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_吕炜.pdf
《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_吕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_吕炜.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吕 炜从计划向市场的体制转轨探索是一个原理一般性与实践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 在没有现成理论指导的情况下, 实践成果对于认识深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以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为考察对象, 在对既有研究成果和改革绩效进行比较、 探讨、 归纳后认为, 中国案例在转轨经济的研究对象、 运行特征、 动因与路径、 演进进程等基础性课题方面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由于中国实践在这些方面的意义主要是对流行认识的证伪, 可以说是其独特价值所在, 本文尝试着进行了命题式的归纳。 这些命题基本形成了转轨经济区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是进行比较体制研究的基础。 本文的探
2、讨表明, 以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为对象创新转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正在凸显出来。关键词转轨经济非平衡运动路径选择转轨的阶段性作者吕炜, 1969年生, 经济学博士,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 大连116025)。一 、 经济转轨必然是一个过程从而转轨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中国二十多年经济改革实践成功的轨迹 , 首先表明了经济转轨应该是一个过程 , 这一过程标志着一个特殊经济形态存在的客观性 。现有的经济转轨的研究与实践有两种主要的方式 。一种是将经济转轨与政治体制的变革联系起来 , 并认为转轨的核心是宪政规则的大规模改变, 经济转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改革的实施上讲求价格贸易自由
3、化、 宏观稳定化、 产权私有化三位一体的同时推进策略。这种策略被称为激进的或休克的方式。大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都采取了这样的转轨模式。一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 经济建设与经济转轨是改革的核心 , 通过价格逐步放开 、 国有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来形成市场的主体与客体 , 所以又被称为渐进的或双轨的方式, 中国是实践这种转轨模式的代表 。第一种模式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主流和实践的主流 , 他们对 “转轨” ( Transition) 、 “改革” ( Reform)4J.Sachs andK .Pistor, Introduction:Progress, P
4、itfalls, Scenarios, and Lost Opportunities.In J.Sachs and K.Pistor ( eds. ) ,The Rule of Law and Economic Reform in Russia.Westview Press, 1997, pp.35.和 “转型” ( Transformation)的概念进行了严格区别, 并在国际通行的统计口径上作了区分 。在此基础上, 科尔内提出了 “体制的特殊品性” 概念 , 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转轨决定经济转轨的研究模式。科勒德克则将原实行计划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体制的变革实践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由
5、“有限的经济变化严格限制的政治变革” 为特征的市场改革 ; 一类是由 “经济政治发生根本性变化” 为特征向市场转轨。中国模式虽然一直不被看好 , 但实践的成绩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加以重视。这其中有学者认为中国成功的渐进式改革已经向将宪政秩序转轨作为经济改革的根本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也有学者认为断言中国改革成功为时尚早。不管这种争论的最终结果如何, 有一点可以肯定 : 那就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标志着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 转轨经济形态的确立 , 这种经济形态已成功地运行了二十多年, 至今仍在途中 , 经济学有必要加以关注和研究 。同时, 有了中国作为参照物, 其他国家经济转轨的不能一蹴而就 、 延续十多
6、年至今仍然不能恢复国民经济水平 , 则从另一个方向对这一判断进行了证明, 说明了转轨经济形态存在的普遍性和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因中国经济转轨与其他国家比较而确立的转轨经济形态, 意味着转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定是一个过程 。这种过程性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 或者更直接地说是由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所决定的。“过程中经济” 的提法 , 意味着将介于两种体制间的某一经济过程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可能性。从哲学范畴说 , 它是基于 “过程论” 的观点; 从逻辑关系看 , “过程” 在概念上与 “状态” 相对称 , “过程” 指事物状态的变化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延伸 , 状态指对事5中国经济转轨实践
