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双块式无砟轨道铁路隧道施工方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浙江双块式无砟轨道铁路隧道施工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双块式无砟轨道铁路隧道施工方案.pdf(1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站前标 紫高尖隧道施工方案 编制:复核:审核:审批:XXXXXX 杭黄铁路站前标项目部 年 月.目 录 1.编制说明.1 1.1编制依据.1 1.2编制原则.1 1.3适用范围.1 2.工程概况.1 2.1工程概况.1 2.2施工环境.2 2.2.1 气象环境.2 2.2.2 混凝土耐久性措施.2 2.3工程水文地质.2 2.3.1 地形地貌.3 2.3.2 地质构造.3 2.3.3 水文地质条件.4 2.3.4 地震参数.4 2.3.5 不良地质.4 2.4主要设计概况.4 2.4.1正洞衬砌支护设计.5 2.4.2辅助坑道衬砌支护.6 2.4.3洞内设备及救援通道.7
2、2.5主要工程数量表.8 3.工程特点、重难点及对策措施.8 3.1工程特点.8 3.2重难点及对策措施.9 4.总体施工方案.10 4.1施工总体目标.10 4.2施工场地平面布置.11 4.2.1施工驻地及临建房屋.11 4.2.2施工便道.11 4.2.3施工用水.11 4.2.4施工用电.11 4.2.5拌合站.11.4.2.6.弃砟场.11 4.2.7炸药库.12 4.2.8施工通讯.12 4.2.9施工场地布置.12 4.3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12 4.4施工进度安排.13 4.4.1施工总体进度.13 4.4.2工期计划.14 4.4.3主要进度指标.14 4.4.4节点工期
3、计划.14 4.4.5紫高尖隧道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15 4.5总体施工方案.15 4.5.1总体施工安排.15 4.5.2特殊地质总体方案.17 4.5.3总体施工顺序.18 5.施工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18 5.1洞口施工方案.18 5.1.1洞口施工.18 5.1.2洞口护拱及超前支护.20 5.1.3明洞施工.21 5.2暗洞施工.22 5.2.1各级围岩开挖施工方案.22 5.2.2各级围岩钻爆设计方案.29 5.3支护施工.37 5.3.1超前支护.37 5.3.2初期支护.40 5.4特殊地质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45 5.4.1突发性涌水(涌泥)处理方案.46 5.4.2岩爆处
4、理方案.49 5.4.3穿越围岩破碎带处理方案.51 5.4.4具体特殊地段施工措施处理方案.52 5.5斜井井身与正洞相交施工.53.5.6隧道出碴.54 5.7辅助施工.55 5.7.1高压水供应.55 5.7.2高压风供应.55 5.7.3施工供风.55 5.7.4施工排水.60 5.8施工防排水.68 5.9二次衬砌施工.75 5.10施工测量.91 5.10.1洞外控制测量.91 5.10.2洞内控制测量.92 5.10.3施工测量.93 5.11超前地质预报.93 5.11.1超前地质方法与技术.93 5.11.2超前地质信息处理.94 5.12监控测量.95 5.12.1监控量目
5、的及项目.95 5.12.2监控量方法及频率.96 5.12.3信息反馈.102 5.13轨道板及附属工程.103 5.13.1轨道板施工.103 5.13.2水沟电缆槽施工.109 5.13.3预埋洞室及预埋件.111 6.技术保证措施.114 6.1安全技术保证措施.114 6.1.1隧道施工安全措施.114 6.1.2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116 6.1.3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控制措施.117 6.1.4交通安全技术措施.117 6.1.5汛期防洪抢险安全措施.118 6.1.6防火安全技术措施.118 6.1.7炸药库管理措施.119.6.1.8临时用电安全保证措施.119 6.1.9火
6、工品管理及爆破安全保证措施.121 6.2质量技术保证措施.122 6.2.1技术保证.122 6.2.2实验保证.123 6.2.3施工保证.123 6.3环水保技术保证措施.125 6.3.1施工废水、生活废水的治理.125 6.3.2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125 6.3.3环保管理措施.126 6.4工期技术保证措施.128 6.4.1组织保证.128 6.4.2物质保证.128 6.4.3机械设备保证.128 6.4.4劳动力保证.128 6.4.5冬季施工保证措施.129 6.4.6夏季施工保证措施.131 7.应急预案及演练.131 7.1隧道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类型.131 7.2应
