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_吴愈晓.pdf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_吴愈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_吴愈晓.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吴愈晓王鹏杜思佳摘要:探讨影响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检验家庭结构与初中学生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中间机制发现:第一,家庭结构影响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亲双方共同居住 ( 双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和社会心理发展水平均优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失家庭的孩子。第二,家庭结构一定程度上通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育参与这两个机制作用于孩子的发展。第三,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对子女发展的作用有差异,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发展更加重要,而父亲对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更加重要。另外,家庭结构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异质性,非双亲家庭更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
2、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与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密切相关,因此父母亲在养育方面的缺位对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学界和政策研究者的重视。关键词:家庭结构教育发展社会心理发展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参与作者吴愈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南京 ) ;王鹏,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济南 ) ;杜思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 南京 ) 。一、导言青少年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
3、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因此,检验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及其本文得到 “ 南京大学登峰人才计划 (层次)”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 “ 家庭结构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 )的经费资助。作用机制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根据功能主义理论,家庭是养育孩子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制度,家庭生活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和成年后的生活机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 生育制度一书中,费孝通指出,婚姻和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4、确立“ 双系抚育” ,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是一种稳定的 “ 三角关系” ,母亲主要承担生理性抚育任务,而父亲则更多承担社会性抚育。科尔曼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纽带关系称作是一种 “ 社会资本” ,并认为这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人力资本发展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父母双方和子女共同居住的核心家庭被认为是对孩子的发展最为有利的家庭结构或居住安排形式。大量经验研究表明,那些在孩童时期经历了与父母分离或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不仅在学业成绩、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交技能等方面落后于那些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孩子,而且他们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也更可能处于劣势。另外,在西方社会,家庭结构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群体异
5、质性,单亲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更加普遍。基于此,社会分层和流动领域的学者认为家庭结构是地位获得和代际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等诸多原因,中国的婚姻和家庭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其重要表征之一就是家庭结构或居住安排模式的多元化趋势。首先,离婚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粗离婚率从 年的 攀升到 年的 ; 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 万对夫妇,比上年增长 。其次,由于代际关系模式、居住习惯和家庭经济需要等原因,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 , , , , : , : , ,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第
6、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据来自 年联合国 人口统计年鉴 ( , , : , , ) ; 年民政部社会 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 年月 日, : 隔代抚育孩子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有相当一部分夫妇长时间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或外祖父母家照顾,此类 “ 隔代家庭”的比例逐年提高。再次,受到户籍管理制度和自身经济条件的双重限制,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 “ 留守儿童” 。据统计, 年我国农村 岁留守儿童总量超过 万人。夫妇一方或双方在子女养育过程中的缺位所造成的
7、 “ 留守儿童”问题或青少年发展困境日益显现。但是,关于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有的理论解释和经验研究大多基于现代西方社会。以中国转型社会为背景的此类研究至今仍较少见,利用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分析更是近乎阙如。深入探讨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后果,对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并回应相关重大现实问题有较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尤其是 “ 留守”儿童或青少年比例的增加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城乡、地域或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
8、展所致。通过家庭结构这个角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一些重要表征及其背后的逻辑机制。另一方面,在经验层次上,使用可靠的抽样调查数据严格检验家庭结构与孩子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厘清影响我国青少年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制定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共政策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我国初中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根据孩子与父母的居住安排形式,将家庭结构分成四类:双亲家庭、单亲母亲家庭、单亲父亲家庭和父母同时缺位的家庭。结果变量由两个被已有文献经常用来测量青少年发展的综合指标组成,其一是与学生的教育期望、认知能力和学业成就有关的教育发展指标,其二是与学生
