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pdf
《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3 0卷 2 01 1拄 第 1 2期 1 2月 环境化学 ENVI RONMENTAL CHEMI S TRY Vo 1 3 0,No 1 2 De c e mb e r 2 0l 1 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李 晶 胡霞林 陈启晴 尹大强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 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 0 0 0 9 2)摘 要 随着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其将不可避免地释放到水环境中 近年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 生态毒理效应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分散液 悬浮液是与环境最为相关的形 态;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分散与团聚、生物累
2、积直接决定了其生态毒理学效应 本文概述了纳米材料在水环 境中的环境行为,归纳了纳米材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及机制,总结了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并阐述了对其它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影响 最后,本文展望了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纳米材料,水生生物,生物累积,毒理效应 纳米科技的到来使多种工程纳米材料在生产和市场中崭露头角,据估计,纳米科技的影响将远远超 过工业革命,预计到 2 0 1 5 年形成一万亿美元的市场 j 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中,其生 物毒性具有潜在风险 纳米毒理学作为生态毒理学的新分支,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工程纳米结构和纳
3、米器 件的安全性评价 早期的纳米毒理学主要限于哺乳动物的研究(如大鼠、兔子等);而 自2 0 0 4年 O b e r d tir s t e r E 发现低浓度的富勒烯水溶液(0 5 m g L n C 印)在4 8 h内使大嘴黑鲈脑部产生脂质过氧 化开始,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水环境是最易受污染的系统之一,多种污染物(包括纳米材料)可通过污废水,地表径流或大气沉 降等最终归于河、湖和溪流中 目前纳米材料本身在水环境中的浓度较低,T i O:在地表水中的浓度为 2 1 n g L 一,而c 在污水厂出水中的浓度为4 n g L ;但一些环境相关过程能使纳米材料形
4、成更高浓 度的悬浮液,如无限搅拌使 c 印 在淡水中的浓度达到 3 5 m g L-1 16 ,自然有机物(N O M)使疏水的多壁碳 纳米管(M WN T s)在水中稳定分散 J 此外,一些纳米材料还能在多孔介质中迁移 J,说明其影响范围 更广 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不仅在于自身毒性,而且体现在对其它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 物有效性和毒性效应的干扰“j,如纳米 T i O 能加剧 c d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l l 为了全面了解纳米 材料的性质和毒性机理,达到保护生产和市场安全的 目的 J,需加强水生纳米毒理学的研究 本文总结 了近年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包括纳米材料
5、在水环境 中的环 境行为、生物累积及其机制、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等,并阐述了对其它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影响 1 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行为 纳米材料可通过生产设备、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商品使用、生产和运输中的意外排放等途径直接或 间接地进入水环境 此外,人类也主动地向环境中引入纳米材料,如采用零价纳米铁(Z V I)修复受污 染的地下水等 纳米材料能在水环境中分散团聚、沉降、吸附其它物质、被生物吞食或粘附、在多孔介质中被截留或 穿透滤层进入地下水 其中,纳米材料在水 中的分散 团聚和在多孔介质 中的迁移一直受到研究关注 朱 小山等 孓 发现斑马鱼胚胎及幼鱼对纳米 Z n O,以及大型蚤对6种不
