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庄子_哲学中的名与言_杨国荣.pdf





《_庄子_哲学中的名与言_杨国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庄子_哲学中的名与言_杨国荣.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庄子 哲学中的名与言杨 国 荣对名与言的考察, 构成了 庄子 哲学的重要方面。 以名实之辩为背景, 名与言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涵义的关系, 也指向概念与对象的关系。 与名实之辩相关的是言意之辩, 后者所指向的, 是言与意的关系。 同时, 对 庄子 而言, 名言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 “ 分” 和 “ 别”,“道” 作为存在的普遍原理, 则以 “齐” 与 “通” 为内在品格, 后者使道与名言呈现内在的距离和张力。“道” 能否以名言来把握? 是否存在非一般名言的把握方式? 以上述问题为对象,庄子进一步展开了道与言之辩。 对名与实、 言与意、 道与言等关系的辨析, 既展示了 庄子 的多重理论视域
2、, 又表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关键词庄子名言名实言意道言作者杨国荣, 1957 年生, 哲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 上海200062) 。庄子一书既是运用名与言的经典, 也以名与言本身为其考察的对象。就 “言” 与所言的关系而言, 名和言涉及名实之辩;以表达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为关注之点, 言说过程又指向言意之辩 ; 而从名或言与道的关系看 , 问题则进一步涉及能否 “说” 以及如何 “说” 。按 庄子 的理解, 名与言既敞开了世界 , 也有自身的限度 。通过名与实 、 言与意 、 道与言等关系的辨析 , 庄子 展示了其多方面的哲学立场 。然而 , 关于 庄子 的以上思想, 人们往往习
3、惯于从怀疑论 、 相对主义 、 诗化哲学等视域加以阐释 , 而在此类 “前见” 之下 , 其名言学说的多重涵义每每难以具体彰显。这种情况表明, 从名与言的层面对 庄子 哲学做更深入的思与辨 ,依然是必要的。一以名实之辩为背景, 名与言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涵义的关系 , 也以概念与对象的关系38关于庄子其人与 庄子 其书的关系以及 庄子 各篇的归属问题, 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从哲学思想的衍化看, 一个更为基本的事实是:庄子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 庄子 一书而实现, 尽管 庄子 一书在具体篇数、 篇目的划分等方面曾发生了某种变化, 但 庄子 一书始终作为庄子的思想符号而内在于并
4、影响着思想史过程。 换言之, 庄子 各篇具体出于何人、 何时, 固然需要考释、 再考释, 但 庄子 与庄子的联系、 庄子 其书在历史上的存在、 庄子 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哲学系统并对思想的演进产生了实际的制约作用, 则是不容置疑的。 鉴于此,本文将难以遽断的各篇作者具体归属问题暂且加以悬置, 把研究的对象首先指向 庄子 这一作为整体的历史文本。为指向。事实上 , 在 庄子 那里 , “言” 与 “名” 都既有语词之义, 又兼指概念 ; 名实之辩也相应地既以词与物的关系为讨论对象, 也涉及概念与世界的关系。在 庄子 看来 , 对象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定 , 这种规定并不依存于言说 :“天地
5、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在此, 言说与自在的呈现展开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自在的规定与自在的呈现在对象世界中融合为一 。然而 , 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看 ,言说又构成了联结二者的一个方面 : 物总是通过名与言而向人敞开。就人与物的言说关系而言 ,庄子 首先肯定了名与言对于物的从属性:“名者, 实之宾也。 ”作为 “实之宾” , “名” 应与“实” 一致并合乎 “实”。大宗师 曾以颜回之口论及名与实的以上关系:“颜回问仲尼曰 : 孟孙才其母死, 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 , 居丧不哀 , 无是三者以善丧, 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 ? ”这里重要的不是对某一具