7、的理论命题过程论被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成果里与矛盾论、 实践论并列和一致的三大理论概括, 杨超对此作过精辟论述:“过程的根源在于矛盾的普遍性, 过程的本质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因而矛盾即过程;过程是受规律支配的, 因而历史即过程;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 因而真理即过程”。参阅杨超 唯物辩证法的若干问题 ( 人民出版社, 1980年)第 323 页。从历史上的经济过渡来看, 过渡的方式大致可划分为两类, 即自然演进的过程或叫自然历史过程, 和改革演进过程或叫自觉选择过程。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 前一种方式的推动构成了社会进步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基础, 因此直接体现了
8、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后一种方式是在自觉研究制定的社会改革方案基础上对有明确目标的过渡经济进行调节, 但这种调节必须以前一种方式所暗含的规律性为前提和保障, 既不可能违背客观发展因素的作用, 也不能忽视总体演进的规律, 只能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对过渡过程施加相应的影响来加速演变的进程。 也就是说,如果改革不是随意的, 而是在符合历史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各项方案和步骤, 那么加速过渡过程的成功就是有保障的。 从这一点来看, 改革演进过程实际上包含了自然演进过程的规律性, 而又体现了加速自然演化的路径上的特殊性。 经济转轨显然应该属于改革演进的类型。尼古拉斯R 拉迪: 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 , 中国
9、发展出版社, 1999年, 第 170172页。Yingyi, Qian,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hina sMarket Transition.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Economics.Washington, D.C. , April 2830, 1999, pp.34, 2021, 45.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 从休克到治疗 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 ,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年, 第 1页。科尔内认定只有政治转轨方面的 “ 基础性特征” 变革成功了, 属于经济机制变革方面的 “非基础性特
10、征” 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相关论述可参阅 JanosKornai, What the Change of Systemfrom Socialism to CapitalismDoes and Does Not Mea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14, no.1, Winter 2000, pp.2227。所谓 “ 转轨” ( Transition) , 是指以前的传统模式完全被另外一个不同性质的模式所取代的社会经济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其显著特点不仅在于大规模的市场化, 而且在于压倒一切的私有化、 自由民主和全面的世界经济一体化。“ 改革”
11、( Reform)只被认为是不改变以前传统模式性质的前提下对其体制的某些不当之处进行的改动;“转型” ( Transformation) 只被看作是一个相对短期的更侧重于经济体制或制度迅速转变的概念。 相关论述可参阅剧锦文 世界经济大转轨中的转轨经济学 , 经济学消息报 1997 年 1月 31 日。物特性的量度和描述。相对于经济转轨而言 , 再生产的连续性的含义 , 是指在转轨过程中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留旧的经济形式。这首先体现在某一时期内对生产结构的保留, 同时 , 还表现在保留现有的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联系、 经济运行机制 、 人力资源等。正是再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转轨经济的深刻继承性
12、、 转轨过程的相对长期性以及人们社会生活准则、 思想观念调整的缓慢性 。也排除了先将所有旧的生产模式彻底打碎 , 然后重新建立所有新的生产秩序并开始发展的可能性 。因为任何期望中的迅速代替现有体制的做法 , 都将不可避免地给生产过程带来混乱 , 使其扭曲并产生衰退 。俄罗斯经济在休克中经历了 7、 8 年的震荡后, 近两三年才逐渐恢复了宏观环境的秩序和平稳的状态 , 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原来因经济危机而闲置的生产力 , 也就是说增长来自于对再生产的重新组织和恢复, 这无疑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上述看法的正确性 。导致转轨经济形态长期而普遍存在的深层原因 , 还在于转轨国家历
13、史形成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体制的错位。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 ,即都没有遵循经典作家设计的变革路径 , 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从而 “炸毁了” 它的 “外壳”。以所谓后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国家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看, 除俄罗斯有些特殊外, 几乎都还处在 “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与此相适应, 对这些工业化过程滞后、 自然经济成分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来说, 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本应有一个使商品经济逐步得以发育的较为有利的制度安排, 但外部环境的变化已不允许这样做 。因为几乎所