6、同的纳米材料皆表现出浓度依赖 性毒性 此外,纳米 T i O:的生物有效性在团聚物尺寸超过3 m时减弱_ 1 ;稳定的C d S e Z n S 量子点对大 2 0 1 1 年 4 月5 13 收稿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项 目(2 1 0 0 7 0 4 7);国际科 技合作计 划资 助(2 0 1 0 D F A 9 1 8 0 0);高等学 校博 士学科 点专项 科研基金(2 0 0 9 0 0 7 2 1 2 0 0 5 8)资助$通讯联系人,T e l:0 2 1 6 5 9 8 2 2 6 8;E ma i l:x l h u t o n g j i e d u c n 1 9 9
7、4 环 境 化 学 3 0卷 型蚤毒性较小 可见纳米材料的毒性与溶液浓度、团聚颗粒的尺寸和稳定性有关,而纳米颗粒的分散 团聚决定了以上性质,所以研究纳米材料 的分散团聚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纳米材料在多孔介质 中迁移能 力较强 ,说明其影响范 围不止局限于地表水,很可能对地下水 的安全造成威胁 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 对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影 响较强,因此 了解 纳米颗粒在地下水、江河、湖泊、海水 中的环境行 为尤为 重要 1 1 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分散和团聚 1 1 1 N O M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水中的纳米材料颗粒之间主要存在静电斥力和范德华引力 由于纳米材料本身粒径很小,比表面能 和范德华力大
8、,在布朗运动作用下易于聚集而沉降 但是 N O M和一些表面活性剂能吸附在纳米材料上,产生体积斥力或静电斥力使纳米材料稳定悬浮 银纳米颗粒(A g N P s)在水中不易分散,但加入腐植 质(H S)后分散明显增强,可能是 H S覆盖在 A g N P S 表面,增强了 A g N P s 的稳定性 Z n O、T i O:、C e O:纳 米颗粒能在高 N O M浓度的海水溶液 中以 3 0 0 n m左右大小 的颗粒形式稳定悬浮 H y u n g等 发现搅 拌条件下,N O M能使 MWN T s 形成稳定的悬浮液,且 M WN T s 大都以单独(不团聚)形式存在,他们认为 N O M
9、与 M WN T s 之间可能建立了动态平衡关系 虽然该研究中的N O M值比天然水体中的值略大,但确 实表明 N O M有助于多壁碳纳米管的分散 此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 D B S)和辛基苯酚(T X1 0 0)等表面 活性剂助溶 的 MWN T s 悬浮液进入天然地表水体后仍能保持稳定状态,说明 N O M和一些分散剂有助 于纳米材料在水 中的分散 1 1 2 离子强度和 p H的影响 除 N O M和分散剂外,离子强度和 p H、光等都是影响纳米材料分散团聚的主要因素。一般 认为分散随离子强度升高而减弱,甚至发生沉降 2,K e l l e r 等 研究表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电
10、泳流动性(E P M)与其种类无关,与溶液的 p H也没有 明显 的关系,而是很大程度受离子强度(I S)调节 I s 越大,负电荷越易被中和,E P M的减小使颗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增多而容易沉降 离子强度的相似作用 还见于 A g N P s 实验 中,C u m b e rl a n d等 发现当 I S由 1 0mo l L I 1 N a 升为 1 0m o l L N a 后,A g N P s 的沉降增多;在高离子强度的 c a 溶液中,无论是否存在 H s,A g N P s 都很难溶解,可能是因为高离子强 度使团聚增强 富勒烯的沉降动力学研究表明,其沉降随电解质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
11、多,N a 和 c a 的 临界凝 聚浓度(C C C)分别为 1 2 0 mm o l L 和 4 8 m m o l L,符合 D L V O理论 以上结果对研究纳米 颗粒的环境行为有重要意义 如果受纳水体是海水或其它高 I s 而 D O M少的水体,高浓度的纳米颗粒排 放到其中后可能会很快沉降,减少了今后迁移的机会,但对底栖生物的暴露可能性加大,特别是在长期 连续排放的情况下 如果受纳水体的 N O M含量高,则纳米颗粒易在水中悬浮和迁移,对水生生物(浮 游、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等)有较宽的暴露范围和相对较长的暴露时间 p H也可以改变纳米颗粒的分散和团聚,主要机理为影响纳米颗粒的表面
12、电荷和排斥势能 低 I s 条 件下,A g N P s 团聚物的尺寸随 p H由5升高到 8 而增大 富勒烯则相反,其团聚物尺寸在 p H值为4到 1 0的溶液中依次减小l 2 这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纳米材料所带的电荷有关 由于 A g N P s 溶液 中存 在少量带正电的 A g ,p H偏小时 H 有利于增强纳米颗粒间的静电斥力,不易碰撞 聚集 富勒烯在水 溶液中带负电,但 富勒烯不会电离,也不会从 晶格 中释放离子,所以所带的负电应该是来 自于水溶液中 的O H一,而 p H越小 H 越活跃,中和了负电荷,从而使富勒烯颗粒双电层的排斥势能减小,在范德华引 力下,团聚物尺寸增大 1
