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研究Ⅰ界面分析及界面剪切强.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研究Ⅰ界面分析及界面剪切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研究Ⅰ界面分析及界面剪切强.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2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研究 2 0 0 4年 9月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 的研究 I:界面分析及界面剪切强度的研究方法 郑安呐,胡福增(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 0 0 2 3 7)摘要:本文分析了树脂基复合材料受力状况下对界面结合的要求,着重介绍了微量冲击和临界纤维断裂长度分析两种 检测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的方法及其研究成果。通过对单丝纤维断点周围基体树脂形态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判断优 化界面的方法。关键词: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临界纤维断裂长度;优化界面 中图分类号:T B-1 8;T Q 3 1;0 3 3;V 4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2、0 0 3 0 9 9 9(2 0 0 4)0 5 0 0 1 2 0 5 复合材料之所以具有极为优异的性能,是因为 它综合了增强材料和基体各自的优点,但这又必须 建立在两者可以通过界面剪切方式传递载荷的基础 之上,因此界面剪切强度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复合材 料的性能。有关界面结合的研究几乎是伴随着复合 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然树脂基复合材料也不可 能例外。本文结合笔者在复合材料界面领域从事的 研究,对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提出 自己一些看法,不 当之处,还望指正。1 树脂基复合材料形成优化界面的 分析 广义而言,树脂基复合材料是指 以高分子树脂 为基体,以无机粉体或纤维来增强的复合材料。由 于无机粉
3、体对树脂的增强效果不大,往往又是以降 低成本为主要目的,因此树脂基复合材料通常狭义 地指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本文 的讨论将 限于此范 围之内。图 1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承载模型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可用图 1 所示的模型 描述。为了简化讨论,将纤维的排列方向设为一致,如 1,2,3,4所示。复合材料的截面积为 S ,单根纤 维的截面积为 s,树脂基体的截面积为 s 。当外 力 F 施加于复合材料时,其承受的拉伸应力 为:=F S。(1)假定属于小应变,并符合虎克定理,且两者结合 界面没有相对滑移,从而有相同的应变 ,因此 c rc:f+m=E s。+E m (2)式中 和,分别为树脂基
4、体与纤维所承担应 力。可以看到由于 E r E ,所 以 f 。也即纤 维承担了主要的外部载荷,这也就是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的基本原理。如果纤维与树脂基体在界面上没有任何相互作 用,由图 1 可以看到,由于纤维是分散相,树脂基体 是连续相,在外力 F的作用下树脂基体无法将外力 通过界面剪切应力(r )传递给纤维,纤维不会产生 任何应变。在式(2)中可以看到,右边第一项 E,为零,此时整个复合材料承受的应力 完全只由树 脂基体所承受的应力=E 来替代。此时树脂 基体承受的应力为:=F S =r (S。一n S z)(3)由于在复合材料的截面积中纤维(7 1,S,)占有 相当大的比例,从式(3)可以
