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pdf(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一 说教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与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与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根底上,以周期表的纵向构造为线索,以碱金属与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拟原子构造(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一样;并通过实验与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
2、根底上,提出元素性质及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与同位素的有关知识。根据本教材的构造与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到达“能结合有关数据与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构造及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构造,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与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及技能:.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构造,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在初中有关原子构造知识的根底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通过有关数据与实验事实,了解原子构造及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构造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第 2
3、页 与递变性。(2)过程及方法:.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与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根底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及与谐。.设计多种交流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
4、大体构造,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及原子构造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构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根底。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2).元素性质与原子构造的关系。第 3 页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与实质,元素性质及原子构造的关系。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与仪器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5、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活动是教及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开展。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场是按照什么原那么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微妙。(2)分析图表、巧得规律。课本在本节内容中设
6、计了许多图表,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进展推理,如 P5 的科学探究完全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知识与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进展填表,从而找出信息中隐藏的规律,得出碱金属元素中相似性与差异性,再者 P7 碱金属的主要性质,从这张表中我们第 4 页 可以推知构造决定化学性质,同时也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多参及实验,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增强动手能力.加强实验的改良及比照。如课本介绍钠及氧气时用的是坩埚,可以用石棉网吗?这两种方法都做些一下,比拟其中的优劣。如课本介绍钠及水反响时,用的是烧杯,可用水槽,再用投影,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7、,效果会更佳。.科学探究,诱思创新。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规定框框,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又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将氧气、水及金属钠与钾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提出假设讨论思考给出事实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进展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本节课我在探究A 族元素原子构造及性质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照、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准确
8、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1)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播放有关门捷列夫的录像,提出问题。门捷列夫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场是按照什么原那么来排列元第 5 页 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2)元素周期表。过渡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及原子构造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 118 号元素原子构造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张元素周期表。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横行、纵行?教师元素周期表有 7 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18 个纵行,除了 8、9、10 三个纵行称为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
9、为一族。提问共多少族?16 提问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个周期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依据为具有一样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在一个横行里。提问周期序数及什么有关?学生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教师如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板书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学生看元素周期表 教师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 1、2、3 周期称为短周期,4、5、6 周期称为长周期,第 7 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请大家根据自己绘制的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投影 表 511 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类 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 1 HHe 2 1 第
10、 6 页 2 LiNe 8 2 3 NaAr 8 3 长周期 4 KKr 18 4 5 RbXe 18 5 6 CsRn 32 6 不完全周期 7 Fr112 号 26 7 教师从上面我们所填表的结果可知,在元素周期表的 7 个周期中,除第 1 周期只包括氢与氦,第 7 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 1 的碱金属开场,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 7 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稀有气体完毕。需作说明的是:第 6 周期中,57 号元素镧(La)到 71 号元素镥(Lu),共15 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构造与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第 7周期中,89 号元素锕(A
11、c)到 103 号元素铹(Lr),共 15 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构造与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为了使表的构造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与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在锕系元素中 92 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展核反响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又叫做超铀元素。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 112 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 号、116 号、118 号元素。学生活动,教师板书 教师罗马数字、等表示什么意思?第 7 页 学生族序数。教师A、B 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学生A 表示主族,B 表示副族。教师什么是主族?什么
12、是副族?学生由短周期元素与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总结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构造: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与零。3元素的性质及原子构造 我们把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观察碱金属的原子构造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构造的共同之处。思考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构造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一样?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及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
13、响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 价的阳离子,并能及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响。教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实验 1将一枯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外表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及氧气的反响比拟。教师观察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并及钠的性质进展比拟。第 8 页 学生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A 族,及钠元素处于同一主族,并且,它应该比金属钠更容易失去电子,如果及水反响,应该更剧烈。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及实验探究,产生好奇与疑惑,议论纷纷且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14、。同时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与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步骤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 1/2,然后分别参加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与金属钠,用外表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响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参加 23 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现象。思考及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及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与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及他们的原子构造有关系吗?学生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复原性增加 教师由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与规律性。总结 1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2通过讨论周期中第一主族碱金属的性质与原子构
15、造的关系,大家应该,原子的构造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可以说构造决定性质,终究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从构造能不能推导了元素的性质?我们将在下节卤族元素学习中验证一下。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及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及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第 9 页 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与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上下,可能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只要坚持,我想差距会缩小的。各位评委、专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
16、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及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六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各位专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一说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在学生已经学习Na、Mg、Al、Fe、Cu 等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原子构造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及原子构造的关系,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
17、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及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 10 页 2、教材的重点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与实质。2元素性质及原子构造的关系。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及原子构造的关系。3、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与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 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l 过程及方法: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
18、分析处理数据与培养他们归纳的科学方法。2、体验科学推测,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 4、教具准备 第 11 页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与仪器 二、说教法 课前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画图表,然后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来分析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与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发挥图表作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到达难点的突破。为了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及原子构造的关系,提出元素得失电子能
19、力的探究,采用理论推理假设,试验验证的方法突破。三、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要使学生随教师的设问,观看多媒体课件,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组间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四、教学程序(1)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分小组交流展示预习成果。把学生分组,让每小组的学生拿出课前的预习作业,先小组内讨论,选出优秀的作业,进展视频展示。把118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折线图,通过视频展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 118 号元素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等元素的性质呈周
20、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第 12 页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 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2)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提醒学生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重点观察的实验现象)通过钠、镁、铝及水或酸反响的实验现象及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推断出钠、镁、铝的金属性的强弱 结论:金属性强弱顺序 NaMgAl(3)、投影 性质 Si P S Cl 非金属单质及氢气反响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及氢气能反响 须加热,反响可逆 光照或点燃 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见空气自燃 PH3 可以用热的玻璃
21、棒引燃 H2S 加热到 300分解 1000加热只有 0.01分解 最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比硫酸更强 第 13 页 结论:非金属性强弱顺序 Si P S Cl(4)总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从左到右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非常明显,对学生进展辨正唯物主义教育)最后扩展提高:不仅从 Na 到 Cl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其他元素也不例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5稳固新课,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化学能及热能的说课 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徐长凤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
22、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及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响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与定量的角度比拟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响及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响原理奠定必要的根底。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构造 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构造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响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局部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与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第 14 页 容上前后还有穿插与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与开展呈现一种螺
23、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响释放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与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及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学生更好的承受本节课内容,并适应学生在“知识生态中的生长性、环境性、综合性与开展性,我将本节内容进展了一下调整,先讲化学能及热能的相互转化,再讲化学键及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本节课通过学及问燃料燃烧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对化学能及热能的转化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里特征,我利用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即应用试验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
24、展试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与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响、放热反响,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及技能 初步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键变化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的本质。了解吸热反响、放热反响的涵义,了解化学反响在提供热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过程及方法 第 15 页 通过对化学键及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问题的交流讨论,学习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通过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奥秘,提高学
25、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及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与谐。通过生产,生活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及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及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开展的思想。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及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吸热反响与放热反响两个概念。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掌握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与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与学生的认识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化学离开了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必修 说课稿 全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