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昆 明 大 学 学 报?2008,19(2):23 27?CN 53-1144/G4Journal ofKun m ing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08-03-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BJY071).作者简介:李应军(1972-),男,湖南汉寿人,管理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教学与旅游人类学的基础研究工作.?人类学家认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个原先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发生持续不断的深入接触后,引起双方或其中的一方出现了文化传统上的部分或全面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涵化。旅游人类学家认为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文化涵化不可避免。?人类学家认
2、为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接触,自然产生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久而久之,使得一种文化的特征衰减或消亡,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变迁。旅游人类学家认为,旅游是引起文化发生变迁的影响因素之一。?民族工艺品指民间艺人在就地取材的情况下以手工制作形式为主而完成的工艺制作品,主要有编织、印染、陶瓷、剪纸、雕塑、玩具、绘画等种类。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一种旅游人类学的观点李应军(湖南商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摘?要:文章基于旅游人类学的有关观点,在分析了我国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从认识前提、开发基础
3、、开发要求、开发途径、制度保证等七个方面作了对策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民族旅游工艺品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2056(2008)02-0023-05?一、基于旅游人类学的民族旅游工艺品研究综述旅游人类学1是一门起源于西方上个世纪 70年代,以研究旅游及其影响为主要领域的学科,经过近 40 年 的 发展,形 成 了以 格 雷本(NelsonGraburn)和纳什(Dennison Nash)为代表的两大重要研究流派:即对旅游的文化符号内涵的探索和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产生了?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形式?、?旅游是一种现代世俗仪式?
4、和?旅游是一种帝国主义形式?等不同观点 2(P2-14)。而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旅游人类学研究者们将视角伸向更为实用的领域,他们以民族旅游工艺品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研究来探讨文化变迁?的过程和规律,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目的。民族旅游工艺品是指以民族工艺品?为基础应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商品,它是传统工艺品在现代旅游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在原有传统工艺品的基础上开发和创新出来的,它的出现主要是为满足外来旅游者对目的地审美、留念或馈赠的需要。因此,基于旅游人类学中?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形式?这个观点,笔者以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出现正是
5、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在旅游这种?涵化和发展?形式下产生的结果。它传承了古老的工艺技术,却满足着现代旅游者的需求,是传统的民族工艺艺术与现代旅游业交融的理想典范。它的开发,不仅是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恢复、传承、发展、创新和促进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等都有着积极的功能。如加拿大爱斯基摩人的雕刻艺术和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的象牙制品等民族旅游工艺品在增加当地旅游收入、促进当地文化发展与传承等方面都是比较成功的例证。国外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是以色列人类学家科恩(Erik Cohen)和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雷本(N elson G raburn)
6、的研究。科恩从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展的动因角度将工艺品的商业化过程分为两类:自发的涵化和被动的涵化。自发的涵化是指生产者对当地产品的外部需求主动做出反应、回答,这常常先是通过旅行家、传教士、航海家、政府官员等后来是通过旅游者的影响来实现的,由此,产品变得越来越适应市场需求。在自发的涵化过程中,中间商角色日趋重要。被动的涵化指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很少、几乎没有接触。甚至外来的企业只依据自己的偏好使用当地艺人的技艺技巧来组织生产,而这些技艺技巧与艺人本原社会的文化和审美毫不相干。格雷本在谈到艺术品涵化过程的一般规律时建议将工艺品分为四种:(1)功能性艺术品,这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生产所需。(2)商业性
7、艺术品,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可以出售给外来旅游者,也可以出售给当地人。(3)纪念性艺术品,这是具有纪念性质的工艺品,一般是外来旅游者购买,要么自己保存,要么赠送给亲朋好友。(4)被同化的工艺品,这种艺术品外来旅游者和当地人都可以购买、保存和转赠。笔者以为,格雷本的工艺品分类对现代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此外,国外其他一些旅游人类学家对民族工艺品的研究做了大量的田野工作,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旅游人类学家 Deirdre Evans Pritchard认为复制传统手工艺品是民族旅游工艺品的一种类型,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对远古表征的期盼而出现的,也是为保护国家遗产不被外国旅游者或收
8、藏家掠夺而采取的措施,这些复制品为远古象征的宣传和普及提供了渠道。但她认为对古董的简单复制会使远古失真。旅游人类学家 A liceH oener致力于西非在内战时期传统工艺品为适应外部市场而发展的过程。旅游人类学家 V alda Blundell对加拿大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土著艺术品的地位进行了研究。她指出,许多所谓的?土著?的艺术品事实上是由非土著居民生产的,民族工艺品成功的商业化会带来外部自觉生产者的盲目模仿,这种外部市场的盲目模仿不但影响原有生产者的产品市场,也使他们的产品价格下降,而且抄袭者带给市场的假冒、低质的产品被当作?真的?民族艺术品出售给毫无辨别能力的外来旅游者,从而造成民族
9、工艺文化的?失真?等。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民族旅游工艺品作了一定的探讨。如国内学者张晓萍教授在其?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3一文中认为,对于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作到本土化,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又要注入现代人的需求,使产品既能体现民族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在遵循基本的工艺技术的同时在技艺上有所创新,再经过加工,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工艺精湛的现代人能接受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这样传统、文化商品化、真实性等开发中的存在的许多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民族传统工艺品才能很好地完成其自身的转型。陈昕在?旅游艺术品的发展方向及其文化复兴功能?4一文中认为,通过旅游艺术品的开发不
