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_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解.pdf
《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_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_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解.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4 卷第 1 期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4No 12012 年 3 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Mar 2012江苏农业信息化研究专题“两化融合”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解读贾丹华,王润润南京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摘要:2012 年 2 月 13 日发布的首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是我国今后 5 10 年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新时期的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
2、展蓝图。围绕规划 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要求。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420(2012)01-0049-07收稿日期:2012-02-28作者简介:贾丹华(1949 ),女,教授,博士,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研究基地专家,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王润润(
3、1988 ),女,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09BSH008);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物联网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0YJA780004);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苏南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发展与对策研究”(10TQB002);苏州哲社基金项目“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实施步骤及路径研究”(11-D-54)2012 年 2 月 13 日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 2015 年)(以 下 简 称规划)是我国首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是我国今
4、后 5 10 年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 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图,指出“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表明了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加快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强调“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明确了什么是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给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五个着力点“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指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则是体现了分区域、分步骤,实事求是稳步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两个目标的务实精神。洋洋万言的规划 极为详尽的“三类区域”、“八大任务”、“十四项重大工程”和“六个方
5、面的保障措施”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新时期的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蓝图。一、产业化、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现代农业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其核心是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终极目标是持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可持续路径是不断创新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20世纪 70 年代,现代农业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进入 21 世纪之后,美欧等发达国家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农业科技革命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实现产业化经营,
6、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农业产业化是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发展各具特色的涉农产业实体或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各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展开,按产业组织一体化发展,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化是指不断将各种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意识和信息服务共同构成农业信息化基础2。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应用
7、,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农业产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动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要求。农业信息化是以一定程度的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只有在一定程度的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施农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贴紧市场、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知识密集程度高、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农业。信息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效率,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在国内以至于在国际竞争中促进强优农业企业的联合,形成跨国竞争的优势。信息化还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管理提升和产业联结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是生产者和大市场
8、有效结合的纽带,只有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农工贸和产供销的一体化。因此,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重要内涵,是落实规划中“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现实路径,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基本保障,是促进“三农”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的不断深入的基础,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机制1“两化融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科学化农业产业化为农业科技应用提供组织基础和动力机制。一方面,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户
9、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区域规模和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规模集中、服务体系健全的体制特点,也有利于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加工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为农业生产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农业信息化为农业产业化的高效、集约生产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与精确性。“两化融合”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减少流通环节,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农业产出效益提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两化融合”促进农业劳动者
10、素质提升农业产业化为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指导和实践机会。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都要有比较先进的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装备,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对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信息化为农业劳动者提供学习途径和知识信息。农村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原来农村较为缺乏的科学科普教育、远程教育等几乎覆盖到所有地区,使农民能够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市场信息、供求信息、政策信息以及科技信息等等,大05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大缩短了农民生产经营与真实市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农民了解市场、调整生产经营的机会。同时,农民还可以从网上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科技等知识教育,分享现代文明
11、发展成果,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3“两化融合”推动农业体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推动市场经济制度和政府干预制度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主导,是生产与市场联结的桥梁,是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通道,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结构,帮助农业生产者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势必带动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政府从建设性的政府向公共性服务政府转变,促进政府干预制度的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必然要求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便利的信息渠道,共享的信息资源。依托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经营者可
12、以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农业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网络教育、农产品网上交易、农村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一系列新型农业活动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4“两化融合”有利于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农业产业化打破了传统农业本身的局限性和封闭性,突破所有制、行政区域、行政隶属的界限,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加了农业发展后劲,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信息网络为生产大市
13、场之间的有机衔接提供了平台。广大农业劳动者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使生产经营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又能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模式转变,优化了资源配置,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可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劳动者素质、农业制度、资源配置、农业产出效益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可以认为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将形成规划 中指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五个着力点“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的重要支撑体系。三、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美国农业产业化起步于 20 世纪
14、 50 年代,70 年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战略,从而拓展了美国农产品的全球市场,实现领导全球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20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计算机的商业化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3。美国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后来快速出现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广泛应用于作物生长管理自动化、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逐步应用到农场,美国农业信息化开始进入网络化时代,政府开始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精准农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
15、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的自适应喷水、施肥和撒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日本 政 府 1947 年 确 立农 业 协 同 组 合法,通过立法大力扶持农协组织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协同组合是在日本政府农林水产省领导下,组织小农发展农业的全国性农民群众组织。农协组建的生产服务网络,把全部农户都纳入了合作经济体系,克服了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的弊端。20 世纪 90 年代初实现了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1994 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 400 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 93%4。建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农业情报系统,与 77 个蔬菜批发市场
16、、23 个畜产市场联网,向各县农协提供农副产品价格、产地、市场交流15第 1 期贾丹华等:“两化融合”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等信息。依托先进的互联网络,农协通过供应生产资料、基础设施、代办农产品的加工、仓储和运销、筹集资金、从事营农指导、发展农业教育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减少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进入 21 世纪,为适应传统农业改造、全面实现高效农业和向精准农业发展等对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的需要,日本将 全 球 定 位 系 统(GPS)、地 理 信 息 系 统(GIS)等信息化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新形农业机械装备,开发出集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于一身的多种类型的农
17、业机械装备。近年来,日本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出台21 世纪农林水产领域 IT 战略推进农业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德国加大力度进行农业数据库的技术研发与建设,建立了大量农业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用于作物害虫信息采集、存储、查询和应用的害虫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农药残留数据的农药残留数据库系统,用于植物保护剂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植物保护剂数据库系统以及用于管理苹果害虫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与危害以及防治方法的苹果害虫管理系统。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德国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精准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大
18、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促进了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美国、日本、德国等典型模式各具特色,成功采用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遵循规划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原则,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将会分区域、分步骤、实事求是进行,稳步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两个目标。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化、信息化基础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兴起以来,已经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近年来,全
19、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批发市场主体,强化质量和科技支撑,创新利益联结和投入机制,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 年江苏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 2 95 万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 6 401 家,通过合同、合作制等形式带动农户超过 1 100 万户。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 年,江苏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达到 2 698 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 695 万亩,全省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到 128 个。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明显提高。江苏农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进 中国 现代农业 快速 发展 全国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