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_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_文军.pdf
《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_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_文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_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_文军.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 灾区社工整 合 服务为例文军吴越菲摘要:以助人见长的专业社会工作 对传统救灾方式局 限的服务补位,奠定了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时代基调。然而,灾害社会工作对整合服务的现实要求与社会工作自身整合性缺乏之间的巨大张力,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灾后重建时常常深陷服务有效性和系统性的困境。对此,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提供了一种 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可能。基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上海社会工作服 务队的本土实践,阐释整合服务如何得以在灾后 重建中具体展开,并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以“社区关系重建”为核心的社会工作整合 服务模式,以拓展社会工作整合服务的理论视 域和实务方法
2、。关键词:社会工作整 合服务灾后重建灾害社会工作作者文军,华东师 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教 授、社会学博士(上海 );吴越菲,华 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 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灾害是人类社会一个永久性的治理难题。在过去年里,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数量增加了倍多。根据联合国 国际减灾战略署()的相关数据计算:在 年的年间,全球平均每年有亿人口,受灾,总计 万人因灾丧生。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年间,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累计达万人次,死亡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据统计,中国平均每年约有亿人次以及的城市地区受到各类自然灾害,:,本数据通过国家统计局
3、有关自然灾害的年度数据计算而得。国家统计局网站: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 第期的影响。灾害并不是与社会文化系统相脱离的事件,而恰 恰是一种与“社会放大”()机制相联系的危机事件,因为灾害一旦发生,就会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过程产生相互作用,其所带来的影响在深层的心理、社会以及文化结构上都留下了如何修复和重构的难题。尽管世纪以来中国的灾害救助政策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但是从目前的灾 害救助体系来看,以传统救灾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灾后重建仍然面临着诸多层面的专业服务不足,这突出地表现在:在灾害救助的时序模式上,对后续 灾后重建阶段中所涉及的心理复原、生计发展、关系建立、社区重建、秩序
4、维持等长远议题的服务供给重视不够;在灾害救助的内容上,对非物质层面(群体心理、家庭结构、社区关系、组织功能、文化传统等)社会性破坏修复与重建的个性化服务内容相对不足;在灾害救助手段上,借由内在优势调动、社会资本重建、社区关系再造、社会记忆修复等方式推进内生性、生产型的支援服务关注不多;在灾害救助主体上,来自于多元主体,特别是第三部门以及受灾民众自身所能提供的灾后重建服务支持不力。可以说,以助人见长的专业社会工作对传统救灾方式局限的服务补位,奠定了中国灾害社会工作发展方向。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灾后个体创伤抚慰、社会关系重建、社会秩序恢复等方面的功能日渐显现,并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
5、流、芦山地震后的灾害救助中有了一些初步探索,但其有效性和系统性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困境。当然,从全球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世界范围的灾害研究历史都比较短并且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储备,特别是因缺乏整合性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框架,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需要回应灾害场景的特殊性对整合服务的现实要求与社会工作自身的整合性欠缺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在有限服务时间内,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是服务对象的多重创伤以及因灾害而集中爆发或相互勾连的复杂问题,既要服务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乃至更大的社会联结体等不同类型的案主,又要有效回应其多重需求。因此,灾害社会工作简单采用普通的服务模式和单一的处置方法难
