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_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_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_黄群慧.pdf
《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_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_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_黄群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_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_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_黄群慧.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书书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 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黄群慧内容提要: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或者说是工业化视角出发, 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战略内涵和政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已有研究强调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的属性不同, 本研究更加强调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新发展阶段后的高水平的自强自立。一是提出了 “阶段模式动力” 的三维理论解释, 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现代化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现代化路径, 是中国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而探索的、 以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的、 突破 “依附性” 、 具有 “替代性” 的一种经济现代化模式, 是一种充分利用大国经济优
2、势、 围绕着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经济现代化战略; 二是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内涵是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战略, 实现从成本驱动、 出口导向、 高速度工业化向创新驱动、 内需导向、 高质量工业化转变, 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三是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双协同” 政策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协同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协同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下, 加快形成一种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 改革与管理有效协同、 国内
3、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配合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产业政策竞争政策*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100836, 电子信箱: huangqunhui cassorg cn。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统结构、 测度指标与重大问题研究” ( 项目批准号: 20ZDA043) 的资助, 本文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经济报告( 2021) 构建新发展格局 总报告的核心内容。一、引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
4、百年奋斗目标之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这个中国发展新历史方位, 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而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理论、 经济战略和政策体系都面临着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任务。2020 年 4 月 10 日在中央财经委第七次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此以后, 在多次会议和其他公开场合上, 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同时
5、, 学术界也围绕着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大量的讨论。2020 年 10 月 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 以下简称建议 ) 的“纲” 提出( 刘鹤,2020) , 2021 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4黄群慧: 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 以下简称纲要 ) , 以建议 为基础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规划部署。从上述过程看到, 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关于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在不断深入。
6、但是, 新发展格局作为一个 “国之大者” 的未来新发展阶段的“国之大计” , 还亟待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 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跟进是十分及时的, 围绕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 现实背景、 理论基础、 重大意义、 政策建议以及“双循环 ” 、 “经济循环 ” 、 “内循环” 等方面相关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已经出现了数千篇相关文献, 这极大地促进了关于对新发展格局的认识。但总体而言, 由于研究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 再加之时间相对较短, 这些文献研究深度和学理分析还有待加强, 战略内涵和政策体系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对新发展格局的理
7、解以及研究总体重心还有些偏颇,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多数文献将“双循环” 对等于“新发展格局” , 把国内大循环主导、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化为“双循环” , 或者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以 2021 年 3 月 20 日为查询时间, 以“新发展格局” 为关键词在知网查询文献篇数, 有 240 篇查询结果; 而以“双循环” 为关键词, 在知网查询到的文献数量高达 2858 篇, 而再以“国内大循环” 为关键词, 在知网查询文献篇数只有 65 篇。虽然在实际研究中很多文献也强调了打通内循环的关键堵点、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观点, 而且围绕扩大内需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是, 实际上用 “双循环
8、” 或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这种简称是不能够准确概括“新发展格局” 的准确内涵的, 其最大问题在于直观上看重视了 “双循环相互促进” 但忽略了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这个关键内涵。如果仅仅是因为 “双循环” 更有传播冲击力, 就用“双循环” 替代“新发展格局” , 这是舍本逐末的。与国内这种有些偏颇的研究解读相反的是, 国际上一些智库研究人员产生了另外一个方向对 “新发展格局” 的错误理解, 认为在 “新发展格局” 框架下中国的努力是推进自身与国际“脱钩” 计划的一部分, 将 “新发展格局” 与 “脱钩” 关联在一起( Blanchette Polk, 2020) , 这种错误在于只认识到