14、有涉及国际经济交往的市场经济规则 , 已经由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市场化过程中按照优先考虑其自身利益的原则作了安排 。最终的结果则如我们自己感受到的, 转轨国家经济成长需要依赖的经济运行环境与既定的市场规则相冲突, 经济成长与体制成熟的阶段之间 , 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错位的问题。这一层面的制约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变迁成本 , 可能是贯穿于所有转轨国家转轨总过程的基础性制约 。它与各国转轨中的政治取向并无直接联系, 但与政府是否能够恰当处理错位所引致的矛盾困扰 , 则直接相关。因此无论是实行 “激进改革” 方案还是 “渐进改革” 方案,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总体上说都不可能有 “一步到位” 的方法。
15、先前实施休克疗法的国家后来也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反思 。既然经济转轨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 就必然要内含着一个转轨经济形态的运行过程 ,必须要研究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讲, 既然转轨是特定的,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 过程的意义往往显得更为重要, 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降低经济转轨的成本、 减小体制间的摩擦、 让公众能不断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利益等问题, 就构成了研究转轨6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4 期吕炜: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探讨, 经济研究参考 2001年第 84 期。W.W.罗斯托: 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16、, 第 67、 192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 人民出版社, 第 831832页。1999年增长 3. 2%, 2000年增长达到 7 . 5%, 2001 年达到 5 . 7%。据统计, 实行休克疗法之初的 19901991年, 俄罗斯 GDP 下降了 50%, 人均 GDP 下降了 40%;1989 年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12%, 1990 年达到 45%, 通货膨胀率达到 2000%。事物的状态决定和影响着过程, 事物的过程决定和影响着新的状态。 一个事物在一个系统内可视为状态 ( 或过程) , 在另一个系统内则可作为过程 ( 或状态)。经济形态的价值 。中国经济转轨
17、的实践在确立这一特殊经济形态命题的同时, 也提供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实践内容 , 当其他转轨国家在改变政治经济体制后又不得不重新正视这一特殊过程时 , 中国在比较研究中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参照价值 。可以归纳的研究思路至少有以下几点 :1. 转轨所针对的是体制问题, 属生产关系范畴 。经济成长阶段则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转轨国家虽然处在较低的经济成长阶段, 却又不能只从较低的市场化模式起步 。这里出现的困难 , 终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反馈到体制架构就成为基础性障碍 。消除由二者错位所引致的基础性障碍, 需要由政府进行改革政策的创新。2. 始于 1978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18、 已经连续实现了超过二十年的持续经济增长 , 而被认为是最合乎转轨标准的一些国家的制度性变革 , 在十多年的实践后仍没能摆脱衰退的困扰 。由此对比说明 , 因为必将存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体制错位的制约, 即使是认为完成了 “经济 政治根本性变化” 的国家也无法获得经济运行的预期效率。从这一点来看 , 作为手段的转轨过程的路径选择 、 成本支付等有利于弥合错位的过渡性安排 , 至少与作为目标的转轨后的制度安排同样重要 。或者说, 将排除基础性障碍的着眼点放在改革政策创新的 “技术层面” , 比所谓优先考虑政治制度转变要有效 。3. 由于转轨过程对于弥合错位可能具备的有效性和渐进性 , 即过程中
19、量的积累可能带来的基础性制约方面质的演进 , 那么对改革政策创新的绩效的判断, 则应落脚于政策的总体适应性和分阶段适应性 。总体是否适应, 应当并可以从一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加以考虑, 分阶段的适应性则比较难以把握。这不仅因为每个阶段的进展都会是动态的, 更因为转轨总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阶段性转变与交替的规定性尚无先例可循 , 而我们事先对其预测又存在很多的困难 。正因为如此 , 研究转轨经济也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独特性。4. 转轨国家群体的形成及其已经经历的转轨探索 , 事实上已经使转轨经济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它们既有基础条件、 目标取向等方面的共性, 又有路径选择、 实施方式 、 政府应变能
20、力以及国际社会干预等多方面的特殊性。就目前来看, 不管各自进展如何, 都还处在转轨的途中 。就经济学理论建设而言 , 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以这样一个群体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从转轨国家自身的实践探索出发展开研究, 而不是局限于用既有的理论去解释 。除了转轨经济形态存在的客观性之外 , 其进一步的研究价值还体现在多层次的比较中 。一是转轨经济国家存在的普遍性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的经济转轨潮流, 其涉及国家范围之广 、体制变革之深、 付出代价之大 、 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少有的, 也是大大出乎人们预料的, 即使是被认为已基本完成转轨的国家 , 目前也还不能看出其制度运行的稳