7、急救援组织机构.132 7.3制度保证.132 7.4信息报告程序.132 7.5应急预案及措施.132 7.6应急预案演练.136 7.7应急物质设备.137 附图:.138.紫高尖隧道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新建铁路杭州至黄山铁路招标文件。.中铁四院、中铁隧道设计院关于新建杭黄铁路相关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国家和铁路总公司相关方针政策、规范、验标及施工指南等。.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新建铁路杭州至黄山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现场施工调查资料。.杭黄铁路有限公司有关会议精神和要求。1.2 编制原则.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8、的基本国策,依法用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少占土地。.符合性原则。满足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等要求。.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统筹分配各专业工程的工期,搞好专业衔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以关键线路为中心,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期、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引进、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采用、鼓励研发旨在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装备水平、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1.3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部承建的新建铁路杭州至黄山铁路站前标紫高尖
9、隧道工程。2.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紫高尖隧道位于杭黄铁路站前标范围,地处浙江省杭州市建德、淳安县境内。隧道起讫里程为 DK147+065DK156+835,全长 9770m,.2.2 施工环境 2.2.1 气象环境 本标段地属浙江杭州淳安县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有一些明显的特殊气候现象:如寒潮、雾、梅雨、台风、春秋季低温、干旱等。年平均日照时间 1951 小时,常年平均气温 17.0,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5,极端最低气温-7.6.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28.9,极端最高气温为 41.8。平均无霜期 263 天,年相对湿度 76,年平均降
10、雨量 1604mm,年平均雨日为 155 天,台风袭击本流域每年约 23 次。本标段处于梅雨主控区,其中 46 月为多雨期,雨量占全年的 44%,11 月至次年 1 月为少雨期,雨量占全年的 10%。管段气象资料汇总表见表 2-1。表 2-1 管段气象特征值表 序 号 气象特征值 单 位 淳 安 1 历年平均降雨量 mm 1604 2 历年平均气温 17 3 历年最高气温 41.8 4 历年最低气温 -7.6 5 年平均相对湿度%76 6 平均雨天日数 日 155 2.2.2 混凝土耐久性措施 本隧环境条件等级包括 T2、H1、H2。隧道混凝土强度等级详细设置见本隧具体设计图,其中:DK152
11、+800DK153+300 段为 H1 环境条件,拱墙及仰拱衬砌采用 C35 混凝土或 C35钢筋混凝土;DK151+100DK151+450 段为 H2 环境条件,拱墙及仰拱衬砌采用 C40 混凝土或 C40钢筋混凝土;其余段为 T2 环境条件,拱墙及仰拱衬砌采用 C30 混凝土、C35 混凝土或 C35 钢筋混凝土;衬砌内沟槽及洞口路基沟槽,T2 环境条件时采用 C25 混凝土,上游为侵蚀性径流时,下游沟槽按上游等级标准采用 C30 或 C35 混凝土。2.3 工程水文地质.2.3.1 地形地貌 紫高尖隧道处于中山区,穿越紫高尖山脉(海拔 1018.8m,相对高差 660m,为区域分水岭)
12、。洞身最小埋深约 58m,最大埋深约 700m。紫高尖隧道共设置两处斜井,洞口位于冲沟上游,地形陡峭,植被茂密。地面高程 300m600m,隧道沟谷深切多呈“V”字型。由于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致使山区形成三级剥夷面,北高南低,层状地形明显。侵蚀剥蚀地貌分布在紫高尖山脉两侧新构造运动沉降区与强烈上升地区的交接带,为红色砂岩,泥岩,砂页岩等软弱易风化地层。建德一带,山顶高程为 300500m,切割深 200300m,山坡 2035 度,山体浑圆,山脊不明显,发育箱型谷,见单面山构造地貌。侵蚀溶蚀地貌分布于隧道右侧地区,由石炭,二叠系灰岩组成。高程 350660m,切割深 100400m,发育溶洞,
