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设计范例-初中化学学段.pdf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设计范例-初中化学学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设计范例-初中化学学段.pdf(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初初中中学学段段1.氧氧气气氧氧气气的的化化学学性性质质课课文文来来源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 2教教学学建建议议:1.重点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归纳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2.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几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3.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推断氧气具有助燃性,便于学生理解硫、铁丝在空气、氧气中反应现象不同的原因,
2、通过分析原因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有有关关资资料料:1.铁丝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会生成高温的四氧化三铁,为了防止炸裂瓶底,需要在瓶底放一层水或者细沙;2.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多变一” ;氧化反应:在初中阶段,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导导入入参参考考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小学时学生就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够供给呼吸等性质。通过对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知识背景上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因此在选取导入方式的时候可以采取温故知新、结合生活情境等导入方式。情情境境导导入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
3、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学生 1:很厚的衣服,做好保暖措施,高海拔地区很冷;学生 2:攀登绳、防滑鞋,因为可能会遇到峭壁等,还要防止在雪地上摔跤;学生 3:海拔较高地区空气稀薄,因此要带氧气瓶供给呼吸。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就知道了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那么除此之外,氧气还有没有其他化学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2一一、木木炭炭、硫硫、铁铁丝丝与与氧氧气气的的反反应应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1)观察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解释原因。(2)为什么加入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能不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木炭与氧气的反应?2.硫与氧气的反应(1)观察硫在空气、
4、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解释原因?(2)生成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3)能否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1)非金属(木炭、硫磺)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金属是否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2)观察铁丝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什么?(3)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4)观察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装置、木炭和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实验装置有何不同?(5)为什么做铁丝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时,要在瓶底放一层水?二二、氧氧气气的的助助燃燃性性观察三个实验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实验现象,推断氧气具有怎样的性质?三三、化化合合反反应应与与氧氧化化反反应应1.观察黑板上
5、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来看,有什么共同点?2.已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3.观察黑板上的文字表达式的反应物,共同的物质是什么?3氧氧气气氧氧气气的的化化学学性性质质 教教案案一一、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知识与技能】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二二、教教学学重重难难点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反应的概念【难点】文字表达式的书写三三、教教学学过过程程环环节节一一:导导入入新新课课【提出问题】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
6、山,你会准备哪些必用品?【学生回答】厚衣服。因为高海拔地区冷,要做好保暖登山绳、防滑鞋。因为可能遇到峭壁等,还要防止在雪地上摔跤氧气瓶。因为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教师引导】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已经知道氧气是一种供给呼吸的气体, 那么氧气有没有其他的化学性质呢?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环环节节二二:新新课课讲讲授授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教师实验】将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再伸入盛有氧气的氧气瓶中,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解释原因?【学生回答】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是一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教师实验】向氧气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了【教
7、师讲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板书: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2.碳与氧气的反应4【教师实验】 在燃烧匙中, 放入少量碳点燃至燃烧, 再将其伸入盛有少量氧气的氧气瓶,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在纯氧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教师实验】碳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并放出热量。【学生回答】 能否仿照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教师引导】非金属木炭,硫磺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
8、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播放视频】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回答】 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教师引导】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并且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对比前两个实验,写出文字表达式?【学生回答】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提出问题】 为什么铁丝与氧气反应实验时, 铁丝要是螺旋状的?为什么要在瓶底放一些水?【学生回答】螺旋状可以增大受热面积,使铁丝持续燃烧,在瓶底加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在瓶底,导致集气瓶炸裂。4.氧气的助燃性【提出问题】观察以上三个实验,木炭,硫,铁丝
9、在空气和氧气中的反应现象,推断氧气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回答】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5.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提出问题】观察对比这些实验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来看,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都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并且都有氧气参与反应。【教师讲授】我们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在初中阶段,我们把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环环节节三三:巩巩固固提提高高已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一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解析:不属于。因为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
10、成氯化钠和水的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5环环节节四四:小小结结作作业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氧气的化学性质。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说一说, 氧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有哪些?四四、板板书书设设计计氧气的化学性质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2.硫与氧气的反应: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4.氧气的助燃性五五、教教学学反反思思(略略)62.分分子子和和原原子子物物质质由由微微观观粒粒子子构构成成课课文文来来源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 1教教学学建建议议:这一节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世界,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注
11、意形象直观:如可以通过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有关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向学生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这一特点;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一性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并且学生最终能够用理论解释现象。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时间较长,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呈现。有有关关资资料料: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如图:导导入入参参考考开展本节课教学时,鉴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并不完全,在授课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
12、生思考和讨论微观粒子的性质、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因此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入手进行导入。情情境境导导入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之前学习氧气的性质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当时班里的很多同学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这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其其他他导导入入方方式式:俗俗语语“墙墙里里开开花花墙墙外外香香”“酒酒香香不不怕怕巷巷子子深深”导导入入,原原理理同同上上。 )7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