9、新发展格局强调 “高水平自立自强 ” 、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的内涵, 但忽略掉了 “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重要内涵。这一切表明, 新发展格局作为着眼于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深刻内涵和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还需要学术理论界进一步深入研究。2021 年 1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 进入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决定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是 建议 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
10、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更加强调自主创新( 习近平, 2021) 。这意味着, 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和未来有关新发展格局的研究至少要重视三方面, 一是要树立系统观, 把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新发展格局内涵; 二是要重视逻辑性, 深入研究新发展格局的理论、 现实和历史逻辑; 三是要把握主要矛盾, 要围绕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和自主创新这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 畅通经济循环这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问题, 来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
11、实施战略和政策体系。基于上面对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已有文献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三方面做出对新发展格局研究的边际贡献。一是从经济现代化理论视角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 本研究是从经济现代化, 也可以认为是工业化理论角度梳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的, 提出了 “阶段模式动力” 的三维理论解释; 二是给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内涵, 将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与推进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新四化” 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战略; 三是系统梳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体系和重52021 年第 4 期要的政策方向, 提出构建新
12、发展格局的 “双协同” 政策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协同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协同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阶段模式动力” 三维理论逻辑自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 众多理论工作者都在寻求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 出现了一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视角, 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世界市场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任君和黄明理, 2021) , 尤其是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 两大部类资本再生产循环、 社会再生产循环( 生产、 消费、 流通和分配
13、的国民经济循环) 三个层次经济循环理论( 王国刚, 2020) 。另外一个视角则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 如经济增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全球价值链理论等, 尤其是比较优势理论被认为是 “双循环” 的最为基础的理论逻辑( 杨英杰, 2021) 。实际上,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视角文献, 还是宏观经济学视角文献, 都将聚焦于“经济循环” 和“双循环” 这些关键词寻求相应理论基础,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 但是并不全面, 还无法进一步说明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本质特征。实际上,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的经济现代化战略任务, 寻
14、求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最应该从现代化理论中去挖掘, 这样不仅直接, 而且更为全面系统, 也更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为经济现代化路径的本意。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特征和规律的、 经过一定逻辑性表述的理性认识。基于已有的现代化理论, 可以引申出构造现代化理论的要素, 这包括现代化界定或者定义, 现代化模式、 现代化过程或者阶段, 现代化动力和现代化结果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结构化就构成了现代化理论( 何传启, 2010) , 也就是说, 一般意义的整体现代化理论可以从这五个方面要素来刻画现代化现象, 但不同理论由于有自己的特殊概念或者重要的关系命题, 可能对现代化的界定、 模式、 动力、 过程和结
15、果就会有不同的描述或者侧重某方面的论述, 从而形成不同现代化理论, 发展成为具有众多流派的庞杂的知识体系。关于现代化的界定和定义, 虽然不同现代化理论也会有理解差异, 但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是: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可以包括发达国家经历工业革命以来的深刻变化过程以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发达国家的过程。在经典的现代化理论看来, 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过程就是工业化, 甚至可以把经济现代化就等同于工业化, 这意味着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由工业化驱动的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以此对现代化理解为基础, 大量的经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更趋向于关于经济现代化或者工业化的过程和阶段
16、、 经济现代化或者工业化的动力和模式, 而所谓经济现代化理论或者工业化理论也更多地是对经济现代化阶段、 动力、 模式等方面的理性认识。这里将这些理论认识概括为 “三论” 。一是现代化阶段论。现代化是一个可以划分为不同阶段的过程。关于经济现代化阶段划分的理论很多, 现代化理论中对现代化阶段著名的划分为罗斯托( ostow, 1960) 关于传统社会、 为起飞创造前提、 起飞、 向成熟推进、 大众化高消费、 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六阶段” , 以及钱纳里等( 1989) 等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前工业化、 工业化前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的工业化 “五阶段” 。在工业化阶段划分中还有早
17、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 W 霍夫曼提出的、 基于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工业净产值之比) 划分的四个阶段。另外, 世界银行单纯按照人均6黄群慧: 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本文将视角定位于 “经济现代化视角” ,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过程就是工业化, 甚至可以把经济现代化就等同于工业化, 那么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本文的 “经济现代化视角” 就是 “工业化视角” 。甚至可以进一步认为, 既然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经济现代化的路径, 那么, 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就是一个在新发展阶段的替代原来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的新的工业化战略, 这也是本文后面在战略内涵角度要