13、岩溶漏斗。2.3.2 地质构造 隧道进口里程为 DK147+065,洞口地形较陡,地表第四系坡残积覆盖层厚 12m,硬塑,植被茂密,多为幼松。下伏基岩岩性为志留系中统唐家坞二段青灰色岩屑砂岩,中厚层状,局部夹砂质泥岩,强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围岩级别为级,洞顶、洞身不稳定,极易坍塌。隧道出口里程为 DK156+835,洞口地形较为陡峭,地表第四系坡残积覆盖层厚 0.51.8m,植被茂密,多为竹林及灌木丛,下伏基岩为古生界奥陶系文昌组粉细砂岩,中厚层状,强风化弱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围岩级别为级,应及时衬砌支护,防止洞口山体坍塌。隧道洞身穿越地层岩性可分为三大类,即岩屑砂岩、
14、砂岩、泥岩。其中泥岩,属软质岩,一般为薄层中厚层状,其抗风化能力弱,受向、背斜构造影响,隧道穿越段岩体较破碎,围岩稳定性较差;砂岩、岩屑砂岩属于硬岩,一般为厚层状,抗风化能力强,多呈大型板状出露,岩体较完整,在洞身埋深大的部位,岩爆的可能性大。砂岩泥岩互层段落,层间结合较差,临空面易掉块,围岩稳定性较差。隧道洞身总体受五个褶皱构造控制,从进口到出口,依次为和尚尖向斜,向斜轴位于线路 DK147+970 里程附近;里风平背斜,向斜轴位于线路 DK148+720 里程附近;汪家向斜,向斜轴位于线路 DK149+100 里程附近;洪村背斜,背斜轴位于线路 DK150+285 里程附近;狮子岩向斜,向
15、斜轴位于线路 DK153+655 里程附近。褶皱核部岩层产状平缓,受构造挤压应力作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岩体稳定性差,设计施工应加强拱部.支护,防止产生塌方。除此之外,在汪家向斜、紫高尖向斜核部还要采取措施,防止突泥、涌水发生。2.3.3 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处于中山区,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砂岩中构造裂隙虽然发育,但多被泥岩风化后的粘土充填堵塞,不利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更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与运移,多形成地表径流,故地表示丰富。但水量受季节性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其中 4-6 月的梅雨期水量最大,11 月至次年 1 月的少雨期水量较小。隧道在 DK147+414+444、DK147+54
16、4+574、DK149+084+134、DK149+334+364、DK150+844+924、DK152+444+484、DK153+874+954、DK156+494+534 段,分别穿越 F9、F10、F1、F2、F3、F5、F6、F8 断层破碎带,破碎带宽度 3080m,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塌方涌水。隧道的正常涌水量为 12438m/d,最大涌水量为 39808m/d。1 号斜井正常涌水量为 1402m/d,最大涌水量为 2804m/d。2 号斜井正常涌水量为 735m/d,最大涌水量为 1470m/d。2.3.4 地震参数 根据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
17、1),工程场区地震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小于 0.05g。2.3.5 不良地质 紫高尖隧道进口、出口及斜井洞口地形陡峭,平均坡度 4055,地表覆盖层薄,平均厚度 12m。山坡上由于风化剥蚀作用,造成一些巨块石突出形成危岩,受隧道开挖震动的影响有失稳滚落的可能。因此在隧道开挖前,对影响范围内的危岩需采取定点清除或者加固措施。2.4 主要设计概况 紫高尖隧道全长 9770m,其中级围岩 730m,级围岩 2754m,级围岩 5696m,级围岩 590m。为双线隧道,洞身纵坡为 11.41/6160m,-3/3850m 的“人”字坡。隧道按客运专线双线隧道标准设计;设计速度:250Km/h
18、,设置双侧救援通道。隧道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内轨顶面至无砟轨道底面高度515mm。隧道设两个斜井辅助施工,其中 1 号公七坞斜井位于线路左侧,与线路相交于DK150+600,与线路平面交角为45,斜井长693m,综合坡度4.76%;2 号河岭坞斜井位于线路左侧,与线路相交于 DK153+600,与线路平面交角为 45,斜井长 833m,综合.坡度 7.0%。2.4.1 正洞衬砌支护设计 洞身衬砌支护 暗挖隧道采用曲墙复合式衬砌。级围岩采用曲墙带钢筋混凝土底板衬砌结构形式,级围岩隧道采用曲墙带仰拱衬砌结构形式。隧道洞口段及浅埋、偏压段、软弱围岩段进行结构加强,桥隧相连段按设计施工。复合式衬砌初期
19、支护喷射混凝土采用 C25 号,湿喷工艺;、级围岩衬砌拱墙为C30 素混凝土,a 级围岩为 C35 素混凝土,b、c 级及 V 级围岩拱墙设计为 C35钢筋混凝土。表 2-2 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及支护参数表 拱部边墙型 13 拱墙 52.5 3530*a型46 拱墙 12 拱部2525 61.2 1.53.0 4040b型46 拱墙 18 拱部 25 25 61.2 1.53.0 拱墙格栅1.24040拱墙 25仰拱 10拱墙 25仰拱 25拱墙 25仰拱 25拱墙 28仰拱 28拱墙 28仰拱 28拱墙 28仰拱 2820 20 61.5 1.5 1.2 1.04.01.2 1.04.00.