6、体历史人物的评价 , 而是其中所涉及的名实关系。 “无其实而得其名” 即名不副实, 它既指外在声誉与实际行为不一致 , 也在广义上意味着 “名” 与 “实”之间的脱节, 庄子 借颜回之口所作的以上质疑 , 显然以名与实应当相符为前提 。名与实的如上关系, 在以下论述中得到了更具体的规定 :“名止于实, 义设于适。 ”“止”有限定之意, “止于实”, 意味着 “名” 不能越出或偏离 “实” ; 换言之, 二者应当具有对应的关系。与 “名” 相对的 “义” 与 “宜” 相当, 引申为当然之则, “适” 则有合宜或适合具体情景之意, “义设于适” , 表明当然之则的作用应以合乎具体的情景为前提, 其
7、中蕴含着对权变 ( 原则运用的变通性)的肯定。在此 , 庄子 将 “名” 与 “义” 区分开来 , 强调 “名” 应严格对应于“实” , “义” 则可视情景而变通。名与义的如上分疏, 无疑进一步突出了名与实的关系以相符或一致为内在指向 。从另一方面看, 以 “止于实” 规定 “名” , 同时也对 “名” 与 “言” 的作用对象或范围作了限定 。在 齐物论 中, 庄子 已提出 “物谓之而然” 的论点, 所谓 “谓之而然” , 也就是通过以 “名” 指称物, 使物得以分辨和把握, 其意近于后来荀子所说的 “名定而实辨”。这种指谓关系首先将名与物联系起来, 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由此 ,庄子
8、进一步强调 :“言之所尽 , 知之所至, 极物而已 。 ”就认识过程 ( 知)而言 , “极物而已” 意味着经验之知无法超越具体对象 ; 就名实关系而言 , “极物而已” 所强调的则是 “名” 与 “言” 仅仅作用于特定之物 。与以上看法相应, 庄子 区分了 “物” 与 “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 , 无名无实在物之虚。 ”“物” 以 “实” 为品格 , 并可以 “名” 来指称 (“有名有实”) , “虚” 则缺乏 “实” 的规定, 也无法以 “名” 来表示 (“无名无实”) 。作为 “名” 的对象 ,“物” 与 “实” 首先呈现特殊或个体的特点, 与 “物” 相对的则是“道” 。“物” 与
9、“道” 之别, 在 “殊” 相与普遍规定的区分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对 庄子 而言, “道” 总是超越了殊相, 从而 , 以 “物” ( 殊相)为对象的 “名” , 无法把握 “道” 。在谈到物、 道与名的关系时 , 庄子 便对此作了如下分疏 :“万物殊理 , 道不私, 故无名。 ”“万物殊理” 表明具体事物具有不同的规定, “不私” 则是超越个体或殊相而具有普遍的涵盖性,庄子 将 “物” 之 “殊” 与 “道” 之 “不私” 区别开来 , 并由后者引出了 “无名” , 这一分辨 , 进39庄子 哲学中的名与言庄子 齐物论 。庄子 逍遥游 。庄子 大宗师 。庄子 至乐 。荀子 正名 。 庄子 则
10、阳。一步赋予 “名” 以指称特定之物的品格 。以 “殊” 而不同的 “物” 为对象, “名” 往往疏离于 “一” 。在谈到世界的原初形态时, 庄子 指出: “泰初有无无 , 有无名, 一之所起 , 有一而未形 , 物得以生谓之德 。 ”日常话语中的 “无” , 往往与 “有” 相对 , 在这种语境中,“无” 意味着缺失或不存在 ,“有无无” 所肯定的, 并不是与 “有” 相对的 “无”, 毋宁说 , 它所指向的, 是融具体 “有” “无” 为一 、 具有普遍涵盖性的 “无” 。与扬弃 “有” “无” 之分相应, 世界也呈现了其原初的形态, 这种原初性具体便表现为 “一” 而未形 。所谓 “一”
11、 而未形, 也就是浑然一体 , 未分化为特定的事物。 齐物论 中所谓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 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涵义:世界的本然形态既无 “有” ,亦无 “无” , 从而, “有” “无” 之别在此并无实质的意义 。按 庄子 之见, 这种原初的统一形态, 已超越了名言之域:以 “无名” 规定 “一而未形” , 便表明了这一点 。“名” 无法把握统一的存在形态 , 意味着 “名” 有自身的限制 。从名实关系看,“名” 首先以 “分” 为其特点, 当 庄子 强调 “名” 为实之 “宾” 、 “名止于实” 时, 已同时肯定了 “名”与 “实” (“物”)之间的对应性, 后者 ( 对应性)既体现
12、了 “名” 与 “物” 关系的确定性, 也突显了 “名” 所内含的 “分” 与 “别” 等功能 :名与物的对应性 , 以不同的 “名” 分别地指称或表示不同的 “物” 为前提 。“名” 的这种分别性 , 同时蕴含着对存在本身的某种分离或分化 : 当人们以 “名” 指称不同的 “物” 时, 浑而为一的世界也被区分为不同的对象。从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看 , 通过以 “名” 相分 , 存在的混沌性得到了扬弃 , 具体地把握世界成为可能 ; 从世界本身的呈现方式而言 , “一而未形” 的统一存在则由此分化为各有界限、 与 “名” 相应的殊物或殊相 。质言之, “名” 使存在从统一走向分殊 。从先秦哲学的
