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__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_课题组.pdf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__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_课题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__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_课题组.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课题主持人为周叔莲, 本文由郭克莎执笔。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课题组 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 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 而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相关性较强,中国的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 从理论上说, 应当以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来衡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并以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结构升级作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从宏观政策看, 需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向城市工业化的战略性转变,在改革、 开放和开发中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协调发展
2、作者郭克莎, 1955年生, 经济学博士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 “十五”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 加快城市化成为一个新的重点和热点,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 , 并通过合理的宏观政策促进它们的协调发展 , 需要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趋势( 一)简要的理论分析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成果 ,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致性 ; 二是工业化从生产、 消费需求和结构转变方面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三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 ; 四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第
3、四个方面 。二战以后尤其是 6070 年代以来, 在不少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不像历史上那么密切, 甚至不再表现为同一进程, 而是出现了松散化的趋势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减弱 , 而第三产业发展或经济服务化则对城市化进程起了越来越明显的主导作用 。这种趋势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在 1975 年的一份有关研究成果中指出, 在一个连续均衡的国民经济中, 城市化可能表现为因果链条上的各类事件的最后结果 , 即44以导致工业化的贸易和需求的变化为开端, 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的源源不断转移为结果 。但是 , 在过去的 20 年间 , 从农村向城市
4、定居迁移的发生早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 并越来越由期望的收入所决定。因此 , 除了把城市化看作是生产结构变动的结果以外, 还必须把它看成某种程度上受多种原因支配的发展过程 。此过程受未来收入和对就业的期望以及政府支出的分配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 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高度扩张, 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出现弱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 二)国际经验的实证考察1.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 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 :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 , 工业化的
5、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 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 见表 1) 。从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结构转变看, 制造业生产比重与就业比重的上升基本上是同步的 , 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生产比重的上升则表现出阶段性差别:在人均 GNP 达到 500 美元 ( 1964 年美元)以前 , 生产比重的上升较快, 而当人均 GNP 超过 500 美元之后 , 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加快。从产业结构转变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看 , 城市化率上升主要与就业结构变动相联系 , 而且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联系更为密切。因此 , 如果说工业化带动了非农化, 非农化带动了城市化 , 那么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趋势是明显的 。表 1工业化
6、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人均 GNPGNP 结构变化 (%)就业结构变化 (%)级次1964 年美元1997 年美元制造业非农产业制造业非农产业城市化率变化 (% )17035012. 547. 87. 828. 812 . 8210050014. 954. 89. 134. 222 . 032001 00021. 567. 316. 444. 336 . 243001 50025. 173. 420. 651. 143 . 954002 00027. 677. 223. 556. 249 . 065002 50029. 479. 825. 860. 552 . 778004 00033.
7、184. 430. 370. 060 . 181 0005 00034. 786. 232. 574. 863 . 491 5007 50037. 987. 336. 884. 165 . 8注:1997 年美元与 1964年美元的换算, 直接使用此期间美国GDP 减缩指数, 换算因子为5。如按钱纳里等的方法, 则换算因子为 6 左右。 为平均近似值 ( 原注)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 发展的格局 , 第2223 页。2. 不同收入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趋势在19651997 年期间, 不同收入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 :从低收入国家看 , 城市化程度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上
8、升而上升的趋势是明显的, 城市化率与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动关系比较密切 , 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45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参见钱纳里等 发展的格局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年)第 56 页。 这里对译文略有改动。从下中等收入国家看 , 在 19651980 年期间,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的变化是相联系的 ,但在 19801997 年期间, 工业化程度相对稳定, 城市化率随着非农产业比重 ( 包括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上升而上升 , 基本上是服务业的比重提高起了带动作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看 ,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也具有与上述类似的两阶段趋势 , 第一阶段工
9、业化对城市化具有一定带动作用, 而到第二阶段, 工业化程度下降, 城市化率的提高完全是由经济服务化导致非农产业的比重上升所带动的 。从高收入国家看 , 城市化与工业化已经脱离关系 , 城市化率的继续上升完全是与经济服务化相联系的, 并且主要是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拉动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表 2不同收入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趋势不同收入水平国家 ( 地区)年份GDP 结构变化 (% )就业结构变化 (%)制造业工业非农产业工业非农产业城市化率变化( %)低收入国家1965年101857821131980年1625641028221997年172872133428下中等收入国家1965年15
10、25701235271980年2841751959311997年294185196842上中等收入国家1965年2137822355491980年2643902869421997年213492267574高收入国家1965年2940953886701980年2537963593751997年213198279576注:为中国和印度之外的低收入国家。 1997 年数据为各国19901997 年间最近年份的数据。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 相关年份、 1999 年世界发展指标 。3. 不同类型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特点我们考察了 12 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与我国情况相近的亚洲
