的溶液中,金属离子在细胞内部被还原,得到尺寸为 20 nm 左右的金、银纳米
25、颗粒。将丝状真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置于氯金酸溶液以及硝酸银和氯金酸的混合液中,Sastry 等31分别在细胞外合成了金纳米颗粒以及金-银合金纳米颗粒,认为该过程中纳米颗粒的形成是由于真菌向溶液中分泌了还原性辅酶(NADH)。同时,可以改变氯金酸和硝酸银的浓度比例调节形成的金-银合金纳米颗粒产物中的金银比,从而调节产物的光谱吸收和颜色。另外,还利用高温单孢菌(Thermomonospora sp.)在细胞外合成了平均粒径为 8 nm 单分散的金纳米颗粒32。他们还分别利用柠檬草(Cymbopogon flexuosus)、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聚糖 及其 金属 纳米 材料 制备 中的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