13、发展看 , 庄子 之前与 庄子 之后的一些哲学家 , 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名与实、 名与物的关系。墨家主张 “以名举实” , 并以是否合乎 “实” 为判断是否知 “名” 的依据: “今瞽曰巨者白也, 黔者黑也 , 虽明目者无以易之 。兼白黑使瞽取焉 , 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 非以其名也 , 以其取也。 ”这里的 “取” 一方面涉及人的行为过程 , 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 “实” 定 “名” : 根据所 “取” 之 “实” 是否合乎所称之 “名” , 来确定是否真正把握了 “名” ;后者的前提是肯定 “名” 应当与 “实” 一致 。荀子进而提出 “制名以指实” 的论点 ,从而更明确地指出了
14、 “名” 对 “实” 的指称功能, 在荀子看来, 一旦名与实之间建立了确定的关系 , 对象便能为人所把握 , 所谓 “名定而实辨” 。荀子由此具体考察了 “名” 的社会作用 :“制名以指实, 上以明贵贱, 下以辨同异。贵贱明, 同异别 , 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 , 事无困废之祸, 此所为有名也。 ”“明贵贱” 、 “辨同异” 所着重的, 是 “名” 对存在的 “分” 与 “别” , 在这里 , 荀子从社会的领域 , 肯定了 “名” 对世界的分离。 庄子 强调名为实之宾 、 名止于实 ,并将 “名” 的运用与存在的分化联系起来 , 与墨家 、 荀子的以上看法无疑有相通之处。不过 ,由肯定 “名”
15、的 “分” 与 “别” , 庄子 对 “名” 能否把握世界的本来形态及统一性表示怀疑 ,以 “无名” 规定道等论点 , 已表明了这一趋向 。如后文将进一步讨论的 , 对 “名” 的以上限定 ,40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4 期“ 泰初有无无, 有无名” 句,通行本断为 “ 泰初有无, 无有无名” , 刘文典认为:“ 此当以 泰初有无无, 有无名为句。 本书 知北游 篇 予能有无矣, 而未能无无也老子 道经 无名 , 天地之始 , 泰初即天地之始也。 ” 按:刘说是。 如后文将论及的,从理论内涵及表述方式上看,皆当以“ 泰初有无无, 有无名” 为句。庄子 天地 。参见 墨子 小取、 墨子 贵
16、义。荀子 正名 。在理论上包含着自身的问题。作为包含意义的符号 , 名与言确乎具有区分的功能:“一而未形” 的世界通过名与言而被分而别之 , 从而可以为人所把握 。然而 ,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名言在区分对象的同时 , 也从不同的方面再现对象的统一性 。墨家已注意到这一点。在谈到 “名” 与 “实” 的关系时 , 墨家曾从 “类” 与 “私” 的角度, 具体探讨了 “名” 的作用。从 “私” 的层面看,“命之臧 , 私也 ,是名也, 止于是实也 。 ”“臧” 作为指称某一个体之名 , 属 “私” 名 , 在 “臧” 与它所指称的对象之间, 具有对应的关系 (“是名止于是实”) 。但 “名”
17、 本身并不限于 “私” 名 , 它同时涉及“类” 的关系, 从后一方面看 , “名” 又具有普遍的涵盖性。墨家举例对此作了说明:“命之马 ,类也 , 若实也者 , 必以是名也 。 ”“马” 相对于仅仅指称某一特定个体的 “臧” 而言 , 属 “类”名, 凡在物种上属于这一 “类” 的所有个体 (“若实也者”) , 都可以以 “马” 来指称。在名与实的以上关系中, “马” 这一 “类” 名, 无疑将相关的个体联结起来 , 它同时也从类的层面 , 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 。荀子对此作了更具体的阐释:同则同之, 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 , 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 则共 ; 虽共不为害矣 。知异
18、实者之异名也, 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 , 不可乱也 , 犹使异实者莫不同名也。故万物虽众, 有时而欲遍举之, 故谓之 “物” ,“物” 也者 , 大共名也。推而共之 ,共则有共, 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 故谓之 “鸟兽” , “鸟兽” 也者, 大别名也 ,推而别之, 别则有别 , 至于无别然后止 。这里所涉及的, 是 “名” 形成的原则,“同则同之 , 异则异之” 侧重于名与物之间的对应性, “单足以喻则单” 则类似墨家以 “私” 名指称个体。“单” 之外的 “别” 与 “共” , 则涉及不同程度的普遍性 : “鸟兽” 表示一定的 “类” , “物” 则泛指一切对象;后者既以类或普遍
19、的规定为根据, 又从不同的方面再现了存在的统一之维。相形之下,庄子 仅仅肯定 “名止于实” ,并强调存在的统一形态超越于 “名” , 似乎未能注意 “名” 的多重品格。二与名实之辩相关的是言意之辩。名实之辩以名与物或名与存在的关系为对象, 言意之辩则指向言与意的关系 。在 庄子 的哲学系统中, 与言相对的 “意” 既指意义或 “名” 的涵义 ,也指意念或意识内容 , 言意之辩则相应地既涉及语言形式与内涵的关系 , 也以名言与意念 ( 意识内容或广义的心之所悟)关系的辨析为内容。在言意关系上, 庄子 首先提出以 “意” 为贵的论点:“语有所贵也 , 语之所贵者 , 意也 。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