10、仅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使当地人民摆脱贫困生活;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恢复濒于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具有当地民族特色传统的手工艺品,通过保存、恢复和发展,并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可以实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认同,增强当地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最重要的是使其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并在创新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金颖若在?旅游开发中民族艺术的作用与自身发展?5中认为,在旅游开发中,民族艺术支持资源创新和产品创新,强化地域特色优势,旅游开发对民族艺术的自身发展也大有裨益,可成为保护、发展民族艺术的重要动力,增强保护、发展民族艺术的能力,促进交流。张文祥在?论我国旅游工
11、艺品的开发?6中认为,旅游工艺品的创新关键在于知识的创新,完成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过渡,工艺品的开发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他从市场、科技、审美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我国旅游工艺品的开发策略与创新方法。张福昌、汤浩在?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品,振兴区域经济?7中认为,世界性文化消费热潮的出现和旅游业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世界各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产业正在复苏,我国工艺品虽历史悠久,门类丰富,技艺精湛,但面临各种危机和市场冲击,他提出了从材质、工艺、色彩等几个方面的创新改革建议。总结以上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不断进
12、入,生产者、中间商、购买者的互动和相互影响而不断更新、完善、多样化的。二是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发展是传统古老的风格及设计的复苏,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三是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对于繁荣地方文化和经济都有促进作用。四是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除了要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外,还要在工艺技术、表现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他们的观点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都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然而,在旅游业发展的现阶段,在民族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旅游工艺品无论从内容、形式、功能、工艺、表意、表征等多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怎样在现代旅游浪潮的冲刷下守住根基而又不断向前发展
13、是一个很现实而又很困难的课题。因此,本文试图以民族旅游工艺品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借鉴西方旅游人类学家关于文化涵化、变迁等相关理论来探索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之路,以期实现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的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所以24?昆明大学学报?第 19卷加强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二、我国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民族特色手工艺主要有纺织、编织、绘画、刺绣、挑花、剪纸、蜡染等。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日益受到游客的欢迎。民族特色手工艺产品因其风格独特、特色鲜明也受到游客的青睐。不少
14、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艺产品更是走向了世界,如云南彝族撒尼族的手工艺品深受海外游客的喜欢,当地不少村民因此而脱贫。虽然如此,但旅游者对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评价仍然很低,消费非常有限。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结构的完善和旅游市场需求的满足。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民族旅游工艺品忽视地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主题不明确,土生土长的地方性产品市场占有率极低,?舶来品?和?杂交?工艺品很多,商品化现象严重。如在湘西代表土家风情的织锦,图案却是小提琴、英文字母、哈巴狗和袋鼠,图案内容在文化上非常浅薄8。有些甚至是从外地过来的批发货和伪劣产品,缺乏真实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同时由于设计制作粗糙,
15、缺乏艺术品位,再加上工艺品包装差、品种少、层次不丰富,没有品牌支持,因此,尽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资源和背景材料,但其开发滞后,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来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经济状态,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推进,旅游的商品化浪潮使得民族旅游工艺品中所本应包含的民族地方文化的真实性遭到破坏,虽然商品化的确改变了民族落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封闭半封闭状态,而且也让那些濒临灭亡的工艺传统得到恢复和文化认同,但它的确也在某些方面破坏了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使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成分丧失了原有的内涵并赋予了
16、新的意义。因此,当地或外来生产者为了迎合异地旅游者的需要将原有的工艺设计和表现手法加以调试,从而导致了一些?杂交艺术的工艺品?和?机场艺术品?的出现,使得本地文化特色已削弱乃至改变。再加上当地很多传统的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失传、消失或濒临消失,很多传统工艺人亡艺绝,使其发展面临困难,以至举步维艰。从主观上而言,?政府在旅游开发规划中重视景区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忽视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甚至没有将其纳入当地旅游发展建设规划?4是我国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生产工艺技术的落后,缺乏创新与技术支持,在开发上注重模仿与粗加工,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研究,致使其内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 旅游 工艺品 开发 创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