6、以满足救灾需求,迫切地需要采取多向度、多层次的整合服务。?,“ :,?,“:, ,?,: ,?灾害社会工作的实 践及反思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偏好,以及“适应还是变革”的行动议题和专业立场,形成了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两种思路和方法。不仅如此,社会工作理论取向和工作方法上内在一外在、宏观一微观的歧异,使得“社会工作是否还是一个拥有整合性知识和技巧的统一专业”这一自我发问一再被提及,从而可能最终减弱其对现实问题的服务能力。尽管对社会工作在灾害服务中的角色和功能有着多种界说,然而对于灾害社会工作的核心问题社会工作者在灾害情境中究竟能够做什么、怎么做,既缺乏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指导,也
7、缺乏一个整合性的实践框架,导致灾害社会工作的碎片化服务形式。反观中 国 以往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其整合性不足的服务形态所导致的服务有效性和系统性低下的状况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社会工作的进入方式来看,以往的灾害社会工作在介人方式上存在“原子化”的组织进人问题,多半为匆忙进人、各自为政。边慧敏、韦克难等学者对汶川地震中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显示,的社会工作者将“缺乏整合”列 为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三大问题之一。“服务组织之间缺乏资源整合”同样也在后续的调查中被在汶川地震中提供服务的列为 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从介人模式和理论范式的运用来看,以往的灾害社会工作偏重于单点聚焦式地选择理论范式和实
8、务模式,而没有将范式、理论和方法的多元整合确立为一种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服务准则。比如在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社会工作介人上,就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导、高校主导的三种 主要模式,不同介入模式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因缺乏整合性的理论规划 而多半表现为一种松散的专业性试验,从而难以整体回应灾后重建的多面需求。()从服务内容来说,以往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更多地突出应急性特点,例如在汶川地震中,社会工作服务较多无固定经费来源和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导致了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服务内容非常有限。笔者之一在 年先后两次赴都江堰参加汶川,“ ,脱 ,“:,), ,;,:, , ,“ , ,韦克难、冯华、
9、张琼文:介入汶川地震 灾后重建的概况调查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中国非 菅 利评论年第期。韦克难、黄玉浓、张琼文:汶川地震灾后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探讨,社会工作年第期。?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地震上海社工队服务时,也深刻体会到对服务组织、理念、方法和对象缺乏整合性认识,导致专业服务的综合效果发挥不佳。()以往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中还存在派出队伍之间以及队伍内部社会工作者之间人员整合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跨部门的资源整合机制造成了服务成本的耗费和服务效能的不充分。比如,许多灾害社工服务队都是临时从不同组织中抽调组建而成,一般天轮换一次。彼此并不熟悉,其结果常常会导致服务组织之间交叉或重复提供服务。因此,置身于灾
10、害余波中的社会工作并未如其宣称的那样真正形成“一体多面”的有效行动。从世界范围看,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尽管开始反思服务中过于技术化和微观化的传统主流,但仍在微观层面上个人功能修复的临床取向和宏观层面上强调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整合安排及服务联动之间,急需建立起一种 能够上下贯通的中间层次的整合服务模式。因此,如何在灾害社会工作中弥合社会工作知识传统和专业服务形态上的不一致性,需要我们立足中 国本土经验,尝试从中观层面建构灾害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二、整合服务:鲁甸地震灾后重建中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年月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级地震(中心烈度级),造成万人受灾,其中 人死亡,人失踪,人受伤,万人紧以
11、往灾害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较多重视灾 后社 会工作干 预的临床方面。参见,“ : , , ;,“ :, ,;,“:,”, 比如:孟加拉国在灾害管理与服务上就特别强 调在国家和地方 层面相 关机构的整合安排和服务联动,以保证灾 害管理能够有效 地规划和协调;而美囯在卡特里娜飓 风后兴起了以社区组 织化()和精神健康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干预,社区工作在更大意义 上成为协调各项灾害服务,包含临床、研究和社区组织技巧的整合服务实践。参见,“:,; ,“ , ; ,( (:, , ? ?灾 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急转移安置,万户 万间房屋严重损坏。在灾区群众得到紧急救援和初步安置后,民政部于年月日正式启动了
12、“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由北京市民政局、上海市民政局、广东省民政厅、四川省民政厅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分别组建了五支社会工作服务队和一个社会工作督导培训组,赶赴鲁甸地震灾区的集中安置点 和板房学校,为灾区群众提供为期三个多月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本文两位作者均参与了此次社会工作支援服务,并分别担任第三批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的领队和副领队,与另外名富有救助经验的专业社工队员一起,在鲁甸地震受灾最严重也是最大的灾后安置区开展了为期多天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文中的服务案例皆来自于上海社工服务队的工作积累。(一)社会工作介入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的需求评估由于社会工作介人灾后重建的时间点不同,其所面对的