13、构成的,1 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根据数据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特点?二、分子之间有空隙1.已知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50ml 水和 50ml 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 100ml?为什么?2.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小是怎样的?三、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1.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2.氨分子扩散现象说明氨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1)氨水中滴加酚酞,观察到什么现象?(2)氨分子扩散实验中,两个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3)实验现象不同说明氨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3.对比实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
14、,腌萝卜需要很多天,提出问题:分子运动的快慢受哪些因素影响?8分分子子和和原原子子物物质质由由微微观观粒粒子子构构成成 教教案案一一、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文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的感兴趣。二二、教教学学重重难难点点【重点】分子的性质【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三三、教教学学过过程程环环节节一一:导导入入新新
15、课课【提出问题】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是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 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环环节节二二:新新课课讲讲授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提出问题】 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那么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课本,资料给出答案。【学生回答】一滴水(以 20 滴水为 1ml 计)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 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 10 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
16、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 3 万年多才能数完。【提出问题】由此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间有间隔9已知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提出问题】实验:50ml 水和 50ml 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 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 100ml,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因此总体积小于 100ml。【提出问题】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是有间隔的,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变成液态,由此判断分子间间隔与物体状态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分子间间隔:气体液体
17、【教师讲述】分子间的间隔一般符合以下规律:气体液体固体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教师引导】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1)实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教师实验】取一烧杯,注入约 20 毫升蒸馏水,然后加入 5-6 滴浓氨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由此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知酚酞与浓氨水混合变红。【教师实验或视频播放】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
18、A、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C 两个小烧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如下图所示。观察一段时间,有什么现象发生?解释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该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可以观看视频。 )10【学生回答】 烧杯 a 中的酚酞溶液, 由无色变为红色, 而烧杯 b 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说明 c 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 a 中,所以 a 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 b 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教师提问】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学生回答】实验时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炒菜可以闻到香味,桂花飘
19、香【教师提问】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由此可至,分子运动的快慢受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回答】分子运动的快慢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环环节节三三:小小结结作作业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分子的三条性质,并且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四四、板板书书设设计计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3.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五五、教教学学反反思思(略略)113.质质量量守守恒恒定定律律课课文文来来源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20、课题 1教教学学建建议议:1.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是科学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因此本节课需要设计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本课设计思路:并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再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如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思考,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
21、一规律。有有关关资资料料:1.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2.拉瓦锡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他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变化,用 45 份重的氧化汞加热分解,得到的汞重恰好是 41.5 份,氧气重 3.5 份。拉瓦锡认为,在化学反应中,不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个变,而且物质中所含的元素的质量也保持不变。导导入入参参考考从学科知识上看,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是化学家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因此在导入本节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化学史来导入。 当然,也可以把化学史当做授课过程中的内
22、容,采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引入新课。设设疑疑导导入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生活中我们都看到过燃烧的现象,纸张、木柴燃烧之后变成了一堆灰,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短,那么老师想问一下大家:通过大家的观察,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总质量是如何改变的呢?老师听到有的说不变,有的说改变了。类似的情况,钢铁制品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生锈,那么生锈之后的钢铁制品的总质量是如何改变的呢?在化学变化中是不是存在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质量守恒定律” 。化化学学史史导导入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之前学习空气的组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仅如此,拉瓦锡还用精确的定量
23、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他将 45 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 41.5 份质量的汞和 3.5 份质量的氧气,也就是说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这难道是巧合吗,从中得到的这个结论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12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反应物碳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有什么关系呢?大胆猜测一下。2.如何利用现有的药品和器材,设计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测是否正确?请小组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药品:红磷、铁丝、硫酸铜溶液;器材:天平(带砝码)、玻璃管、
24、锥形瓶、胶塞(单孔)、酒精灯、气球等。)3.如何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你所设计的方案中的化学反应?用文字表达式或者化学反应式来表示。4.请各个小组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5.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1)观察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思考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个数、原子种类、原子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2)能否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6.巩固环节(1)蜡烛燃烧后质量为什么减少?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2)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总质量等于哪些物质的质量?13质质量量守守恒恒定定律律 教
25、教案案一一、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二二、教教学学重重难难点点【重点】质量守恒定律【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三三、教教学学过过程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拉瓦锡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这难道是巧合吗?从中得到的这个结论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环节二:新课授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师 资格证 教案设计 范例 初中化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