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_晁福林.pdf





《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_晁福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_晁福林.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見福林摘要:先秦社会的最高权力起初以“神主”的面貌出现。夏商之“王”虽是社会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却受到神 灵世界的束缚。周天子挟“天命”以令诸侯,王权虽然增强,但被牢笼于宗法与分封制度之下。随着宗法分封制度颓 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手中的权力远胜于 前,民众亦形成有影 响的社 会力量,“民本”理念成为当时先进思想家与有识之士的共识,各国君主亦以“民本”为君权张目。专制君权在战国后期方粗具规模。先秦社会最 高权力由弱而强的演变之路,即渐次摆脱神权束缚、制度牢笼 和民众舆论羁绊的过程。关键词:神权君权民本先秦社会作者晁福林,北 京师 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
2、10 08 75)。权力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控制力量,是保证社会运转的必需手段。“权”,本指秤锤,有衡量之意,后亦作为权力、权势、权谋等的代称。“权力”一词虽然形成较晚,但其意蕴却很早就出现了。先秦时期,人们曾经用各种方式表达“权力”这感谢三位匿名审稿专家悉心审阅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先秦时期,未见“权力”一词,汉代则多见。如新书?藩伤:“权力不足以徼幸, 势不足以行逆。”(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 0 年,第37页)汉书?贾谊传:天子春 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 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 此者庠!”同书货殖 传:“(罗)衷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 依
3、 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游侠传:“(万 章)与中书令石显相善,亦得显权力,门车常接毂。”(汉书卷48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 32页;卷91货殖传,第3 690页;卷92游侠传,第3 706页)关 于“权力”的定义,提出著名的“酋邦”理论的美国学者塞维斯认为,“权力”一词最为广泛使用 的含义是:某人或某集团使他人或他 集团服 从的相对的能力,或者反过来说,某人或某集团对他人或他集团“不必屈服”的能力。(参见易建平:酋邦与专制政治,历史研究20 01年第5期)我们可以说,在商周 时代使全社会的人或集团都服从的权力就 是神权和王权,只是这一最高权力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有
4、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种最高权力不一定是强制性的暴力,也可能是传统习俗所形成的权威。?183?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一概念。社会上的权力有不同的层次和范畴,先秦时期,社会权力观念起初是以“主”的名义出现的。本文试以先秦时期的神主、君主等称谓为线索进行讨论,虽 然不能完全深入研究那个时期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问题,但却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社会最高权力的嬗变情况,了解这个过程中社会最高权力 制约因素的消长情况。由 甲骨卜辞,可以看到神灵是商代最高权力的体现。这种神的权力被称为神权, 神权的物化形式是“神主”。从权力角度来说,商代就是神权(亦即神主)的时代。到了周代,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国
5、君拥有社会最高权力,所以周代可以称为君权(亦即君主)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民主”的概念。这个概念并非是民众自己作主,而是国君替民众作主,实际上是“君主”概念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尽管如此,“民主”概念的出现毕竟是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增强的结果,所以也还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在秦王政称“始皇帝”之前,商周社会最高权力运转的大致情况。应当指出,权力在当时社会实际中的表现和发展却远非如此简单。考虑到关于商代神权、周代君权及春秋战国时期“民主”观念的兴起已多有专家论析, 而商周社会最高权力的演变脉络及其特点的 系统缕析尚未之见,不揣谫陋,特从这个角度出发试行讨论,谨陈鄙见,以供方家参考。一、