5、看到,树脂基体在复合 材料中要比在单纯基体材料中承受更大的应力。此 时原用作增强的纤维却成了完全无用的杂质,破坏 了材料的完整性,降低了总体的承载能力。由此可 见,没有良好的界面结合,复合材料本身也就失去了 意义,还不如原单一的基体材料。与上述相反,如果就基体与纤维间没有任何相 对滑移的紧结合界面而言,如式(2)所示,似乎完美 收稿 日期:2 0 0 4 一 O l l 7 作者简介:郑安呐(1 9 4 8 一),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究。鞫 翻 粕 维普资讯 http:/ 2 0 0 4 年第 5 期 玻 璃 钢 复 合 材 料 1 3 地体现了复合材料纤维的
6、增强作用。假定所有纤维 的排列方向完全一致,同样伸直,且长短也都完全相 同,也许这种情况的确可完美地实现纤维的增强作 用,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做到 的。由于纤维的模量 E,远大于基体树脂的模量E ,由式(2)可知纤维将 承担主要的外界载荷。在外力作用下复合材料整体 产生应变 。由于基体树脂的断裂延伸率通常大于 增强纤维的,所以必然是纤维首先断裂。在复合材 料制备过程中纤维的排列方向不可能完全一致,同 样伸直,也不可能长短一致,因而在外力的作用下各 单根纤维的张紧程度也不一样。在图 I中假定纤维 4原本最伸直,在外力作用下应变 最大,超过其断 裂延伸率后率先断裂,断口发生在纤维有缺陷的 K 点处。
7、这样原本 由纤维 4所承担的应力在 K点处 一下子转移到断纤 周围基体上,形成应力集 中点。高速形成的冲击式应力导致了 点四周基体的破 坏,并形成一条呈尖锐 的裂缝。在外力 的作用下裂 缝沿垂直于纤维轴向方向向基体纵深方向进一步发 展甚至引起附近纤维的连锁断裂,使材料产生脆性 破坏。这也就是通常认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越强,材料越显脆性的一种解释。实际上,复合材料即便 不承受外力作用,在四季冷热循环过程中强结合的 界面也会因为基体与纤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而逐渐 破坏。由此可见,若要避免 K点处基体树脂不遭破坏 只可能是树脂抗冲击式拉伸的强度超过树脂与纤维 间的界面剪切强度(I S S),使界面产生一
8、定的滑移,分散了在 K点集 中的应力。因此有两种可以克服 的方法,一是基体树脂十分韧性,用基体树脂的充分 变形来分散 K点处集 中的应力;另一种方法就是让 界面具有迅速产生一定程度滑移的能力,那么当外 力施加及纤维断裂后,K点所产生的应力集 中因界 面上有限程度的脱粘或滑移而分散,同样也可达到 保护 K点处的基体树脂不遭破坏的目标。H u a n g 和 Mu U i n 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第一种方法对 基体树脂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并非绝大多数树脂可 以胜任的,而且还造成复合材料的刚度不足。第二 种方法比较可取,因为它是通过调整界面结合来避 免基体树脂遭受破坏的,因而既没有对基体树脂提 出过
9、高的要求,也不会造成复合材料刚度不足,可见 这样的界面才是最理想的界面。上述的讨论是建立在通常基体树脂的断裂延伸 率大大超过增强纤维断裂延伸率 的基础上的。反 之,情况将复杂得多。由式(2)可以看到尽管因为纤 维的模量 E,大大高于基体树脂的模量 E ,主要 由 增强纤维承担外界 的载荷,但是在同样应变 的情 况下首先产生断裂的是基体树脂而不是增强纤维。可见这种复合材料只能用于远低于基体树脂断裂延 伸率的小应变场合,所有纤维 的排列必须尽可能张 紧度相同,且树脂越少越好,界面结合越强越好。2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 的研 究方法 研究树脂基复合材料 I S S的方法十分丰富,例 如有层间剪
10、切强度分析法,4 5。拉伸实验法 3 等宏观 力学性能研究方法和单丝纤维拔出法、单丝纤维微 拉伸法、单丝纤维微压缩法H J 等微观力学分析法。宏观力学性能研究方法的结果显然受到纤维排列方 向与分布、制作工艺等许多与 I S S 无关因素的影响,所以其准确性受到置疑。单丝纤维拔出法和单丝纤 维微拉伸法比较适合于短纤维,而且所采集的数据 点一般均为特别制作或选取的,所 以与实际复合材 料有所不同。单丝纤维微压缩法可以对实际的样品 直接进行测试,但需要采用有限元方法才能对 I S S 进行估算,其准确性尚有待进一步确证。本文介绍 2 种国内应用不多的研究方法。2 1 微量 冲击分 析法 这是陈荣发展
