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平的节约型社会_王晓毅.pdf
《建设公平的节约型社会_王晓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公平的节约型社会_王晓毅.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接关系生态法治的良性运行,也是中国生态法治建设的重点环节。近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司法有了长足进步,但其法律实施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案件立案难、审理难、判决难、执行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 民事诉讼法中仅是一个原则性规定。由于生态环境司法具有不同于传统司法的特殊性,需要从立法上完善生态环境诉讼制度,更需要司法机关及时出台司法解释、制定司法政策,建立生态环境司法案例指导制度,加强法官司法能力培训等各种措施,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广泛的公众参与是法律实施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知
2、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公众参与平台,明确公众参与程序及效力,明确政府和企业信息公开的义务与责任,大力推进环境民主。同时,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公益性中介服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刘鹏责任编审 :张芝梅建设公平的节约型社会王 晓 毅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节约的和公平的社会。一般意义上,节约意味着减少资源消耗,公平意味着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同时抑制一些群体的过度消费;从生态文明角度看,节约意味着建立与自然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多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公平意味着不同人群平等参与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决策与行动。在本文中,社会是相对于国家、市场和个体而言的,是指基层的
3、、具有内部团结和互助关系、可以进行环境集体决策的社区或群体。生态文明的社会意涵是通过基层社会的参与,建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多样性社会。生态环境退化的社会因素改革开放 多年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也引发了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这主要源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或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趋势是消费社会的逻辑主导了基层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被不断制造出来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这种不断膨胀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产生了矛盾。进入消费社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会的过程在发达国家经历了数百年时间,在中国却是近 年时间里迅速开始和面临的问题。以中国西部的草原牧区为例,以往牧民主要依靠本地畜产品维持生
4、存,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将越来越多的工业品带入牧区。摩托车和汽车取代了传统的马而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工厂生产的饮料、糕点广泛流行。消费品的过度生产和使用给全球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牧民并不清楚;但外来消费品对于牧区本身的影响却已经非常明显。以笔者所见,在干旱高寒地区,塑料包装已成为严重污染,当地人却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外来的垃圾。对环境的破坏不仅来自诸如此类的废弃垃圾,而更多地来自生产活动。为购置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消费品,牧民需要不断增加收入;例如,拥有汽车的牧民被看作是富裕的;但为了购置一辆汽车,牧民不得不大量饲养牲畜,这意味着牲畜数量会大幅增加,从而可能导致滥牧。为了市场所过多培育的畜产品和为
5、了增加收入而进行的多种生产活动,都会导致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第二个趋势是生态环境被不断资源化。随着市场关系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生态环境看作是可以出售的资源,而不再是其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多种功能让位于市场价值,或被市场价值所主导。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不同的看待自然的角度,体现出两种价值观。首先,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是人类的栖居地,但资源却往往被过多地赋予经济价值。当森林被看作是人类生存环境时,是不能被破坏性开发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水林、水源地保护林或神山的森林便是如此;在生态环境视角下,这些森林不是资源,而是基本的生存环境,是不能被采伐的,也不可用人工林替代。相反,如果森林被看
6、作是经济资源,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存在的,那么其必然会被过度开采。随着一些牧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开发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开发出来,而这些地区往往就成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其次,当生态环境被看作资源时,处理这些资源的权力往往被远离当地资源的资本所掌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考虑一个地区的资源开发时往往会在宏观层面权衡得失;而来自资本的视角则会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收益,因此,当地居民与其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常被忽视。在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因为城市和工业需求,紧缺的水资源被截留,下游的生态环境因此退化。水资源被截留往往就是以 “ 更有效益地利用”为理由,而下游居民通常
7、无从发表意见。再次,当资源被单一的经济尺度加以衡量时,其多样性就得不到承认,从而带来生态问题。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特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不同的资源使用方式;从自然的 “ 资源化”角度考虑,多样性的资源则被简单化为经济收益,并往往按照统一的模式被利用或开发。比如,中国北方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适应这种缺水少雨的气候条件,当地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基于不同的降水条件,由北向南形成草原畜牧业、半农半牧和旱作农业地区。这些不同的生产生态文明与 “ 美丽中国”笔谈方式都是适合当地资源禀赋而形成的。但从土地的 “ 资源化”利用角度,这些生产方式通常被看作是效率低下的,是没有被 “ 充分”
8、利用的。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有些地方开始进行集约化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灌溉农业替代旱作农业,舍饲圈养替代草原畜牧业。这种统一的集约农业和畜牧业在短期内可以转变生产方式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增加;从长期看,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草原退化和土地盐碱化,等等。第三个趋势是政府在规划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常被看作生态环境的破坏因素,需要政府介入来实施新的环境保护策略。比如,土地退化往往被归因于农民的滥垦,森林的破坏被归因于当地人的樵采和滥伐,草地的破坏被归因于牧民的滥牧。这种归因有一定合理性,但若过于强调生态破
9、坏的单一因素,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其中之一是认为要保护生态环境就需停止当地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代之以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引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年以来,国家投入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资金不断增加,实施了一系列工程项目,如退牧还草等。这些项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但整体上生态环境依然处于局部好转而全局堪忧的状态。此外,这些项目的实施还引发了相关的社会问题,比如,许多生态移民并没有解决移民的后续生计,导致移民的就业不足和贫困问题;禁牧措施实施以后,当地牧民通常以偷牧的方式予以抵制,从而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依靠国家自上而下地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往往很高,但效果
10、却未必尽如人意。简单的“ 一刀切”政策往往不能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复杂的生态和社会关系问题。以草原生态保护为例,在集中决策体制下,决策者往往简单地将过度放牧作为草原退化的最主要因素,认为通过提供足够的补偿,牧民就可以减少放牧,从而实现草原的生态恢复。因此,政府自上而下地实施了退牧还草等一系列草原保护项目,其核心是减少牲畜和减少放牧。然而生态系统是复杂的,草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气候、牲畜种类的组合、放牧方式、地下水变化等多种因素,因此,单纯地减少乃至停止放牧并不能使草原得到有效恢复。特别是,如果复杂的生态系统再叠加复杂的社会系统,如牧民的偷牧行为、基层组织的影响,等等,那么,草原退化的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 公平 节约 社会 王晓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