6、神主与商代国家祭祀夏、商代去上古未远,其最高社会权力(亦即王权)除了靠初期的国家权力来巩固之外,还十分需要传统的神灵崇拜发挥作用。神灵世界实际上成了夏商之王持有的最高权力的保护伞。关于夏代的情况我们了解得很少,但是对于商王朝的情况,因为有了大量的甲骨卜辞资料,所以有了较多的认识。作为社会最高权力的代先秦时 期曾经以器物的“柄”,以及缰绳的“辔”作为权力的代 称。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子在位,其利多矣。既有利权,又执民柄。”(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 0年,第1976页)管子任法:“明王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 富之贫之,贵之贱 之;此六柄者,主之所 操也。”(黎翔凤撰,梁运华整
7、理:管子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09页)吕氏春秋?审分:“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巳。”(陈奇猷:吕氏春秋 新校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4 0页)这里所说的“柄”、辔”皆指君主治理臣民的权力。正如管子?山至数所说:“圣人理之以徐疾,守之以决塞,夺之以轻重,行之以仁义,故与天壤同数。此王者之大辔 也”。(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下册,第1340页)所谓“大辔”,意即御马的大缰索,喻指君王所拥有的统治和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力。商王朝尚属初期国家范畴,商代的国家 形态不具备完全成熟的性 质。相关讨论参见晁福林先秦社 会形
8、态研究(北 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书第2章。?184?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表,商王必须为这种权力寻找依据,证明其政权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尚书?汤誓载商汤动员众庶灭夏时,历数夏桀败坏的德行,说道:“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致天之罚。”奉天罚罪,就是殷革夏命的理由。那么,商王执掌社会最高权力的依据又是什么?从尚书?盘庚中我 们看到的是“先后神灵”和“恪谨天命”两项, 其所强调的是祖先神灵和天命。中国古代历朝帝王皆弦耀自己品德之高尚、能力之非凡,有的还编造出“龙种”之类的神圣光环放到自己头上,来为自己最高权位的合理性作证据。自夸和让他人来夸,无所不用其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9、无论是文献抑或卜辞中都罕见商王自夸的文字。史载中只有一位商王(纣王)颇能自我炫耀,可是他却遭到亡国的命运。不自夸并不是不想自夸,而是因为手中权力还不够强大。商王既然不能靠炫耀自身来增强权威,那么,他就独辟溪径,凭藉“神”来达到目的。礼记?表记所载孔子的一段话颇可说明此点:“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商王率领民众侍奉神灵,并且一切以神灵世界为先(“先鬼”),目的就是强化自己手中的权力,商王历来坚持敬神灵而强己威的路线(“先罚而后赏”),颇有假鬼神以令天下之意。商代祭祀中受祭的对象即人们心目中的神灵,这些受祭的神灵是以“主”的形式出现的。在殷人庞大而复杂的神灵世界里,神灵固然
10、虚幻,然而作为神灵物化载体的神主则是现实的。商周时代 物化的神 主有石质与木质两类,称为“柘”或“圭”。说文谓:“柘,宗庙主也”,“宝,宗庙圭柘。”主、宝两个字当为古今字, 并且柘也是主。所以主、圭、柘皆神主之意。殷墟卜辞中习见的表示祖先神灵的“示”字与“主”字通用,或者说两者为一字之分化。示,即神主,诸家之说比较据尚书?甘誓记载,夏后启讨代有扈氏时,所举有扈氏的罪状 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共行天之为题。”可见,奉天命以征伐,也是夏王朝建立的依据。诗经?商颂?长发所云“武王载旆,有虔 秉钺”,盖为仅见的赞 美商王个人的话。史记?殷本纪说商 纣王“矜人臣 以能,高天下以声,
11、以为皆出 己之下”(史记卷3 殷本纪,北京:中华书 局,19 59年,第105页),应当是一个很能自夸的君主。参见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卷7下,续修四库全书第22 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2页。关于“主”字起源,除了说它源于 表示神 主的“示”字以外,还有源于火烛之说,该说由王献唐 在2 0世纪40年代所撰写的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济南:齐鲁书社, 1979年影印本)一书中提出,后来何琳仪据新出考古资料进行探讨,其结论仍然认为“主,、示,实乃一字之分化”。(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 0 9页)商代神主具体形制尚不明确。春秋时期的神主,据
12、谷梁传文公二年范宁集解说“其状正方,穿中央,达四方。天子长尺二寸,诸侯 长一尺”。?18 5?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一致。卜辞中有关于“示帝”的贞问,裘锡圭指出:“示的本义是神主,示帝可能是给康丁立神主的意思。”卜辞中有大量关于“示”的记载,如“大示”、“小示”、“上示”、“下示”、“示癸”、“示壬”等,分别表示不同的先王,为了称谓方便亦将神主用数量表示,称为集合神主,如七示、九示、十示、十示又几示、二十示等。和“示”、“主”具有同等地位的还有“尸”。神主是神灵附着于物,称为“主”;神尸则是神灵附着于“人”,称为“尸”。“尸”亦有“主”之意,即人化的神 主。这种礼俗到春秋时尚存。如国语?