20、也 , 听而可闻者 , 名与声也 。悲夫! 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语” 与 “言” 处于同一序列 , 此处之 “意” , 指 “语” 所具有的涵义。“语” 与 “意” 的41庄子 哲学中的名与言墨子 经说上 。墨子 经说上 。“ 犹使异实者莫不同名也” 中的 “异实” , 疑为 “ 同实” 之误, “ 知异实者之异名也, 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 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 在逻辑上与本段开首 “同则同之, 异则异之” 一致 , 若为“ 异实” , 则前后抵牾。 杨倞 荀子注 引 “或曰” , 亦持此说 ( 参见杨倞 荀子注 正名) 。 又 , 王念孙也认为, “ 或说是也
21、” ( 参见王先谦 荀子集解 正名, 中华书局, 1988年, 第 419 页)。荀子 正名 。庄子 天道 。如上关系 , 略近于语词与概念或语句与命题的关系 ;语以 “意” 为贵 , 则意味着涵义在名言中处于主导的地位 。从外在的层面看 , “语” 或 “言” 与感性的对象有相关之处:以 “意” 为内涵的符号, 既可呈现为形, 也可表现为声 , 如果仅仅关注于外在的符号, 则往往得其 “形” 、 “声”而失其内在之 “意” , 从而难以把握现实的世界 (“得彼之情”) 。外在之 “形” 与内在之 “意” 的区分, 在关于古人 ( 圣人)之言的讨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 。庄子天道 记叙了轮扁与
22、桓公的一段对话:“桓公读书于堂上 , 轮扁轮于堂下 , 释椎凿而上 , 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为何言邪 ?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 :圣人在乎 ? 公曰: 已死矣。 曰: 然则君之所读者 , 古人之糟粕已夫。 ”书中所载, 固然是古代圣人之言 ,但这种 “言” 却未必真正体现往古圣人之 “意” ; 所谓古人 “已死” , 意味着赋予 “言” 以 “意”的主体已不复存在, 而立 “意” 之主体一旦失去, 则 “言” 便仅仅呈现为外在的形式。 庄子认为言说的主体逝去之后 , “言” 本身便无意义, 无疑未能注意 “言” 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 , 事实上 , 如解释学所反复强调的 , “言” 一旦以文
23、本的形式呈现 , 其意义便非立言者所能限定 ; 文本所载之 “言” , 总是包含着不断延伸的意义空间 。不过 , 这里重要的, 是 庄子 对名言之域中 “意” 的注重 : 在往古圣人规定 “言” 的意义这一历史现象之后 , 是 “意” 对 “言” 的决定作用 : 古代圣人在此已被视为 “意” 的本源或象征, 正是来自圣人之 “意” , 赋予 “言” 以内在的生命, 离开了 “意” , 则 “言” 便成为糟粕 。“言” 与 “意” 的如上关系, 对应于所谓 “迹” 与 “所以迹” 之辩。在谈到六经时 , 庄子指出 : “夫六经 , 先王之陈迹也, 岂其所以迹哉! 夫迹 , 履之所出, 而迹岂履哉
24、! ”六经以“言” 为形式, 表现为历史中的文本;“迹” 本是形之于外的现象, 这里隐喻六经借以展开的名言系统; “所以迹” 则是赋予外在名言以意义者 , 此处意谓先王之义理。六经作为文本, 固然是先王义理得以展开的形式 , 但它并不是义理本身 ; 按 庄子 之见, 重要的是由 “迹” ( 以名言为表现形式的文本)进而得其 “所以迹”( 内在于名言的义理) 。 “迹” 与 “所以迹” 的如上区分, 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 “意” 对 “言” 的主导性。言与意的以上辨析, 涉及的主要是语言形式或外在符号与内在涵义的关系。如前所述 ,“意” 之所指, 并不仅仅限于语言的涵义。在对 “言” 、“意” 作
25、进一步考察时 , 庄子 指出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 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 , 物之粗也 ; 可以意致者 , 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 不期精粗焉。“物之粗” 即对象的感性形态 , “物之精” 则是对象的内在规定或内在之理 , 在 庄子 看来, 前者可以用 “言” 来加以指称或讨论, 后者则主要借助 “意” 而达到。这里所说的 “意” ,显然不同于语言的涵义, 而更多地表现为意念或心的体悟、 理解;“以意致”, 也就是通过心的体悟 、 理解来把握对象的内在之理 。 庄子 将 “言”、 “意” 分别对应于 “物之粗” 与 “物之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 哲学 中的 杨国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