21、定性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有学者认为转轨不仅事关这些国家的命运, 而且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前途。二是转轨经济运行的独特性, 因为制度的变革不可能推倒重来, 必须通过体制并行和更替来完成, 所以转轨经济的运行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 又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 而是具有 “双轨”或 “体制外” 的运行特征 。而且由于这种转轨是改革演进型的, 在人为设计和与本国情况的融合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使转轨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独特部分 。三是对世界格局影响的深远性 。转轨国家对原经济体制的放弃甚至对政治制度的放弃使原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7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科勒德克研究的可贵之处, 在于将原社会主义
22、国家所展开的这场体制变革探索置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了整体的描述:“21 世纪的前夕, 全球经济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广泛的后社会主义转轨过程。 在欧洲和亚洲一共有 30 多个国家 其人口多达 15 亿或占全人类的 1 4, 卷入了这场急剧而壮观的变革”。参见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 从休克到治疗 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 第 1页 。现了根本性调整 。这方面苏东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世界经济格局方面 , 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及其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转轨国家延续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支撑了这些国家的商品与资本输出, 带动了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在20 世
23、纪末的持续繁荣 。人们在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不同影响时, 已经不能忽视转轨国家这类 “特殊群体”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特殊性及联动效应。而转轨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情况又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处于进一步的变动之中。二、 非平衡运动和过程中经济是转轨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非平衡运动的过程中经济包含着 “过程中经济” 与 “非平衡系统运动的经济” 两层内涵 ,二者作为概括转轨经济形态特殊性的命题 , 既互相联系 , 同时又是考察该经济形态的两个大的视角 。过程中经济所关注的, 是在经济转轨从 “计划 计划 市场 市场计划 市场”的线性过程中, 旧体制逐步退出经济运行、 新体制在改革中逐步
24、主导经济运行的基本线索与机理; 非平衡系统运动的经济所关注的, 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横截面, 把转轨经济作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总系统, 对应于转轨总过程的各个分过程 , 展开动态的研究, 侧重于协调性分析和集合效益的检验。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还没有可应用于转轨经济形态的理论框架 。传统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是将制度作为外生条件 , 研究在既定制度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运行,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发展理论可以说是以制度均衡为前提的明显例子 , 边际主义学派更是将均衡作为分析的中心来研究的。按照我的理解, 制度均衡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变量在给定的制度安排下运行 , 二是各变量总会在制度不变的
25、前提下最终获得均衡, 变量的变动不会出现改变制度的情况。樊纲在分析传统西方理论以制度不变为背景条件 , 从而不能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解释制度产生 、 发展的原因时指出 , 这种理论 “实际上局限在相当狭隘的领域内。它可以对今天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和某种事实的影响作出很好的说明 , 但经济活动在这一体系中永远都是没头没尾, 没有发展, 没有变化 , 没有历史的演变 它在本质上不适合于关于社会经济活动发展 、演变的说明”。正因为如此, 西方理论的分析只是告诉我们经济过程中行为主体活动的物质效果, 如效益的改善、 总量的增长。但它不能告诉我们经济活动的另一面 , 即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从而就不能告诉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转轨 实践 理论 命题 吕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