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实用主义的分野及其当代效应_陈亚军.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典实用主义的分野及其当代效应_陈亚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实用主义的分野及其当代效应_陈亚军.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典实用主义的分野及其当代效应陈 亚 军摘要:当代新实用主义的核心争论围绕 “ 语言”与 “ 经验”展开。此种 “ 语言”与 “ 经验”的分野,在古典实用主义那里早已呈现。在 “ 哲学改造”的过程中,古典实用主义内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思路径。一种自瓦解 “ 心灵”入手,一种由重塑 “ 世界”发端。前者强调 “ 符号语言” ,显露出分析哲学的端倪,后者看重 “ 经验” ,展示了现象学生存论的格调。二者间形成的张力,以新形态重现于新实用主义。自皮尔士由语言开始,到布兰顿以语言结束,实用主义的发展经历了 “ 语言”和“ 经验”的多次轮回,其间交织着心灵与世界、语义学与实在论、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等话题和
2、视角的分歧、互动与关联,充分显示出实用主义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键词:语言经验古典实用主义作者陈亚军,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南京 ) 。当代新实用主义的核心争论围绕 “ 语言”与 “ 经验”展开。尽管从学脉上说,新实用主义直接出自弗雷格等人所开创的分析哲学,然而将视域稍加扩展,我们就会惊奇地看到:此种 “ 语言”与 “ 经验”的分野,早在古典实用主义那里就已呈现。在 “ 哲学改造”的过程中,古典实用主义内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思路径。一种自瓦解 “ 心灵”入手,一种由重塑 “ 世界”发端。前者强调 “ 符号语言” ,显露出分析哲学的端倪,后者看重 “ 经验” ,展示了现象学生存论的
3、格调。它们之间形成的张力,在新实用主义那里又以新的形态重现。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入手,发掘古典实用主义内涵,展示古典实用主义的基本意蕴及其当代效应。一、“ 语言转向”与实用主义的诞生受詹姆斯的影响,人们追溯实用主义发展历程时,往往以皮尔士 世纪 年代发表的两篇文献尤其是其中的第二篇作为实用主义的诞生标记。这诚然有道理,指皮尔士发表于 通俗科学杂志( 年月)的 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一文。因为正是在这篇文献中,皮尔士明确阐明了后来广为人知的实用主义准则的基本涵义。然而,进一步的追究会使我们发现,这种流行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它忽略了皮尔士提出实用主义准则的前后语境,模糊了他的实用主义准则的聚焦点。其实
4、,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准则是他整个 “ 符号学转向”的重要一环。由于在皮尔士那里,“ 语言转向”是 “ 符号学转向”的核心内容和典型标志,因此也可以说,实用主义准则是皮尔士 “ 语言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 “ 语言转向”这一背景,就难以真正把握实用主义准则的要义。从这一角度说,实用主义不是问世于 世纪 年代,而是问世于 世纪 年代,它的 “ 出生证”不是发表于 、 年的 信念的确立 、 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 ,而是发表于 年的 关于据说为人所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质疑 、 四种无能的后果 。( 一)从认识论转向语义学熟悉西方近代哲学史的人都知道, “ 心灵”是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核心概念。“ 认识论
5、转向”突出了 “ 心灵”的地位,剖析 “ 心灵”是讨论 “ 知识”乃至 “ 世界”的基本途径。这是一幅以笛卡尔哲学为底色的图画,近代哲学大都是对它的临摹或改写。皮尔士对传统哲学的讨伐,从批判笛卡尔哲学开始,以改造 “ 心灵”为切入点。正是从皮尔士开始,“ 哲学的注意力指向了语言和其他类型的符号,而不是 观念或 心灵 。 ”原先以探讨心灵为核心的认识论转变为以探讨语言为核心的语义学,对符号意义的追问取代了对观念来源和性质的追问。这是一场哲学革命,它的 “ 导火索”正是皮尔士所说的 “ 我们不具有不借助于符号进行思维的能力” ,“ 唯一可能加以识别的思想,就是在符号中表达出来的思想” 。思想不能不