9、的心理健康水平、自信心、人际关系和集体融入等与非认知技能 ( )有关的社会心理发展指标。青少年阶段的教育发展水平对个体最终的教育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重要作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社会心理发展水平不仅是测量个体积极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 年月 日。 , , : , , , , , ; 王跃生: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基于 年人口普查数据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段成荣等: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 人口学刊 年第期。关于我国的家庭结构 ( 居住安排)与青少年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有文献主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问题,并
10、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参见谭深: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段成荣: 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年第期。一,而且其对个体地位获得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经常讨论的人力资本因素 ( 如教育、工作经验、认知能力等)之外,个人的非认知能力也是影响职业获得和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当前中国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结构的分布情况如何?是否存在群体差异?第二,家庭结构是否影响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如何影响?第三,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中间机制是什么?二、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发展的影
11、响:理论解释与作用机制( 一)代表性理论解释为什么家庭结构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不同领域的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其中三种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为家庭经济学的家庭资源理论和社会学家秉持的社会化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家庭资源理论。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结构会影响孩子的人力资本积累 ( 教育和技能的获得) ,进而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经济地位获得。该理论认为影响家庭对孩子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的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相比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因而可以通过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技术或课外辅导课程等手段,帮助孩子更好地积累人力资本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除经济资源,双亲家庭比单亲家庭有更多的时
12、间资源投入到孩子的养育过程。单亲家庭的家长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工作的时间较长,减少了他们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时间,或者对孩子疏于监管,从而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化理论。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社会化理论强调家庭是一个结构系统,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孩子社会化最重要的机构,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功能。在抚养孩子方面,父亲和母亲双方相互合作和补充,提供孩子发展所需要的经济资源、生活照顾、监督控制和角色模范等多种功能。
13、因此,父母共同生活养育是孩子健康发展的最有利结构形式。费孝通提出 “ 双系抚育”概念,认为婚姻是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家庭是抚育的团体,而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必须包括两性的合作,抚育作用不能由夫妇一方单独承担,而需双方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母亲提供生理性抚育,父亲提供社会性抚育,最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并掌握家庭之外的工作和交往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他将这一套活动称为生育制度。基于这种视角,因离婚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位意味着缺位方所承担的功能的丧失,从而对孩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社会资本理论。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蕴含在行动者的社会关系中、可以为结构内部的行动者带来某种预期结果的社会资
14、源,并首次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到青少年研究中。他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部的社会资本和家庭外部的社会资本,认为两者对孩子的综合发展都至关重要。家庭内部社会资本指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亲子间富有成效的互动,以及亲子间的承诺、互惠和信任。家庭外部的社会资本指的是指父母与社区内其他成员的社会关系以及父母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科尔曼认为,家庭内部社会资本是家庭经济资源和父母人力资本转化为孩子人力资本 ( 认知能力、学业成就等)的主要途径,而家庭外部社会资本则是培养孩子的一般信任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渠道。因父母婚姻解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亲子分离会减少孩子与父母双方的互动,并切断孩子通过缺失一方所联
15、结的社会关系网络,导致孩子各种社会资本的降低或缺失,从而对孩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主要作用机制根据上述理论视角,家庭结构之所以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是因为不同结构形式的家庭在家庭资源、社会资本以及抚育的角色和功能等方面与孩子发展关系密切的要素之间存在差异。基于上述理论并结合经验研究发现,研究者归纳了家庭结构影响孩子发展的两个主要机制 社会经济地位剥夺机制和父母教育参与剥夺机制。前者强调家庭经济资源缺乏是单亲家庭孩子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后者则认为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缺乏教养、监管和亲子互动导致孩子的发展不如双亲家庭的孩子。最近国外的经验研究进一步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剥夺机制更适用于解释家庭结构与中
16、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 ,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第 页。 , , 参见 , 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而父母对子女教育参与的剥夺机制更加适用于解释家庭结构与社会心理和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三、家庭结构与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和社会心理发展:研究假设中国家庭结构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西方社会家庭结构变迁的主导因素是婚姻因素,即由高离婚率和高未婚生育率所造成的单亲家庭 ( 主要是单亲母亲家庭)的急剧增加。而在中国,虽然离婚率近年来也迅速上升,但是未婚生育的现象还比较少见。结构因素 ( 如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等)和制度因素 ( 包括户籍制度和与之相关联的入学制度、人事
17、管理制度等)等非婚姻因素是造成家庭结构或居住安排多元化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父母一方或双方因为工作和发展的需要长期在异地,从而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分离。此外,我国的家庭和代际关系的文化背景也有别于西方社会,传统的家庭关系模式仍然存在,隔代照料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我国家庭结构变迁受婚姻因素和宏观结构、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各种非婚姻因素的共同驱动。( 一)家庭结构的分布及其群体差异根据家庭经济学的观点,离婚会导致家庭经济规模变小,从而降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水平,因此离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将低于双亲家庭。国内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尤其是单亲母亲家庭贫困率非常高。另外,社会经济地位可能影响离婚意愿或行为