20、8全环45*a型1015拱墙400.845*40*I18 型钢全环格栅50*1.5 1.220 20 61.5 1.5 61.5 1.5 1.5 1.23.520 20a型 710拱墙c型 710拱墙拱墙 20 20 6初期支护二次衬砌C25 喷混钢筋网锚杆格珊钢架围岩级别衬砌类型拱墙/cm55*b型1015拱墙 20 20 61.2 1.04.0 全环 I20a 型钢 0.645*55*底板/仰拱/cm施作部位厚度/cm施作部位网格间距/cm钢筋直径间距(环纵)m长度/m施作部位钢架类型 间距/mb型 710拱墙 20 20 61.5 1.5 1.5 1.23.5 全环45*局部I18 型钢
21、0.83.5 拱墙格栅14560*全环 I22a 型钢 0.650*注:1.a型隧底为底板结构,用于级硬岩、岩体完整地段;a型用于级硬岩或软硬岩互层、无水地层;b型用于硬岩或软硬岩互层、0 10 平缓岩层;a型用于级围岩一般深埋地段、岩层较好地段;b型用于级围岩洞口、浅埋段、岩层破碎和地下水发育 地段;c型用于级围岩软岩、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土体,地形或地质构造偏压 一般深埋地段;a型用于级一般深埋地段;b型用于洞口、浅埋段和断层破碎带;c型用于下穿重要建构筑物浅埋段,地形或地质构造偏压地段 2.表中带*者表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c型1015.图 2-1 紫高尖隧道衬砌内轮廓图 2.4.2 辅助坑
22、道衬砌支护 断面 斜井采用双车道断面净空尺寸为 7.56.2m(宽高),级围岩采用直墙底板形式,级围岩采用曲墙底板形式,级围岩采用曲墙带仰拱形式。图 2-2 紫高尖隧道辅助坑道内轮廓设计 衬砌支护设计 1 号、2 号斜井在距离与正洞交叉口处至 130m 处的段落内采用双车道模筑衬砌,按永久工程设计,其余段落按临时结构设计。井身级围岩段采用模筑衬砌,井身一般段采用永久喷锚衬砌。洞内均设排水沟,永久工程模筑衬砌背后拱墙设防水板,环向设盲沟,环向施工缝设止水条。.辅助坑道各级围岩支护参数 表 2-3 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及支护参数表 围岩级别 衬砌类型 初期支护 二次衬砌(cm)C25 喷射砼厚度(c
23、m)钢筋网(cm)锚杆 I16 钢架间距(m)拱墙 底板/仰拱 网格间距 钢筋直径 施作部位 间距(环*纵)长度(m)型 双车道喷锚 12-局部 1.5*1.2 2.5-25 型 15 25*25 6.5 拱部 1.5*1.2 2.5-30 型 23 20*20 6.5 拱部 1.2*1.5 3.0 1.2 35 型 双车道模筑 5-局部 1.5*1.2 2.5-30 25 型 10 25*25 6.5 拱部 1.5*1.2 2.5-30 30 型 23 20*20 6.5 拱部 1.2*1.5 3.0 1.2 35 35 型 23 20*20 8 拱部 1.0*1.0 3.5 1.0 40
24、40 2.4.3 洞内设备及救援通道(一)洞内设备(1)轨下基础及隧道照明 全隧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内轨顶面至无砟轨道底面高度为515mm。隧道设固定的电力照明和应急照明。(2)洞室 紫高尖隧道内设综合洞室,洞室间距基本按单侧为500m 设置。本隧内设综合洞室 39 处、电力变电室洞室 2 处。余长电缆腔结合综合洞室和设备洞室统一布置。(3)电缆槽 洞内两侧分设通信、信号电缆槽和电力电缆槽。(4)综合接地及过轨 隧道内综合接地按照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 通用参考图(通号(2009)9301)和关于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用参考图(通号(2009)9301)局部修改的通知等相关图纸、规定设置隧道综合接
25、地系统。隧道洞口及专用洞室、直放站、照明箱变等洞室处的过轨管线设置详见“杭黄施隧.(紫高)05”参考图及相关专业设计图。(二)救援通道设计 隧道内双侧设置贯通的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宽 1.5m,高 2.2m,外侧距线路中线的距离为 2.3m,救援通道底面高出内轨顶面 30cm。利用公七坞斜井、河岭坞斜井与正洞交叉口设置待避空间,待避空间内斜井坡度3%,待避空间按 600 考虑,设模筑衬砌。两座斜井洞口各设一道铁格栅门,避难所两端设防火门。避难所至斜井洞口可作为救援通道,考虑救援车辆到达、停车及回转,斜井洞口永久征地,并修建洞口场地至附近道路的救援道路。2.5 主要工程数量表 紫高尖隧道主要数量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双块式无砟 轨道 铁路 隧道 施工 方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