6、借助于符号,因此符号的特性必然决定了思想的特性。与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世界不同,在符号世界或思想世界中,意义占据了首要位置。自然现象古典实用主义的分野及其当代效应阿佩尔早已指出这一点,他在自己所撰写的、迄今为止仍然是论述皮尔士思想最好的论著之一的 从实用主义到实效主义一书中,对此有详细的分析。( 参见 , : , : , ,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伯恩斯坦在为该书所写的导言中,也同样认为,皮尔士之所以重新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 “ 语言转向” 。( , : , ) , , , : , 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涂纪亮、周兆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第 页。这里的
7、“ 符号” ( )在原来的译文中是 “ 指号” 。 “ 指号”是一个更加精确的翻译,但相对来说比较拗口,考虑到行文的方便,在本文中,笔者仍用 “ 符号”替代 “ 指号” 。另,译名 “ 皮尔斯”统一为 “ 皮尔士” 。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可以用作用与反作用来加以解释,而符号世界的关系结构则由三个要素构成,即符号形式、符号对象以及符号的意义解释。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三角关系。与弗雷格区分涵义与指称的思想相近,皮尔士特别注重符号和对象之外的第三者,即意义解释项。在他看来,我们通过意义解释项,将符号与符号所指的对象联系起来。而这个作为意义解释项的符号,其本身的意义又需要另一个符号来加
8、以说明,于是思想就成了一种处于符号推论网络中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单独理解一个符号,要理解一个符号,就必须理解它与其他许多符号之间的推论关系:“ 从每一个思想都是一个符号这样一个命题中,可以得出每一个思想都必定涉及另一个思想,必定对另一个思想有所决定,因为这就是符号的本质。每一个思想都必须通过另一个思想而得到解释,或者说,所有思想都是通过符号表达出来的。 ”以 “ 鲁迅”为例。这个符号形式之所以可被我们理解,三个要素必不可少:首先是 “ 鲁迅”所命名的这个人,也就是它的对象;其次是它自己,即 “ 鲁迅”这个符号形式;最后是一个意义解释项,这意义解释项是另一个思想符号 ( ) ,如 “ 一个人” ,
9、它是对 “ 鲁迅”这一符号形式的意义解释。新解释项 “ 一个人” ,又可以进一步地发展出另一个解释项,如 “ 一个作家” ,而这一解释项反过来又能再进一步地导出另一个解释项,如 “ 阿正传的作者” 。前一个解释项决定了后一个解释项的范围,后一个解释项是对前一个解释项的进一步解释,这是一种符合规范的推论关系。从 “ 一个人”可以导出 “ 一个作家” ,但不可以导出 “ 一朵美丽的花” 。第一个解释项和进一步的解释项之间形成一种规范制约下的推论链条,这个链条锁定了对象与符号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鲁迅”这个符号形式是通过解释项的链条而与对象连接在一起的。解释项所组成的链条越长,符号对于对象的锁定就
10、越明确、越牢固,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也就越深入。所谓表象,并非如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是一种关于对象的心理影像,而是一种在符号链中实现的关于对象的理解。它不是通过比照而是通过推论才实现的。哪怕是关于某个对象的最简单的表象,如 “ 天是蓝的”或 “ 桌子是方的”等等,也要运用 “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此时一个判断已经形成,主词处在与谓词的连接中。因此,表象不是心理影像或观念,而是以判断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对象的语言推论,是在规范的制约下,将一个符号 ( 主词)与另一个符号 ( 谓词)链接起来。这样一来,思想就不可能如笛卡尔所说的那样,直接内在地发生于心灵之中。思想作为思想,一定是连续的、客观的、具有主体
11、间性的。内在直观之所以不能作为知识的基础,不仅仅因为它是内在发生的,而且因为它们不处于符号序列中,不具有三元结构,因而是我们无法理解也无法说出的。笛卡尔式的内在直观最多只是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一种两元关系,只是 “ 我”与 “ 我的观念”的一种直接关联。“ 我”觉得自己有关于某种观念的直观,于是就把这观念当作直观的知识。 “ 觉得” ( )表明这里没有一个公共的第三者,即符号解释项,因此,我们不知道它的意义何在。因为 “ 直接之物,因而那种在其自身中不能作为中介之物的事物,就是不可分解之物、无法解释之物和不可理解之物” 。人们
12、当然可以说,思想在个人那里发生,因此思想活动是主观的、内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内容也是主观的、内在的。恰恰相反,皮尔士的 “ 思想不能不用符号”使我们看到,思想内容是超越个体的,是客观的、公共的、推论的。知识论的考察不应该是一种遵循笛卡尔路线的内省心理学,而应该是一种研究命题之间推论关系的逻辑学,也就是皮尔士所说的:“ 我们必须尽可能把一切心理活动归结为有效推理的公式,而不需要在心灵所推理的假设之外的其他任何假设。 ”皮尔士完成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哲学转型。内在心灵活动被外在推论活动所取代,观念被符号所取代,认识论被语义学所取代。在笛卡尔那里,“ 我”拥有观念,而在皮尔士这里,则是观念 ( 符号