11、国家的数据 。就工业化程度或产业结构水平相比 , 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亚洲国家 ( 其中泰国的城市化水平特别低) 。究其原因 , 主要是拉美国家的就业结构工业化和非农化的程度明显较高。相对于生产结构的变化而言 , 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的演进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从动态变化看, 不同类型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变动关系有以下特点 :其一 ,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较高 。这类国家主要有韩国和马来西亚。它们的工业比重上升尤其是工业就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提高起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 尽管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更多的是由于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上升, 经济服务化对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也起了较大的作用。其
12、二, 工业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较小 。这类国家占了考察国家的大多数, 包括泰国 、 菲律宾 、 印尼、 印度、 墨西哥、 巴西 、 委内瑞拉和土耳其等。其中亚洲国家主要是工业的就业比46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重较低 , 如泰国和印尼的工业产值比重都上升到 40%的高水平 , 而工业就业比重却一直在 20%以下;菲律宾则在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过程中, 工业就业比重一直停留在 16%左右的低水平 。就拉美国家和土耳其来说 , 主要是工业的就业比重上升缓慢。拉美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早在 60 年代就相对较高, 但从 19651997年的 32 年间, 这些国家的工业就业比重没有多少变化。因此
13、,这类国家城市化率的上升 , 主要是就业结构的服务化带动的。其三 ,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已基本没有关系。这类国家是日本和阿根廷, 它们的工业化在60 年代已经基本完成 , 此后 30 多年中工业的产出比重和就业比重都没有上升 , 城市化率的提高基本上是由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拉动的。( 三)若干结论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 , 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在工业化初期, 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 ;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 , 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 城市化的演进不再主要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 而更多地表现
14、为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 。钱 赛模式所揭示的一般趋势表明, 在人均 GNP 超过 500 美元 ( 1964 年美元)之后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 , 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 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 , 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 , 而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 。2. 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的演进速度 , 与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趋势有很大关系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 , 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 , 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不是产出结构的转变而是就业结构的
15、转变, 因为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非农化才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 , 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一般来说 , 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 , 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较快 , 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就较强;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 , 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较慢, 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就较弱。由于生产结构影响着就业结构 , 而就业结构作用于城市化进程, 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直接关系到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的速度。3.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效应 , 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非农化的拉动效应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率的上升, 更多的是与非农产业的比重
16、上升相联系, 其中服务业的比重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 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因为与工业相比 , 服务业发展对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具有更强的带动效应 , 而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比产出增长更直接地作用于城市化进程。如果工业化对非农化尤其是服务化的拉动效应较大, 对城市化的带动效应就较强;反之, 对非农化尤其是服务化的拉动效应较小, 对城市化的带动效应就相应地较弱。二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偏差分析关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经济理论界的普遍看法是存在着很大偏差, 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两者之间虽有偏差
17、, 但实际偏差不是太大;还有个别文献认为 , 我国不是城市化滞后, 而是存在着隐形超城市化。究竟属于哪种情况, 我们将在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47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表 3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趋势年份GDP 结构变化 ( %)就业结构变化 (%)工业非农产业工业非农产业城市化率变化 (% )1952年17 . 649. 56. 016. 512 . 51960年39 . 076. 611. 534. 319 . 81970年36 . 864. 88. 219. 217 . 41980年44 . 269. 913. 427. 919 . 41990年
18、37 . 062. 917. 039. 926 . 42000年44 . 384. 118. 050. 036 . 1注:以当年价格计算。 为估算数。资料来源: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 2000) 、 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 ( 19491985) 、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等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一)变动趋势表3 反映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基本变动趋势。由于 90 年代以来工业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存在着一些口径上的偏差, 我们对数据作了粗略的调整。我国工业化的过程是波动的 ,这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城市化
19、率的波动程度较小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到 ,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趋势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改革前 , 我国工业的产值比重在波动中大幅度上升, 工业增加值在 GDP 结构中的比重由1952 年的 17. 6%上升到1980 年的 44. 2%, 提高了 26. 6 个百分点, 相应地拉动非农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由49. 5%上升到 69. 9% ( 工业之外的非农产业的比重在此期间不仅没有上升还下降了 6. 2个百分点) , 而这个时期的城市化率由 12. 5 % 上升到 19. 4%, 只提高了近 7 个百分点 。显然 , 工业产值比重的上升
20、对城市化率上升的带动作用是较小的。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产值比重在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表现出某种下降态势, 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比重在 80年代降低了 7. 2 个百分点, 到90年代末又恢复到 1980 年的水平 。工业产值比重变化对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作用已大大下降 。这个期间, 以当年价格计算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80 年的 69. 9% 上升到 2000年的 84. 1%, 几乎都是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拉动的 。然而与工业化速度降缓不同的是, 城市化率的上升却比改革前大大加快。2000 年与 1980 年相比 ,城市化率由 19. 4%上升到 36. 1%, 20 年间提高了 16.