18、深入阐释的。国民收入把各经济体划分为低收入、 中低收入、 中高收入、 高收入四种类型, 这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一个经济体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四个阶段。而且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阶段, 往往十分困难, 被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存在 “中等收入陷阱” 。二是现代化模式论。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多种路径也就是多种模式的过程, 也是一个具有路径依赖的过程。由于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社会历史文化前提差异, 虽然成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目标趋同, 但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可以有多种, 尤其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与先进国家不同, 后发国家可以有 “后发优势” 而实现所谓 “赶超” 。以驱动因素为例, 经济现代化分为市场驱动为主、 政府驱动为
19、主、 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的三种模式, 英国、 美国和法国的大体归为市场驱动为主型, 德国、日本大体可归为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型,苏联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大体可以归为政府驱动为主型。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推进了市场化改革, 中国经济现代化从单纯政府驱动为主型转向政府和市场共同驱动型。在后发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研究中, 格申克龙的“大突进理论” 非常有代表性,提出了不同国家经济落后程度决定着不同的工业化模式, 经济越落后, 其工业化起步的“大突进”程度越高( 史东辉, 1999) 。三是现代化动力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断, 社会变迁的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变革, 对应到现代化过程中
20、, 现代化过程的驱动力就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学理论认为, 工业化是工业驱动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演进过程, 其实质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 张培刚, 1984) 、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就是说经济现代化就是一个经济体从传统步入现代的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 而工业化、 经济增长实际上构成了发展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的核心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 众多经济理论都可以理解为经济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动力理论。围绕经济增长动力, 虽然有众多流派, 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还是新古典增长理论( 外生增长理论)
21、 、 新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 演化经济理论等, 都从不同视角论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及内在机理, 构成了庞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认为, 技术作为一种渗透性的生产要素,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促进资本积累以及改进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 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 使生产过程科学化, 进而对提高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创新”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 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所提到的创新是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或者是“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在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
22、动力, 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基于现代化理论的 “三论” , 我们可以结合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提出以下三方面关于新发展格局的 “阶段模式动力” 的三维理论逻辑认识( 黄群慧, 2021) , 如图 1 所示。一是基于现代化阶段论,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到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是与现代化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从现代化阶段论理论看, 新发展阶段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阶段, 也是中国的现代化进
23、程的一个新发展阶段, 这个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果基于罗斯托现代化“六阶段”划分, 这个新阶段意味着中国社会实现了起飞、 完成了向成熟推进, 开始从大众高消费转向对生活质量追求的现代化阶段。大多数文献认为, 中国已经处于大众高消费阶段, 新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转向对生活质量追求的阶段。实际上,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 我们可以把起飞前准备、 起飞和向成熟推进这三个阶段界定为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而大众高消费和对生活质量追求这两个阶段可认为是高质量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步入到72021 年第 4 期图 1构建新发展格局的 “阶段
24、模式 动力” 三维理论逻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果基于钱纳里等传统工业化“五阶段” 的划分,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产值、 城市化率、 制造业占比、 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等指标综合评价, 中国已经步入到工业化后期,虽然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 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基本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 黄群慧,2020) , 新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国开始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 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新型工业化、 城镇化、 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的高质量工业化阶段。这实质意味着新发展阶段是最终实现现代化的 “冲刺” 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这个实现现代化的 “冲刺” 阶段, 中国经济需要跨越现代化进程
25、中的三个关键节点, 一是在 2025 年前后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成为高收入国家, 二是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 三是在 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虽然基于我们对潜在增长率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报告( 2020) 总报告组, 2020) , 中国能在这两三个时间点实现这三个目标( 黄群慧和刘学良, 2021) , 但是这显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 这个新发展阶段需要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寻求相应的新发展路径和现代化战略。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则是与这个新发展阶段相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发展 格局 理论 逻辑 战略 内涵 政策 体系 基于 经济 现代化 视角 黄群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