13、)宰制了 “ 我” ; “ 我们应当说,我们处于思想之中,而不应当说思想处于我们之中。 ”( 二)从语义学走向语用学皮尔士将思想等同于符号系列,势必会导致这样的诘难:用符号之间的关联来解说符号意义的做法如何避免语义解释的无穷倒退?这是皮尔士面临的难题,也是他后来思索的主要问题之一。 年,皮尔士发表了 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一文,就意义解释项本身的意义解释问题给出了解答,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实用主义准则。此时他不再从符号的推论关联中寻求符号的意义解释,而是另辟蹊径,在符号的实际使用中寻找意义的来源。推论语义学被归结为行为语义学,或者说,语义学问题被归结为语用学问题。用艾耶尔的话说,这时的皮尔士,不
14、再用 “ 倾向于说什么” ,而是用 “ 倾向于做什么”来解释符号的意义。皮尔士准则,即著名的 ,今天的流行翻译是 “ 实用主义准古典实用主义的分野及其当代效应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脚注。莫里斯、阿佩尔、艾耶尔等人都分别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参见 , , : , , ; , : , ; , , : , , , , , 则” 。考虑到它在后来实用主义继承者如詹姆斯、杜威那里所起的作用,这种翻译和理解不无理由。但如果从皮尔士思想的自身发展历程来看,显然,更合适的翻译应该是 “ 语用学准则” ,因为它 “ 本身不是一种形而上学
15、学说,它不试图决定任何关于事物的真理。它只不过是一种用以弄清楚一些难解的词或者抽象概念的意义的方法” 。换句话说,它要解决的是十年前的推论语义学所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语义学的。皮尔士语用学准则的独特之处是将符号解释项与使用符号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用可被观察的、无需进一步解释的行动作为符号意义的最终解释项。关于这一准则的最早表述见之于 年的文章:“ 考虑一下我们认为我们概念的对象具有一些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效果具有一些可以想象的实际意义。这样一来,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们关于这个对象的概念的全部。 ”这一表述显然不够精确,容易引起误解。概念所引起的实际效果可以是多方面的,各
16、不相同的:既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感觉;既可以是个别的、当下的,也可以是普遍的、规范的。因此仅仅说 “ 效果”是不够的。皮尔士在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 要揭示思维的意义,我们只需确定它产生什么习惯就行了,因为一个事物的意思不外乎就是它所包含的习惯” 。但到底 “ 习惯”和 “ 实际效果”是否就是同一个东西?习惯的性质是什么?此时的皮尔士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说明。大约从 年起,皮尔士才开始从规范的角度修正自己关于语用学准则的早期 “ 粗糙”表述,真正明确了习惯 “ 是逻辑解释项的本质” 。皮尔士指出,习惯是 “ 一种以给定的方式对于给定刺激的反应倾向” 。受德国哲学影响,皮尔士不把习惯看作经验层面上形
17、成的自然反应,而是将其视为受规范制约的、具有普遍化特性的行为模式。它 “ 传达某种不只是感觉的东西,而是传达某种比任何存在事实更多的东西,也就是传达习惯行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参见 , , , ,: , , ( 数字代表第卷, 代表第 节,此为皮尔士文集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索引法,下同)参见 , , , ,: , , 参见 , , , 阿佩尔和美国皮尔士专家波特 ( )对此都有很好的分析。参见 , , ; , , : , , 为的 ( 将会如此行动) 、 ( 将会如此行事)” 。如果说休谟式的 “
18、习惯”注重可观察的感觉经验效果,那么康德式的或德国式的 “ 习惯”则注重行为规则。正如阿佩尔所理解的,皮尔士的作为行为规则的习惯,不是一种我们等待着的经验后果,而是 “ 对可能行动的一种规范的指导,它的普遍调节功能可以也一定被思想实验中观念的解释者所预见” 。换言之,习惯不是一种个人的、自然的行为反应,不是属于皮尔士所说的只有两个关系项的自然范畴,而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普遍化的对于未来行动 “ 应该如何”的模式。它属于皮尔士的第三范畴。皮尔士的语用学是一种规范语用学。推论语义学所面临的语义无穷倒退困境在皮尔士的规范语用学中得到了化解,符号的意义不再需要另一个符号来作进一步的解释,而是直接来自于
19、使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来自于它可能导致的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并不一定是现实的,而是可以在规范的情境中被设想出来的;可设想的行为习惯 ( 即符合规范的反应倾向)就是符号意义的全部。( 三)经验的符号化皮尔士的经验学说是其语言转向的进一步延伸。通过经验的符号化,皮尔士将语义学的讨论从传统 “ 心灵”扩展到了 “ 世界” ;他的语言转向起于对心灵的语义学转换,终于对经验 ( 世界)的语言化改造。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对于经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英国式的,将经验理解为被动接受的原子式的感觉印象或感觉材料;另一种是康德式的,将经验看作感受性与自发性的结合,直观与概念的统一。皮尔士的经验更接