13、1 3 光照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可用的光照条件为室内荧光灯、紫外灯照射或直接阳光照射等 荧光灯具有和阳光相似 的可见光谱,但是几乎没有紫外辐射(u V),而阳光中则有 u V _ 27 L i 等 发现,同样与 N O M共存时,阳 光组的 c 团聚物明显小于黑暗组和荧光灯照射组,且分散更快 其原因不是 c 印 颗粒发生破碎,而是由 于阳光中的 u V催化 N O M与 c 反应,发生表面侵蚀或溶解一 再结晶 因此,应注意到自然环境中以上因 素不是单独作用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考虑多个参数共存和变化时的联合影响 1 2 纳米材料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 纳米材料会与地下含水层,水厂的滤料等多孔介质接触
14、由于纳米材料粒径微小,在多孔介质中迁 1 2期 李晶等: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移能力强,可能对地下水的安全造成威胁 已有研究表明富勒烯类物质能在实验条件下的滤料中迁移 1 0 m 该实验中使用的滤料是无裂缝的均质石英砂,但真实环境更复杂,滤料 的多样性和裂隙都会使 纳米颗粒迁移运动能力增强 在此研究基础上,T i a n等 采用处于水饱和状态的两种滤料来更真实地模 拟 自然多孔介质,发现原先滞留在滤料 中的 A g N P s 在受 到水 的冲刷 时又能重新 回到溶液中 该发现具 有重要意义,说明在自然环境中,沉淀的纳米材料在波浪翻卷下可能再次回到水体中,使生物有效性 增强
15、 2 纳米材料在水生生物 中的累积 早期的纳米材料毒理研究多关注其效应和毒性,较少研究生物累积和食物链迁移 目前越来越多的 研究开始关注纳米材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和放大,这对今后科学地评价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具 有重要意义 目前该领域研究较多的纳米材料种类为:碳纳米材料(n C 酗、碳纳米管等),金属氧化物(T i O 、Z n O、C e O:等)、金属(A g、A u 等),量子点(如 C d S e Z n S)以及树状高分子 受试生物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类:水藻(衣藻、绿藻)、大型蚤、鱼类(如斑 马鱼、鲤鱼、黑头呆鱼、虹鳟、日本青鳝鱼)、桡足类(猛水 蚤)和甲壳类(绿钩虾)等 现有研究
16、从纳米材料的浓度、粒径、表面是否经过改性、受试生物成熟度(如 成体和胚胎)以及试验过程是否喂食等角度研究其生物吸收和累积 现已基本可确定纳米材料在受试 生物体内的富集部位,量化生物吸收及富集的程度,甚至可通过建立生物动力学模型,从吸收速率常数、同化效率、排泄速率常数角度来评价纳米材料的吸收情况 但是机理还尚未完全清楚,特别是在其它 环境因素同时作用时 例如T i O 在喂食绿藻的大型蚤体内的生物累积因子(B A F)为 1 2 3 2 2 8,而未喂食 绿藻的B A F为 1 1 8 1 0 ,比前者大两个数量级 j 这种喂食对富集的影响还可见于大型蚤对 C d S e Z n O量子点的富集
17、实验中 但是,有文献 3 0 3 1 指出富集于大型蚤消化道内的纳米材料不能被组织 细胞吸收,且大型蚤肠道内的浓度对暴露浓度无依赖性,所以这些 B A F是否具有风险评价意义尚待证 实 除了机制不确定外,由于目 前对纳米材料的真实环境浓度无法达成共识,且缺乏标准统一的实验操 作方法,使得数据结果之间的可比性不强 这要求今后加强对复杂环境中纳米材料的浓度和行为的 研究 2 1 生物累积的过程与原理 水生生物可通过与水体接触,摄食等多种途径吸收水环境中的纳米材料 7 此外,纳米材料甚至 还可以从母体传递到胚胎 影响纳米材料生物累积的因素很多,可分为以下几方面:暴露时间长短及 是否喂食,引、吸收动力
18、学_2、生物消化道的体积、纳米材料的生物有效性 、受试生物的成长状 态 等 虽然目前纳米材料的生物累积原理和过程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其累积原理大致 为:清除速率慢 赵春梅等 首次从动力学角度研究了大型蚤对 A g N P的吸收累积,并认为累积程度 受两个过程控制,一是摄取过程,二是排除过程 如果纳米材料难以及时排出体外(即清除速率很慢),则易于在肠道内累积 在 P e t e r s e n 等 和朱小山等 的研究中,均发现大型蚤因排除纳米材料较困难 而造成累积的类似现象 亲脂性 亲脂物质如富勒烯易存于脂质中,生物体内的脂质含量往往是影响 其累积的关键因素 例如,由于大型蚤胚胎中
19、的脂质含量比母体高,c 在胚胎体内的累积量(0 7 体 重)远远超过其在母体 中的累积量(0 0 2 4 体重)小尺寸效应 1 0 n m直径的 A g N P能累积于虹鳟 鱼鳃中,且诱导了 C y p l a 一 2 基因的表达,而3 5 n m甚至更大尺寸的A g N P则未见该类现象 但是,纳米材 料的吸收和累积绝不只是简单地依赖于纳米颗粒的大小 最近的研究_ 3 将斑马鱼的受精卵分别在 2 0 0 n m 和6 0 n m的F S N P(荧光硅石纳米颗粒)中暴露9 6 h 后发现F S N P只会吸附在卵壳上,未见其进入 油腺中,这与 K a s h i w a d a 3 的结果不
