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_高清海.pdf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_高清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_高清海.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高 清 海“人性” 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 , 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 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 “ 智慧” 引向认知的方向, 从 “ 对象意识” 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不同, 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 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 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 中国哲学讲求 “ 悟道” , 通过 “道” 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 实际上, 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 这是科学的任务), 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人的观点、 人的态度、 人的理想的标尺, 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 提高人生
2、价值的精神意境。 在这点上, 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优越性的。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 道” 形而上学人性作者高清海, 1930年生, 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对于 “哲学” , 人们总是依据自己的观点去理解 , 从来没有为大家共同认可的统一定义 。不仅如此 , 哲学的性质 , 包括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都从无定论 。现在人们所说的 “哲学是世界观” , 并且常常以 “本体论” 作为哲学内容的核心, 这种看法是从 “西方哲学” 引申来的。其实, 追究西方的历史 、 尤其是在当代, 他们叫做哲学的理论也并不尽然如此 。按照西方 “本体论” 的标准, 不只中国没有哲学, 整个西方以外的民族 , 乃至对
3、西方当代的哲学都会提出疑问 。日本曾经有过 “日本有哲学吗 ? ” 的争论, 西方当代也出现了 “哲学死亡” 的论调 。哲学在这点上非常特殊。在各类学问中 , 惟独哲学是这种情况 , 其他的学科至少在学科性质和对象规定上人们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为什么会这样? 哲学为什么这样特殊?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在我看来, 这种情况正是反映人的特有本性, 表现了人性的多维性 、 多面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我们冷静去观察就会看到 , 哲学的性质可以不确定, 哲学观点可以分歧到彼此敌对 , 哲学的内容可以广泛到无所不包 , 然而哲学理论围绕的轴心 、 生发的基点却是明显的, 这就是人 、人的生存 、 人的本性
4、 、 人的生存世界和人的生活意义 , 总之离不开 “人” 和人的生存活动 。人的本性是 “自为本性” , 自为本性就意味着, 人不仅必须领悟自己的存在 , 而且还需要自己去规划自己的生活、 自己去预设自己的存在前提并创造自己的未来。在这一意义上说 , “哲学” 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 哲学表达的 不论它指向哪里 都是人作为人而有的对于生存 、 生活、 世事的态度 、 理解、 观点和追求。由于人性是未定的, 始终处于生成和展现自我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哲学也具有同样不定的本性 。52果真如此, 关于 “有无哲学” 的提问就不是合乎什么样模式的问题 , 合理的提法应该是追问:人性是否进入了觉醒 ,
5、 有没有表现或表达人生 、 人性、 人的理想追求的自觉理论 ? 如果有 ,那就应当叫做哲学 , 不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 , 也不管它有无哲学的名称 。人作为人都有人性 ,至于人性达到的觉醒程度 、 展开的具体内容、 表达人性的方式 , 那是可以有很大不同的 , 这就是不同民族哲学的差别。尽管 “哲学” 缺乏固定模式, 谈论的问题差异很大 , 有时甚至是 “南辕北辙” , 那也并不妨碍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 这里的根基就在彼此有着相通的 “人性” 。哲学理论的形成 , 要受多种条件制约 , 所处历史条件不同 , 形成的理论便有很大差别 , 初始差别一经确立为传统, 就会影响整个后世理论。这就是不同
6、哲学思维方式 中西哲学差别的原因 。至于初始差别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 这点很像民族语言的差别 , 常常难以完全说清楚 。我们暂且放过发生学的问题, 直接去看中西哲学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 无论西方或中国,“哲学” 的基点都在人的生命活动中 。二者的差别只是表现在: 西方关注的主要是成就人的生命活动价值, 完成人性的生存使命, 这使它从一开始就把“智慧” 引向了认知的方向, 从 “对象意识” 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 ; 中国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 , 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 由此中国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 。相对区分来说 ,西方讲求 “知物” , 以 “有” ( 存在的 “实在性”)为起始
7、 ; 中国讲求 “悟道” , 以 “无” ( 生命的“生成性”)为开端。知物 , 是为了满足生命 、 实现价值 ;悟道, 是为了圆满生命 、 完善人格 。知物需要用 “眼” 去看 ;悟道需要用 “心” 体认 。用眼看 ( 观) , 是以主体与客体 、 内在与外在、 人性与物性的分离为前提的;用心体认 ( 悟) , 则以主体与客体, 内在与外在 、 人性与物性的融通一体为基点。这就是它们的思想分野, 中西哲学迥然不同的思维特质和理论风格便是由此形成的 。人的自为本性使人永远处在奔向 “人” 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人是不会满足于既成的存在和既有的生活的 , 总要追求更新的存在, 奔向更高的生活 ,