20、近后者。在皮尔士看来,呈现给人的一切现象无不由三个要素所构成,或者说,无不体现了三个范畴的统一。他把这三个范畴分别称作第一、第二和第三,它们是一切现象终极的、不可还原的要素: “ 第一 ( )是关于独立于任何其他事物的有或存在的观念。第二 ( )是关于相对于其他事物,与其他事物具有反作用的观念。第三 ( )是中介观念,借助于它,第一和第二相互关联。 ”广义地说,凡与他物没有关联的独立存在物都属于第一范畴。皮尔士在谈第一范畴时,首先想到的是性质。纯粹的性质先于我们的任何感觉、判断。严格说来,它只是有,只是一种在场的提示,一种制约了未来经验的可能性。关于它,我们说不出任何有意义的判断,认识不可能还
21、原到这种非关系要素上。与第一相比,第二和第三与经验具有更大相关性。第二范畴表明了一种异于自古典实用主义的分野及其当代效应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 , : , , , , 我的非我的存在,一种反作用力的存在。如果说第一传达的是自在的可能性,那么第二就是一种现实化了的关系。任何一个现实化的存在,都必定在与他物的关联中实现。就经验而言,第二体现为外在于我的一种强力,一种由不得我的外在制约:“ 在关于实在的观念中,第二性占主导地位,因为实在的东西坚持作为某种不同于精神创造物的东西强行进入认识。 ”这种强行的力量限制了思想的放任,无论人们是否喜欢,都必须接受它的约束。一个人尽可以在想象中做自己
22、世界的创造者,颁布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法令,但 “ 他的法令会因为来自外界的观念的野蛮入侵而归于无效。我 ( 指皮尔士自己 引者注)把这种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强制修改称为事实和经验世界的影响” 。经验的典型特征,首先体现在外在事实的强制性上。需要注意的是,皮尔士这里所谓的事实,并非命题表达的对象,而只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它是偶然的、个别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它本身还不能被言说,更谈不上被理解。“ 严格地说来,事实不能被置于概念之下,因为所有的概念都是一般的。 ”对于事实,我们还不能说出它是什么,但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为什么我们不会把 “ 这是一张桌子”与 “ 这是一把椅子”混为一谈?一定有一种
23、外在的力量迫使我们对二者作出区分,尽管这种外在的力量不能被我们言说,但它对我们的言说形成了制约。经验是我们被迫接受但又能被我们所言说,从而向我们显现的现象。当它被我们所言说时,它就进入了中介化的关系中,即皮尔士所谓的第三范畴。对于人来说,外来的强制性,必然会受到符号的格式化,转变为普遍的可以用判断加以表达的信念。这样,经验就不止涉及第二范畴,同时也属于第三范畴。这个第三范畴就是意义的范畴。伯恩斯坦认为: “ 皮尔士的某些最具原创性的思考与第三有关。习惯、法则、规则、推论、意向、实践、行为、概念、 将是( 的虚拟条件句) ,尤其是符号,都被归类为第三。 ”为什么说实践、行为也属于第三范畴?因为人
24、的实践、行为与动物式的应付环境的活动不同,它渗透了意向性、目的性,已经不属于纯粹自然世界,而和意义融合在一起了。事实上,纯粹的自然世界,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却无法对其形成判断,因为当我们对它进行判断时,它就已经从第二范畴进到了第三范畴,已经存在于意义空间中了。人的经验属于第三范畴,不能将它还原为第二范畴。关于这一点,皮尔士给出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译文稍有改动。涂纪亮编: 皮尔斯文选 ,第 页。 , , 皮尔士这里所说的作为外在制约的第二,很接近于当代哲学家埃文斯 ( )所说的 “ 信息状态” ,它是非概念化的,但向概念化敞开,是概念化信念的基础。参见 ,
25、, : , , , , : , , 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把给予,这不是说当把扔掉时偶然碰到,像投出的枣核碰到吉尼的眼睛一样。倘若那样,那就不是真正的三个一组关系,而仅仅是一个两个一组关系紧随另一个两个一组的关系,这里不存在把东西给予他人的活动。给予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权利是法律问题,而法律则是思想与意义问题。 ”经验对于人来说,绝不只具有接受性,同时也意味着秩序、意义。经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事件,而是思想的对象或内容;思想内容不能不依赖语言,因此皮尔士的经验是语言化的经验,是在语言世界中显现的经验。它与康德的概念化的经验非常相似。而皮尔士对于经验第二性特征的强调,又使人们看到了英国式经验的在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典 实用主义 分野 及其 当代 效应 亚军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