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二十、河中石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出炉)二十、河中石兽.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十、河中石兽真题链接(2019湖北荆门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2、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
3、中的意思。(5分)(1)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寻找(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3)求之上流,固颠 颠:颠倒,错乱(4)以天下莫能当 以:认为(5)秦将白起闻之 闻:听说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带走呢?(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罢了,若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
4、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4.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
5、括他们是怎样的人。(4分)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以为是。(2分)赵奢:行事谨慎、有预见、以国家利益为重。(2分)【参考译文】【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人能胜过自己。(他)曾和父亲赵奢探讨兵事,赵奢不能将他驳倒,但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询问赵奢(这)其中的缘由,赵奢回答:“用兵,是有关生死的大事,而赵括却说得很轻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罢了,若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后,将原来的规章全部改变,撤换了军吏。秦将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佯装败走,断绝了赵军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将其分割为两段,士卒离心
6、。(被围困)四十余日,赵军饥饿,赵括选出精兵亲自率领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杀了赵括,赵括军队战败,数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将他们全部坑杀了。中考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7、。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注级:层。布:铺排。弥
8、束:紧密约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胠箧(qqi):原指撬开箱子,此处指箱子。履:走,踩踏。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山门圮于河圮:倒塌(2)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3)但知其一 但:只(4)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5)患其塔动 患:担心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僧人们)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
9、道理?(请用原文语句作答)(2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分)4.【甲】【乙】两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甲】【乙】两文都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2分)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2分)【参考译文】【乙】钱氏割据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了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帅登上木塔,担心它晃动,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于是在上面铺了瓦,但(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有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借此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事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木塔于是稳固了。因为钉牢木板以后,木塔上下各层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联结,如同箱子,人在木板上踩踏,六面互相支撑,自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对技艺)的精研熟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