13、晋语八载,春秋后期晋国祭天, “祀夏郊,董伯为尸”。韦注:“尸,主也。”可见董伯曾为“尸”,作为天的神主受祭。礼记?礼器篇有“殷坐尸”的说法,盖谓殷代的“尸”是坐着受祭的。汉代的许慎讲上古时代的“神主”之意,说:“主者,神象也。”“唯天子诸侯有主, 卿大夫无主,尊卑之差也。卿大夫无主者,依神以几筵,故少牢之祭,但有尸,无主。”其所言“唯天子诸侯有主”、“卿大夫无主”,虽然有些绝对化,但大体如此。于此亦可见,“主”的本意多限于表示国君的统治国家之权,而卿大夫至少在名义上无此种权力。商代社会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过大的动乱,也没有大规模的民众起义,史记?殷本纪所说“比九世乱”,只是继统方式之不合常规而
14、造成的王位继承之乱,而非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这与商王恰当地采用神权维护其统治有很大关系。大大小小频繁的祀典,名目众多的祈祷,使得整个商王朝就像一座被神监视着的心灵监狱。众多的神灵(神主和神尸)似乎都在睁大眼睛 注视着众人的一切行动,使祭拜者的心灵受到巨大而持久的震撼。法国学者福柯曾将监狱的无所不在的监视,称为“全景敞视主义”,这种无所不在的监视除了人对人的监视以外,还要靠“上帝”。福柯指出百年前欧洲的一些监狱,“囚室的墙上书写着黑色大字:上帝注视着你。”商代祭典上的神灵所展现的就有这种“注视”的效果。商王在祭典上自然也同样为神灵所慑服。商代王权所受到的限制,这是其中之一。商代王权受到的限制还表现
15、在所祭神灵的多样性,反映了诸多方国部族在商代政治生活中有较大影响,使商王不能独断天下。商王朝的占卜和祭祀形式从表面看裘锡圭:关于 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 99页。礼记?礼器郑玄 注 谓“无 事 犹坐”,然孔颖达疏谓“是为恒坐之法 言尸本 象神, 神宜安坐”,两说相 较,孔 疏为优。可见在祭祀时,“尸”坐而受祭,乃是出于对“尸”的尊 重。郑玄:驳五经异义?补遗,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 5年,第2223页。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 京:三联书店,2 003年,第219、338页
16、。186?先秦社会最高权力 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是商王的行为,实 际上则是国家祭祀。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商王朝祭典所祭的神灵中异姓氏族的首领也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那些对于商王朝贡献卓著的大族的祖先,在祀典中享有与商王族的先公、先王几乎同等的祭祀规格。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协助成汤立国的伊尹。伊尹曾与成汤一起受祭,伊尹的配偶和商先王配偶一样受祭。不唯如此,卜辞中还有“伊二十示又三”(合集第34123片)的记载,这表明伊尹部落首领世代都被列人国家祭祀之中。尚书?盘庚记载,商王盘庚曾告诫民众:“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这些听盘庚讲话者有些与商王并不同祖,所以盘庚才会说“尔祖其从与享之”。
17、盘庚还告诫这些人要与他同心,如果不这样做,他们的先祖“乃断弃汝,不救乃死”。作为商王族与其他各族的保护神的祖先神灵,既有商朝的先公先王,也有非王族的祖先, 他们共同构成祖先神灵世界。?周代祭祀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只祭本族的先祖,?而商代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作为商王族的子姓氏族的发展壮大,除了本族的繁衍生息之外,还应当有另外的途径,那就是接纳和融合其他的氏族部落。为子姓氏族部落的早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原本是异姓氏族部落的首领,为殷人世代尊崇和记忆并称之高祖。卜辞中称为高祖者除了像“高祖王亥”、“高祖夔”、“髙祖上甲”这样的子姓部落首领外,有些被称为高祖者可能属于异姓氏族部落。如“高祖河”(合集第320
18、2 8片),?就参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 6 3364页。参见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 集第1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243页。(以下称引甲骨卜辞,皆简称书名和片数) 商代祭典亦祭异姓部落首领,表明部落联盟于商代社会上的重大影 响。后世对此情况,常以“君臣观”视之,如孔丛 子?论书载:“书曰:兹予大 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季桓子问曰:此何谓也?孔子曰:古之王者,臣有大功,死则必祀之于庙,所以殊有绩劝忠勤也。盘庚举其事以厉其世臣,故称焉。”(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孔丛子,北京:中华书局,2 009年,第2 2页)是为此种观念的一个典型表达。关于周人