18、,家庭经济拮据会增加离婚的意向和离异的风险。总之,无论是婚姻解体导致经济地位下降,还是经济地位影响离婚的可能性,单亲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都可能低于双亲家庭。非婚姻因素导致的亲子分离也更多发生在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中。因为工作或生活的需要,一些父母长时间与孩子分开居住,或者把孩子交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抚养,这通常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缺乏突破制度 ( 户籍)藩篱的能力,或者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全家一起迁移,从而更可能造成 “ 留守”现象,我国农村的大量留守儿童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基于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 , , , , , , , , ; , , ,
19、, , , , , 王世军: 单亲家庭的贫困问题 , 浙江学刊 年第期。徐安琪: 离婚的影响机制 一个综合解释模型探讨 , 社会学研究 年第期。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假设:家庭结构的分布存在群体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缺位的可能性越大。( 二)家庭结构与父母的教育参与根据社会化和社会资本理论,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位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和互动。首先,由于离婚或分居,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位会直接造成抚育孩子的某些功能的丧失,影响抚育质量。其次,因为生活或合作伙伴缺失,单亲父母需要肩负正式工作和家务劳动的双重压力,家庭和工作冲突感较强。对于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可能还要承受
20、来自社区或邻里的社会压力。这些都影响单亲父母对孩子的学业辅导、监管与亲子互动等方面的时间投入。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单亲母亲更少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监管、鼓励、控制和影响都比双亲家庭少。国内已有研究显示,由于缺少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支持,非在婚的女性比已婚女性更可能参与劳动力市场,而且工作的时间更长,幸福感更低。据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与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或双亲缺位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和教育参与程度较低。( 三)家庭结构、性别角色分工与孩子的教育和社会心理发展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参与显著影响孩子的学业成就、认知能力、健康以及社会行为。因此,如果上述两个假设成立 (
21、即与双亲家庭相比,非双亲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且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和互动更少) ,我们认为,家庭结构影响孩子发展的两个机制 社会经济地位剥夺机制和父母的教育参与剥夺机制 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家庭,也就是说,非双亲家庭孩子的总体发展水平可能低于双亲家庭的孩子。假设 :非双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双亲家庭的孩子;假设 :非双亲家庭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双亲家庭的孩子。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家庭经济学的观点,为实现经济和生活效用的最大化,家庭内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分工是不同的。男性是家庭经济资源的主要获取者,专注于工作,而女性是生活的照料者,为丈夫和孩子提供服务。在养育孩子方面,
22、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 吴愈晓、王鹏、黄超: 家庭庇护、体制庇护与工作家庭冲突 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 , 社会学研究 年第期。周皓: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期望、亲子交流与儿童发展 , 青年研究 年第期。父亲和母亲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国外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主要提供食物、衣着和交通等 “ 基本服务” ,而父亲则为家庭获取经济资源、扮演孩子的玩伴、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技能和责任感。在费孝通的 “ 双系抚育”体系里,母亲主要是生理性抚育的提供者,而父亲是社会性抚育的提供者,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习社会性的技能,以满足在家庭外部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在当前中国,不仅这种性别角色观念依然
23、盛行,“ 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也仍然相当普遍,并且被日益高投入、精致化的子女养育趋势所强化。在这种性别分工模式下,母亲会更多参与到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最新研究发现,即使在城镇地区的双职工家庭中,妻子仍然是 “ 照料孩子生活”和 “ 辅导孩子功课”的主要承担者,其时间投入远高于丈夫。另外,一项定性研究发现,母亲是家庭文化资本的直接传递者和子女高等教育选择的主要决策者,尤其是中产阶级的母亲会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子女的学校教育中。因此,母亲缺位可能会对孩子的教育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假设 :所有因素保持一致,母亲缺位 ( 单亲父亲或双亲缺位的家庭)的孩子,其教育发展水平显著低于与
24、母亲同住 ( 包括双亲家庭和单亲母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母亲在孩子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因为性别差异机制导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单亲母亲家庭往往没有丈夫的经济支持而陷入经济困境,导致用于养育孩子的经济资源短缺。因此,单亲母亲家庭孩子与双亲家庭孩子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可能来自两类家庭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距。换言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剥夺是单亲母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发展不及双亲家庭孩子的主要机制。假设 :控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后,单亲母亲家庭和双亲家庭孩子在教育发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相比母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发展,父亲更侧重于树立榜样或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父亲通常是家庭的
25、权威和家庭经济地位的象征,是家庭对外联系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家庭外部社会资本的主要渠道。父亲缺位往往意味着家庭权威和经济支柱的缺失,而且单亲母亲家庭的标签亦可能使孩子遭遇来自社区或同辈群体的歧视,对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 , : , , , , , , , 佟新、刘爱玉: 城镇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 基于 年中国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 , , , , , , 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父亲缺位还会截断或减少家庭的外部社会资本,从而有损孩子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发展。因此,父亲缺位会限制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假设 :所有因素保持一致,父亲缺位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迁 中的 中国 家庭 结构 青少年 发展 吴愈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