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资料》1判断句(讲).doc
《《考研资料》1判断句(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资料》1判断句(讲).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句子根据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描写句,一般指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叙述句,一般指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判断句,一般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判断句,古今有明显的变化。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如: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古代汉语常见的判断格式有:1. 者,也 语气词“者”表停顿,语气词“也”加强肯定。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
2、土地也。(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者,语气词“者”表停顿,谓语后不加“也”。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第31章) 3. ,也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董狐,古之良史也。(战国策齐策一)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4. ,今秦,万乘之国。(战国策赵策)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注意
3、:语义上不表示判断,即不能说明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句子,不是判断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二、判断句中帮助判断的词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可以在谓语前加上副词“乃、即、则”和语气词“惟、维”等。(一)乃、即、则1. 是乃狼也。(左传襄公八年)2.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3. 此则寡人之罪也。(国语越语上) “乃、即、则”是“就”的意思,翻译为现代汉语的“就是”。它们都是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而不是判断系词。这些词被有些语法书当作判断词。实际上这是误解。南北朝时期,这些副词甚至可以加在判断系词“是”前,更可以看出它们只是
4、副词,如:1.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世说新语雅量)(一打听,就是王逸少)2. 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枯体就是荣体)(二)维、惟1.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我的马是青黑色的花马)2.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你们是旧人) “维(惟)”位于主语和谓语的中间,似乎是判断词,但是它实际上是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因为它们不仅用在判断句中,还可以用在描写句和叙述句中。1.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周朝虽然是有很久历史的国度,它的天命是新的)2.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蚩尤开始作乱)三、判断句的否定形式在谓语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
5、。1.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2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3.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注意:“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本身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四、判断句的省略形式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承接上文或在对话中省略。1.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2. 项王按剑而跽(j)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史记鸿门宴) 五、判断句的“是”在先秦典籍中,有一些“是”字看起来,象是判断词。1. 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2.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3.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
6、罕至者也。”(荀子天论)4.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5.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这些句子里, “是”都是指示代词,用来复指前文。判断词“是”就是从这种指代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最初用指示代词“是”指代前文,当“是”字指代的意味逐渐减弱,而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增加,于是就由指示代词转化为判断词。先秦古籍中真正用作判断词的“是”只有极少几个,如:1.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韩国是魏国的一个县)2.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种,类的意思。何种就是何物。这是什么东西?)这两个例子的“是”确实是判断词,但可能是
7、传写的错误。到了汉代,史记中用“是”作判断词就多了,共有六次。1.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这一定是豫让)2.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这是家中下人的言论罢了)3.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天子认出帛书的笔迹,审问那人,果然是伪造的帛书)汉代以后,“是”字用作判断词就多了起来,汉乐府和东汉王充论衡中都有判断词“是”的用例,六朝的作品中用作判断词的“是”更频繁得多。1. 余是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 2.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六、判断句的“为” “为”本是一个动词,是“
8、做”、“成为”、“作为”等意思。1.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左传隐公元年)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劝学)3.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夸父逐日)另外,“为”还常作介词:左传襄公十年:“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淮南子泛论:“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 “为”字,有时它的词义比较抽象,比较容易被人们看成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1.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先秦文献中也有极少数的句子,其中的“为”字是判断词:1.余为伯儵(yu),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2.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9、(论语微子) 汉魏时期,“为”字才成熟为判断词:1.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史记李将军列传)2. 此为茶?为茗?(世说新语纰(p)漏)但是“是”字判断句强劲的发展势头,阻碍了“为”字判断句的进一步发展。“为”字判断句始终没有摆脱配角的地位,它受到“是”字越来越多的影响和制约,最终萎缩、推出历史舞台。七、“也”字(自学)从“也”字的位置看,有两种“也”字:煞句的“也”字和句中的“也”字。(一)“也”字用于句末来煞句1用于陈述句句末。(1)加强判断。表示肯定主语和谓语间的同一关系。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如: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公羊传哀公十四传:“麟者,仁兽也。”商君书修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资料 考研 资料 判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