21、 7 个百分点 , 远远超过 19521980 年 28 年间的 7 个百分点 , 其中80 年代上升 7 个百分点 , 90 年代上升 9. 7个百分点, 具有加速的趋势。由此可见, 不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开放以来 , 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都较低。可以说,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以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为衡量指标的工业化进程是没有密切联系的。进一步说, 城市化率的上升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联系也不密切 , 原因在于非农产业的比重变化受到工业比重波动的太大影响。2. 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就业结构变化的相关性较强相对于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来说, 我国工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要慢得多, 对非农产业就
22、业比重的拉动作用也小得多。1952 年到 1980 年, 工业就业比重由 6% 上升到 13. 4%, 在波动中上升7. 4 个百分点 , 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由 16. 5%上升为 27. 9%, 在更大的波动中上升 11. 4 个百分点;工业之外的非农产业即建筑业和服务业对就业比重上升起了一定作用, 但影响小于工业 。从1980 年到 2000年 , 工业的就业比重继续上升 4. 6个百分点 , 而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提高了22. 1 个百分点 , 建筑业和服务业对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工业。48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2 期与城市化的进程相比较, 改革前工业就
23、业比重的上升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都对城市化率的上升起了带动作用 , 城市化速度较低是与就业结构工业化或非农化较慢相联系的 ; 而改革开放以来 ,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较快上升对城市化率的较大幅度上升起了直接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与就业结构服务化的加快相联系。总的说来, 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有较强的相关性 。如果说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就业比重上升存在着一定联系, 那么 , 与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 即就业结构服务化趋势的增强, 则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 二)国际比较1. 与一般模式比较, 我国在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上, 以工业增加值比重衡量的工业化水平超前 ,
24、而城市化水平没有滞后 ; 但以工业的产值比重来衡量, 则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我国 2000 年的人均GDP, 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方法计算 , 大概接近于 1 000 美元 , 相当于钱赛的一般模式中第 3级的水平 ( 见表 1) 。以这个人均收入水平与一般模式相比 , 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 ( 按一般模式的统计口径计算为 40% 左右)高出约 18 个百分点 , 非农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高出约 17 个百分点 , 制造业的就业比重相近 , 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高出近 6 个百分点 , 而城市化率则基本一致 , 都在 36% 左右。将比较年份推移到 1990 年和 1980 年, 我国的人均收入美元数
25、大体上相当于一般模式中第 2级和第 1 级的水平 , 这两个时期制造业和非农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偏高更加突出 , 就业比重也较高 , 而城市化率也相对高一些 。可以说 , 在同样的人均收入水平上 , 我国以增加值比重衡量的工业化水平明显超前 , 而城市化水平则没有滞后。但是 , 以工业产值比重作为比较的基准 , 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远远高于一般模式的水平, 与工业的比重相联系 , 非农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在改革初期就达到一般模式中第 3 级的水平, 到 2000 年则相当于第 7 级的水平 ( 这个阶段的人均 GNP 按 1997 年美元计算为 4 000美元) , 以此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化 城市化 关系 经济学 分析 _ 协调发展 研究 课题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