8、 从有限进入永恒。这就是人的不断超越自我的 “形而上学” 本性。人的本性反映在哲学上, 形成了哲学理论的形而上学性质 。哲学的形而上学是人对自身存在和本性的终极信念和关怀 , 它是使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最高精神支柱。哲学在本性上就属于形而上学理论 , 这是哲学与科学理论的根本区别, 无论西方哲学或中国哲学, 在这点上都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 它们表达的方式有根本性区别 。西方从认知思维出发 , 采取了 “本体论” 的表达方式。按照这种方式, 哲学家们在 “现象世界” 之上、 之外, 构想了一个本源性和终极性的 “本质世界” , 他们以概念的逻辑体系形式建构这个世界 , 也以此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的理想
9、和追求。在西方特定的条件下, 这种理论曾经起过推动科学进步 、 促进人性解放的历史作用 , 但它的理论困境是很明显的。中国哲学属于另一种思路 , 我们是通过 “道” 的追求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的 。道, 是中国文化之根, 它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模式、 伦理观念、 审美意识和价值理想。道不属于西方式的本体, 但具有化育万物、 终极本源的性质和作用 。按照古人的观念, 道无所不在, 是一切存在的本根 , 万象变化之源泉 , 它贯彻于万有之中 , 又具超越万有之性, 如 管子心术下 所述 ,道在大地之间 “其大无外 , 其小无内” 。从大处说 , 道通贯万物 ,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0、”, 道是一, 是大 , 是全;从小处说 , 道生化万物 , 万有各物各性, 它又是多, 是异, 是生。论其存在, 道是实有, 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论其性质, 它又无形无象, 属于那种 “视之不53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老子 第五十一章。见” 、 “听之不闻” 、 “搏之不得”的无。道就是这样一种以生命为本性的有和无的统一。同样表达人的超越本性和形而上追求 , 西方以本体论方式, 把超越现实的本质存在变成了独立于感官世界之外的 “概念世界” , 走的是外在性的超越路子 。中国的道论同样肯定无形存在, 但这个无形的本性并不脱离有形存在 。道对物的超越是内在性的超越, 属于既内在
11、又超越的一体性关系。就这点来说 , 哲学作为 “形而上学理论” , 我认为中国的表达方式是有优越性的。表面来看, 西方以概念逻辑体系形式给出的本体世界, 是很明确 、 很实在的 , 甚至可以标榜那是 “绝对真理” 的发现。而在实际上 , 它愈是 “明确 、 实在” , 愈是显露出了矛盾。本体作为超验性的自在存在 , 它与现象世界即经逻辑地分割成的不同世界, 它们之间如何去沟通 , 人们如何去把握这个世界, 本质世界又怎样对现实生活起作用, 这些就成为可以说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这里的矛盾还在于, 形而上学属于超科学的理论, 试图用科学理论的概念方式去把握超科学对象 , 这就不能不使自己陷入悖理的
12、矛盾。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 , 世界被割裂为二的结果, 一方面 , 人被封闭在了 “自我” 观念的屏障之内 ( 所谓 “现象世界”) ;另一方面 , 物又被限制于 “自体” 的不可知领域 ( 所谓 “物自体世界”) 。在西方上千年的发展中, 关于本体 、 本体世界争论不休 , 得出的结论却是 “不可知” , 这就是它的困境。由于 “本体论” 的这一理论矛盾, 于是引出了后来 “认识论” 的争论、 “语言学” 的转向,“本体论” 随之便走向瓦解 。在西方, 按其固有的思维方式 , 本体论的瓦解, 也就意味着 “形而上学” 的终结, 所以在当代 ( 所谓 “后现代” 思潮) , “哲学” 自身也跟着
13、陷入了危机 。中国哲学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最古老的 周易 采取的是意象表达方式 , 叫做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按照孔子的解释, 圣人观物取象 , 主要是为了 “立象以尽意” 。哲学作为理论思想, 当然不能不使用言辞和概念。中国哲学的概念不是西方式的逻辑 “范畴” , 也就是说, 它不是靠概念体系中的逻辑关系来规定内涵的, 而是对事物自身内在关系的直接表征 。例如 , 道、 仁、 义 、 理等概念 , 它们也是思维高度抽象的结果 , 但并不脱离它们所由来的血肉根基, 而且只能从它们的来处才能体证 、 把握其思想内涵 。概念、 言辞 ,
14、是为了明象 , 象者所以存意, 古人讲究 “得象而忘言” 、“得意而忘象”,这就是中国哲学注重义理性的意象思维 , 它属于人的悟觉理性 。中国哲学论著缺乏严整的概念系统, 多用格言、 比喻 、 例证的方式表达思想 , 使用的概念又都没有明确定义 , 只能靠人们自己去领会和体悟。习惯于西方哲学思维的人对此很不理解 。如果我们了解了哲学既不同于宗教又有别于科学的形而上学本性, 我们就会明白, 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 这是科学的任务) , 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人的观点 、 人的态度、 人的理想的标尺 , 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 、 提高人生价值的精神意境 。这样的理论 , 是不能使
15、用定义的 , 一旦规定了定义, 就把它框死了 , 就会使它失去现实的 “活” 的内容 。从另一方面说 , “定义” 属于概念关系的界定 ( 种概念 、 属概念之差) , 只有把事物的本质关系抽象化为独立的概念系统 , 像西方哲学那样 , 定义才是可能和需要的 。中国的道 、 仁, 作为意象性和意境性的概念 , 它们的内涵并非体现于概念关系, 而是体现于人的思想、 行为和面对的具体事物之中。把握这样的概念 , 不能靠定义, 必须从人的身体力行中去领悟 、 体认。所以在中国54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1 期王弼:易略例明象。周易系辞上。老子 第十四章。哲学中认识与实践行动是统一的, 它特别重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哲学 思维 特质 及其 价值 高清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