13、灾害阶段性特点、服务基础和服务需求都有较大差异。因此,社会工作介人灾后重建的空间与方式需要以需求评估为前提,以此形成整体服务 方案,并在持续的评估中适时调整服务策略。第一批上海社工服务队到达安置区后,围绕安置区概况、村民受灾情况、村民的社会服务需求、现有社会服务情况以及社会工作介人空间五个方面开展需求评估工作。为了及时把握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中可 能变动的需求和资源,第二、第三批队员在到达灾区的第一时间皆通过深度走访灾区居民,以及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进行沟通,从而对需求进行再评估并优化服务方案和服务项目。整个评估过程聚焦于从多系统的角度理解人类行为并考察人与多重环境系统之间的数据参
14、见新华网:云南鲁甸地震遇难人数 增至人,年月日, : ,年月日。此次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是国家民政部作为社会工作业务主管部门,首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灾害社会工作服 务支援计划,也是首 次在国家层面统筹组建社 会工作支援团、探索服务类支援在国家救灾体系中作用发挥的一次创 制革新。如果说社会工作主动介入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灾害社会工作一系 列专业服务行动的开启 的话,那么鲁甸地震 灾后的社会工作行动及其相应的国家统筹 则标志着中国灾害社会工作在国家制度化层面进行探索的正式开端。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作为民政部所组建的五支专业队伍之一,在
15、灾区服务的三个多月的 时间中先 后派出了三批社会工作者,每批的服务时间约为一个月。第三批上海社工服务队在前两批队员制作的社区资源图和安置点居民基本信息表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家庭建立了评估记录表,记录并更新了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地震受灾情况、家庭结构、就业、经济、社会交往、服务需求、优势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并对特殊家庭、被以往服 务忽视的“隐蔽人群”、新安置进 来的“散户”以及灾 后应激障碍的可能人群进行重点排查。?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适应性和交互关系,最终的目标是通过社会工作介人促使个人与其所在环境之间形成最大化“拟合优度”()。通过需求评估,我们发现了鲁甸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一系列难题亟待社会工作
16、者的回应:一是安置区居民面临的多重创伤。在生理方面,因地震造成身体伤残以及灾后由于安置条件限制造成疾病的大量出现;在心理方面,个体或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缺失,无助感、恐惧感续存;在经济方面,地震大面积破坏了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花椒树,加剧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使得贫困预防与生计重建成为灾后重建面临的主要挑战;更重要的是,鲁甸地震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层面的破坏,特别是原有家庭结构、服务体系、社区关系的破损乃至断裂,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影响安置区居民的后续生活。二是安置区群体需求的差异性。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既包括安置区内的一般人群,又包括小孩、老年人、妇女、伤者或残疾人等弱势群
17、体,并且群体间的服务需求具有明显差异。比如遇难者家属的特殊需求聚焦在心理与情绪的疏导以及后续生活方面;受伤人员的特殊需求聚焦在后续治疗和社区照顾方面;儿童的特殊需求聚焦在安全、正面成长和家庭教育方面;妇女的特殊需求聚焦在精神文化和家庭生活方面;而老人的特殊需求则聚 焦在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和医疗保障方面。三是安置区多方面的再组织难题。地震后,安置区在居住格局上由传统分散的居住格局转变为灾民 的集中居住,这不仅带来了灾民之间复杂的利益联系,也打破了传统村庄社会互动的形态,原有熟悉的社区关系遭到破坏,新的利益矛盾潜在地集结和涌现。安置区在灾后重建中更突出地面临着生活、利益、文化、群体、社会关系和身份
18、认同等多方面再组织难题。四是安置区现有服务格局的碎片化。从安置区内的服务现状来说,尽管当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都在提供灾后的社会服务,仅就社会组织来说,就至少有家,然而各服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与服务整合,在儿童服务的提供上甚至还出现了“争抢”服务对象的现象,而对于一些真正需要大量服务的“隐蔽人群”或“失能群体”又缺乏有效的服务供给。基于需求评估,我们认识到:无法在单一视角下,仅凭经验为安置区居民提供有效服务。在服务格局碎片化的现实下,灾害社会工作必须探索整合服务模式,强调多方面的联动服务,以多重路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致力于以融合的方法系统为遭受灾害影响的案主提供多样化服
19、务,以此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效能。,;,:, 安 置区由原先分散居住的个村(社)组成,分别是?灰街子社、谢家营盘社、段家坡社、萝卜地社、红石岩社、三板桥社、黄泥坡社、观音山社、大坪子社,共计约顶帐篷、户、人。?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二)“社区为本”():整合服务方案的起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逐渐趋于多样化,为整合服务方案的形成奠定了知识基础。从灾后重建的现实需要来看,社会工作被期待通过多层面、多维度的整合服务,开展缓解性、保护性和复原性活动,以回应灾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多重需求。整合服务在中国灾后重建中的定位及现实可能性,是制定整合服务方案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灾后重建中一个常被忽视的要素是