20、同 后者将青鲔鱼受精卵在聚苯乙烯中暴露7 2 h 后发现,只要处于 3 9 4 4 2 0 0 0 n m范围的纳米颗粒皆吸附到卵壳上并能到达油腺中 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纳米颗粒性 质不同,或是受试生物的种间差距 另外也有可能是由于胚胎吸收 F S N P 缓慢,未能被共焦显微镜识别 所致 因此,生物累积的过程和机理很复杂,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2 生物富集部位 同种生物对不同纳米材料的富集程度和部位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对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暴露浓度或 1 9 9 6 环 境 化 学 3 0卷 途径下,富集状态也不同 现有 的以大型蚤为模式生物的富集实验表明,C T i O 、A g
21、 N P、碳纳米管 C N T 和量子点(C d S e Z n S)等纳米材料大多富集在其消化道中,只有极少的量粘附在大型蚤的甲壳,触角和 胸部附属物上,2 8,。原因可能是大型蚤消化道 中的 p H和离子强度有利于某些纳米材料稳定存 在 3;大型蚤滤食器官能滤过2 4 0 n m 6 4 0 n m的颗粒,使得符合这一尺寸的纳米颗粒进入体内 。;或 是 由于纳米材料在肠 内停 留时间长,黏附在肠壁上_ 2 在成鱼的富集实验 中,J o h n s t o n等 首次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显微技术(C A R S)证 明了 T i O:水溶液在虹鳟体内的吸收和定位,发现 T i O 纳米
22、颗粒富集在虹鳟的鳃中;同时他们发现分别对 T i O 、C e O 、Z n O水溶液暴露时,斑马鱼肝中只富集 C e O ,维持其它条件不变,但换成饮食暴露途径后,则肝中只富集离子态 T i 2+说明不同的暴露途径影响富集的具体情况 纳米材料 的大小也会影响富集,1 0 n m的 A g N P主要富集于虹鳟的鳃和肝中,而 6 0 1 6 0 0 n m的 A g N P则只富集于肝 中 以上研究中,鱼鳃都是纳米材料富集的靶器官之一,可能是因为鳃是鱼和水环境接触最密切的地方,对污染物很敏 感 对于鱼卵而言,纳米材料则多富集在卵壳上 J 2 3 纳米材料的水生食物链迁移 纳米材料进入水环境后,
23、可改变初级生产者(如藻类)的细胞结构完整性,使其死亡和种群数量减 少,也可能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迁移或生物放大 吸收了量子点(Q D s)的绿藻能将 Q D s 迁移到以绿 藻为食的网纹蚤体内 H o l b r o o k 等 也发现羧基化和生物酰化的 Q D s 都能通过食物链从纤毛虫体 内迁移到轮虫体内,而水溶液暴露的轮虫则不能富集环境中的这些 Q D s,说明食物链很可能成为高营养 级水生生物吸收富集纳米材料的一种重要途径 朱小山等 副 发现捕食受 T i O 纳米颗粒污染的大型蚤 后,斑马鱼体内的T i O:负荷明显高于水环境 该研究证明T i O 通过食物链发生了迁移,但未见生物
24、放 大 纳米材料的食物链迁移和生物放大具有潜在危险,最终很可能会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 响 因此,进一步了解纳米材料 的环境迁移和生物放大具有现实意义 3 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关于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较多,表 1 列出了部分毒性测试的情况,可看出除了传统 的急 性毒性 测试外,更 多 的研 究 已关 注其 亚致死 效应,如对 生物 的生殖 和呼 吸 的影 响,胚胎 毒性 等_ 3 j 但是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淡水生物,而海水生物较少 另外,毒性机理尚未明确 现有的关于 机理的假设主要为:分散剂和配制纳米材料的方法致毒 早期研究表明,四氢呋喃(T H F)分散的 n c
25、 使大嘴黑鲈鱼的脑部发生脂质过氧化 j H e n r y 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发现在 T H F n C 和 T H F 水溶液中暴露后,斑马鱼的1 8 2个基因发生改变 虽然两种溶液中均未检出T H F,但却检出了T H F的氧 化产物 一 丁内酯和四氢-2 呋喃 说明虽然很多实验都认为氮气能吹脱掉 T H F,但是却不能确保排除其 氧化产物的毒性干扰 有毒金属的泄露 包裹着无毒聚合物的量子点 C d S e Z n S 对大型蚤仍造成毒性,检测发现 c d n,说明量子点的溶解和有毒金属离子外泄可能是造成毒性的原因 1引 能量转换异常 C u O 一 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可干扰衣藻光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纳米 材料 水生 生物 生态 效应 研究进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