11、的一种微量冲击法,是 以一定速 度对微小试样进行冲击,记录下冲击过程中冲击锤 受到的反作用功与冲击时间对应关系的一种研究方 法。为了能清晰反应界面的结合状况,纤维必须是 单向的,多采用纤维的复合丝试样。试样的尺寸很 小,通常为 5 x 1 0 mm的圆柱状试样。测试 时试 样呈简支梁状况进行冲击,冲击锤上端装有载荷感 受传感器将反作用功变成电信号送出,再由A D转 换器转化成数字信号,同时送出时标信号构成平面 曲线图。陈荣用自己研制的微型冲击仪研究后得到 如下的结论,如图 2 所示。可以看到,复合丝的全部 冲击载荷可转化成体系两种能量,其 中 u 为基体 变形,纤维变形及表面能变化等所需的能量
12、。其在 总能量中占有较大 的比例,并受界面结合强度 的制 约。而 u 2 为纤维拔出和纤维与基体脱粘所需的能 量。它是复合材料所特有的冲击能量吸收机制,在 全部能量吸收中占有一定 比重,而且基本上以塑性 能量形 式存在。界面结合强度越弱,则 U,越 大。但当界面结合弱到不能有效传递载荷时其值又下 降,致使最大冲击载荷也下降,不利于整体抗冲击性 维普资讯 http:/ 1 4 树脂基 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研究 2 0 0 4 年 9月 能的提高。最佳界面结合状态时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方能达到最佳。图 2 冲击载荷与冲击时间对应关系 笔者等应用该研究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 进行了分析,得到 了十分有
13、意义的结果L 6 。将未经 处理、氧等离子处理、接枝聚丙烯酰胺(接枝层厚度 约为 3 0 0 ri m)处理和接枝聚丙烯酸(接枝厚度 1 0 0 n m)处理的四种碳纤维按微量冲击分析法制成复合 丝样品,分别在室温下用微量冲击仪冲击,结果如图 3 所示。可以看到未处理的碳纤维复丝(D)的总冲 击承载能很小,而且其中主要的弹性承载能(U 部 分)不仅小且后倾。这表明在冲击的过程 中纤维一 直在滑移,不断有新的纤维变形和基体变形。主要 的塑性承载能(U 2 部分)不仅占有较大的比例,而 且也拖延较长的时间,表 明冲击过程中不断出现脱 粘和纤维拔出。曲 柱 佰 量 冲击时I 司 s A 接枝聚丙烯酰
14、胺碳纤维B 接枝聚丙烯酸碳纤维 C 氧等离子处理碳纤维D 未处理碳纤维 图3 复合材料冲击载荷与冲击时间的对应关系 氧等离子处理碳纤维复合丝试样(c)的冲击载 荷曲线则形成 了鲜明的对 比。主要弹性承载能 u 差不多比未处理者增加近 3倍,表明基体变形更大,也有更多的纤维发生形变。塑性承载能 u 2 却小到 可忽略的地步,几乎没有纤维拔出和与基体的脱粘,充分表现出强结合的界面特征。、*|g“霉 鹚暾 Q s 聚丙烯酸接枝碳纤维复合丝试样(B)的弹性承 载能 u 很大,其时间对应上与氧等离子处理者相 近,也没有明显表现 出纤维滑移的征状。与氧等离 子处理者所不同的是接枝纤维样品的 u 2 部分较
15、 大,表明在界面上容许有一定量的纤维产生滑移和 脱粘。与 u】相比,u 2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整个冲 击承载能大大增加,超过了氧等离子处理者。聚丙烯酰胺接枝碳纤维复合丝试样(D)的冲击 承载曲线,冲击初始基线与冲击结束基线没有重合。这是由于聚丙烯酰胺接枝层过厚所致。因为在冲击 过程中不仅纤维表层界面产生应变,而且接枝层中 的分子链也会产生蠕变或滑移,两者综合的结果使 微量冲击曲线产生了畸变。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到,微量冲击法虽然不能得 到 I S S的绝对值,但它可 以清晰地揭示树脂基复合 材料界面结合的性质,对最佳界面结合 的判断提供 了相当丰富的信息。2 2 临界纤维断裂长度分析法 6 0年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树脂 复合材料 界面 结合 研究 分析 剪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