19、祭典的原则,国语?鲁语谓:“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这应当是那个时代的一般规则,但是也有不同的思考, 郑国的子产曾说:“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关于“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韦注:“绍,继也。殷、周祀之是也。”(国语?晋语)在韦昭看来,殷周时代的祭祀应当有超出只祭本族先祖这个一般原则的情况。从卜辞所反映的情况看,商代可能尤为如此。常玉芝曾举出伊尹、伊奭、黄尹、黄奭、咸戊五位异族神的祭祀情况,并指出这“说明了后世古书上所说的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的规则在商代尚未施行;而非 我
20、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的说法也不是人人皆然的”。(宋镇豪 主编,常玉芝著: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19页) 关于这条卜辞的“高祖河”,陈梦家 读为“高祖、河”,于省吾读为“高祖河”(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343页),今从于先生说。?18 7?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可能是原居住于大河附近的部落后来融人子姓部落者,作为此部落首领的河”留在商人记忆中,亦被尊为高祖。其次,各氏族向商王朝进献占卜用的龟甲,以示对于国家祭礼的参与。这在记事刻辞中有所记载。对于殷墟甲骨的甲桥、甲尾、背甲、骨臼、骨面等不便施以钻凿之处所刻的记事之辞,胡厚宣先生曾作过系统研究,
21、他所见到的这些记事刻辞有8 25例之多,其中许多刻辞记载甲骨的来源,如某氏族进贡甲骨之数量,或到某氏族征集甲骨之数量。兹举骨臼刻辞的情况略作说明。骨臼刻辞多有“示屯”的记载,常见的格式是某氏某数量之屯,如:癸巳,妇井示(氏)一屯,亘。(合集第130臼) 壬寅,妇宝示(氏)三屯,岳。(合集第1乃11臼) 古示(氏)十屯(又)一(,宾。(合集第181臼) 丁丑,邑示(氏)四屯,耳。(合集第163臼)上引刻辞的意思是某日、某氏族进献之兽骨多少屯(读若捆),验收的贞人某。骨臼刻辞所载妇某的氏族和其他氏族进献龟甲的各约四十多个。?如果加上骨臼刻辞以外的记事刻辞所载者,进献龟甲的氏族应当更多一些。这类刻辞
22、所表明的进献,到底是氏族的主动行为,抑 或是商王朝征取的结果,从现在所见辞例中不能作出明确判断。可是,有些刻辞所表现的则很可能是商王朝征集的结果。可举两例如下:关于这类高祖神,齐文心、王贵民曾经指出:“有的可能是属于一个部落联盟,但不一定 是有血缘关系 的部落首领,由于他的功勋卓著,逐渐 形成为共同崇拜的保护 神,又成为象征性的祖先神。”(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齐文心、王贵民撰:商 西周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7页)这是一个很精 辟的认识。笔者认为除了这种可能性之外,还可能是原始意识留存的结果。远 古时代,民智未开,不能将人与外 物完全区分。国语?楚 语下所谓“民神 杂
23、糅,不可 方物”(韦注:“同位故 杂糅。方,犹别也。物,名也。”),亦有这种 远古思维影响 的印迹。此一问题较为复杂, 存以待考可也。参见胡厚宣:武丁时五种 记事刻辞考,甲骨学商 史论丛初集,济南: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 4年,第599页。除胡厚宣先生的研究之外,曹锦炎又发现在龟腹甲中甲右方也刻有记事刻辞,称为“中 甲刻辞”,他 所发现的三例刻辞皆属自组,是时代较早的记事刻辞。(参见曹 锦炎:中 甲刻辞武 丁时代的另一种记事刻辞,东南文化199 9年第5期) 关于“示屯”类刻辞的研究,郭沫若虽未释此字为“屯”,但指出刻辞表明此类卜骨“有 所包裹而加缄縢”,并且是“两骨一包”。(郭沫若:殷契
24、粹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 65年,第747页)胡厚宣说:字,“疑为片字之古文。言十屯又一, 者,背甲十对 又一半也。”(胡厚宣:甲骨 学商 史论丛初集,第596页) 参见晁福林:殷墟骨臼刻辞“示屯”及其相 关的一些问题,殷都学刊1990年第2期。?188?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庚申,中(得)自雩十屯。(合集第5512臼) 乙西,二屯,苦自靈中(得)。(合集第17629片)上引第一条是骨臼刻 辞,意思是说庚申这天从雩族(或雩地)得到龟甲十捆。第二例的意思是说乙酉这天身族进献龟甲两捆,是贞人名吿者从墜地得到的。占卜所用牛 胛骨易得,而龟甲则较难寻,所以各氏族进献龟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5、。众多氏族向商王朝进献龟甲,固然表示对商王朝政治上的支持,但更重要的一项应当是表示各氏族参与了商王朝的祭祀。在殷人看来龟甲兽骨是交通神灵的神物,是探赜索隐的利器,神 意要通过其上的裂纹方可显示。某氏族进献(或被征集)龟甲,盖寓有本氏族的神物参与祭祀之意,表示其氏族亦参加了商王朝的国家祭祀。其三,时王的祖若父(特别是父),按说是神灵世界中最能增强商王个人权威者,但在商代祭典中,对于祖若父并不特别重视。史载商王祖庚肜祭其父高宗武丁, 祭品比较丰盛,受到贤臣祖己的批评,说“罔非天。典祀无丰于昵”(尚书?高宗肜日),意即所有先祖没有不是天之后嗣者,因此贡献祭品不应于父亲的祢庙特别丰盛。卜辞表明,历代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社会 最高权力 变迁 及其 影响 因素 福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