20、社区重建和发展,因为社区集中地反映了灾害对特定区域内个人、家庭、邻里、群体、组织所造成影响 的多重性和交互性。也恰恰是社区在灾后重建中所凸显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服务需要,迫切地呼唤“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整合服务。社区作为连接微观个人家庭与宏观社会的地域性空间,其本身也使得社会工作者集中处理不同层面的灾害影响、服务不同类型的受灾群体成为可能。整合方法的运用,不仅促进社区内个人、群体、社会之间关系的融洽,也使居民更加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其重要特征是统一个案服务与社区实践,在服务过程中既强调个体问题的解决及其成长,又强调社区问题的解决与社区环境的改善。从国际经验来看,“社区为本”已经成为
21、灾害社会工作的普遍方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区系统对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助力作用不容小觑。从灾后社区发展的现实来看,上海社工服务队所服务的安置区作为一个过渡型安置社区,虽然具备了社区的一些基本构成要素,但它却是灾后重建初级阶段的一个聚居区或临时居住区,缺乏作为一个社区所必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此,上海社工服务队将整合服务越来 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灾后社区发展计划,社区网络和社区能力已经被视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部分。参见,“ :, , ; ,“, ,有关社区系统 对灾后重建的助推 作用,已有一些基于实践的研究结论。参见, :,;,“:, ,;,“
22、 ,;,“, ?中国社 会科学年第期的开展定位于社区,确定了 以“社区为本”为起点的整合服务方案。通过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的探索,在综合回应安置区内多元需求的同时,推进安置区从临时聚居区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转型。“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是上海社工服务队三批队员 的共识,由此出发,确立了“基于社区发展理念的整合社会工作服务”目标。具体来说,根据灾后安置区发展的阶段及其需求迫切性的程度,上海社工服务队的三批队员分别围绕不同的切人点开展“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第一批社工服务队主要以“社区介人”为核心理念,推进了 以需求评估为依托的灾后创伤综合介入;第二批社工服务队主要以“社区再组织”为
23、核心理念,重点推进了以社区精英和社区组织联盟为支撑的多系统社区增能服务。在社区介人、社区增能的基础上,第三批社工服务队聚焦于“社区重建”的系统性,通过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推进以新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社区自治体系的形成为服务目标的社区重建进程。(三)以“社区关系重建”为核心的社会工作整 合服务内容尽管社会工作整合服务强调综合和系统的实务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服务是万能的。由于灾害的社会性后果集中表现在灾害对各种关系的创伤性影响上,灾害社会工作的核心便自然落在了个体自我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恢复和重建上。因此,上海社工服务队在将“社区为本”作为整合
24、服务方案起点的同时,进一步以“社区关系重建”作为整合服务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集中推进了灾后安置社区四类关系的修复与重建:重建个人与内部现实的关系,致力 于在微观层面上整体促进个人内在秩序的恢复。上海社工服务队凭借专业关系的建立为遭遇地震创伤的个人提供持续的哀伤辅“社区发展”()的基本内涵在于依靠本社区自身 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状况,解决 社区共同问题。而这一过程最终导向一个以培养新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 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社区自治体系的形成,其核心是 社区关系的再造。“社区介入”在其本质上意 味着 专业关系的建立,第一批社工服务主要通过与安置区的社区居民、当地社会组织以
25、及政府部门关系 的初步建立进而介入到安置区。在 对灾 后初期面临的各类具 体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展开了个人、家庭、群体灾后创伤综合介入,为后续服务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关系建立 和社区问题综合介入的基础上,第二批社工服务主要通过行政系统、外来组织系统以及社区居民系统的 多系统增能来推进社区的参与和再组织化,培育社区精英。接续 前两批的服务成效,第三批社工服 务队分别从 微 观、中观、宏观的维度集中推进心理与精神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群体与组织层面、社 会与文化层面、发展性生计层面的社区重建。?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导、情绪抚慰等服务,并通过个案管理统合协助活动,增进案主的社会功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灾害 社会工作 实践 反思 云南 鲁甸 地震 灾区 社工 整合 服务 文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