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云冈石窟导游词(精选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云冈石窟导游词(精选6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云冈石窟导游词(精选6篇)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1游客挚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今日的导游,大家等一下到了云冈石窟也就是今日的目的地的时候,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哦,差点忘了,大家叫我周导就好了。到了目的地之后要留意:一、不要乱扔垃圾。二、不要乱涂乱画刻字啊!这里就是今日的观光目的地云冈石窟了。大家看,一个小的石窟有9米高,就像四个半的篮球架那么高。大的石窟有15米高,大约有5层楼那么高。石窟里面一进去(有些可以进)就可以望见一缕缕阳光从一个看似坍落的大洞外射进来,给整个石窟添得几分神奇感。墙上的壁画经过风雨的洗礼,已经破烂不堪。但大家看,从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壁画上来看,可以看出古代的人们对神
2、以及佛之类的信仰。出了石窟以后大家就可以望见一个类似如来的佛祖形石像,可不要小看了它。古时候有多少人能雕刻出大又精致的石像呢?一个石像就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了好了,现在,敬爱的游客们,你们可以去自由活动了。记住,我叫周导,但愿下次我还能做你们的导游,祝旅途开心!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2云冈石窟的造像气概雄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根据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概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困难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
3、,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穿。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起先。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立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呈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化。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3位
4、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武州川的北岸。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另两个是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象布满蜂洞的超级蜂巢,特别壮丽。岁月风蚀造成的斑驳使它更显得苍古。它就像一座巨型的古建筑物,那里面多数的佛正透过门窗似的洞窟在窥视人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雄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验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
5、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起先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闻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即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参与开凿人数,多达4万余人。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加了这一闻名遐迩的宏大艺术创作。现存洞窟53个,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概雄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这样描述它
6、:“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活灵活现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汲取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在汲取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沟通的历史见证。今日,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憧憬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是中
7、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4各位游客挚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的大同观光旅游。我是大家的导游员吴敏娟,今日我们将参观闻名遐迩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云冈石窟的“五华洞”,在参观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佛教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刚巧遇到文成帝的车队,他的袈裟被马咬住。文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便对昙曜以师待之。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造像,弘扬佛教,此议政和文帝之意,于是文帝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这便是“马识善人”的故事。“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
8、0窟和第11/12/13窟。我首先为大家讲解的是第9窟和第10窟。这组双窟的前室雕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开三门,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的遗风,大家看到的前室侧壁屋形龛,后室窟门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防汉民族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其象征着民族大融合。进入窟内,我们可以看到顶部均雕有飞天造型,它可与敦煌的飞天造像相媲美。因为这组双窟在清代被施以彩绘,因此也成为云冈石窟中唯一的一组彩绘石窟。云冈石窟的第11窟看上去好像没有高度统一,高度概括与完整提炼的设计和雕刻,因此每龛显得较为小型,整体较为纷繁,雕刻水平也显得有些良莠不齐,缺乏整体的和谐之美,但11窟的西壁中部却出现了雄伟而漂亮的七佛。一字排开,在七佛欢
9、悦清丽的面庞上,有着弯若柳叶的细眉,明媚如秋水般的双眸,俏丽若悬胆的鼻子,含笑翕动的双唇,圆润而富态的下颚,她们身材修长,衣着华丽,有着一种优雅的美。第12窟被誉为“石头上音乐舞蹈之花”,它有着1500多年关于乐器、音乐与心灵畅想集合的石雕造像,它不仅是史料,更是一部描绘社会风情的漫长画卷,欢舞扑面而来,长歌在心底,轻音缓缓,倩舞冉冉,第12窟是绽放在石头上的音乐之花。第13窟是“五华洞”的最末一窟,洞内有闻名的超高大佛像,因此又称“大佛窟”,第13窟主尊佛像采纳了交脚坐须弥的姿态,高13.5米,是云冈石窟的第7大佛,大佛身着璎珞,珠联之类的服饰。在主佛的右臂和腿之间,有一托臂力士,气定神闲低
10、托起大佛近两吨多重的右臂,这是这尊佛像的最大亮点,它既奇妙地产生了力学作用,又起了美观装饰效果,在13窟里还有一个亮点便是东壁下层的一列姿态形象俱佳的供给像,供给天虽是佛教神谱中的人物,它们心中有着坚决的佛教信仰,情愿为佛教事业全力奉献,所以他们有着尊教和和世俗的双重特征,她们姿态端庄,身心尊敬,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体美。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被誉为云冈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主像高达13.7米,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态,表现出佛教徒对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犍陀罗造像和中亚牧民
11、服饰的特点。现在给大家20分钟时间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双眸,略带微笑的嘴角,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回忆,带来美妙的福音。20分钟后我们在这里集合,感谢大家合作!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5欢迎大家来云冈石窟参观。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即公元460年。距今1500多年的历史。石窟造像达51000多尊,其中最大的高达17米,最小的仅2公分。它不仅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还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齐名。共称为世界三大石窟。云冈在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在2001年12月14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是目前中国的第28处世界文化遗产。他那雄
12、伟壮丽的佛教造像,和工匠独具创新的雕刻艺术,使您来云冈石窟肯定不虚此行,为之震撼。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日,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挚友的到来的。洛阳,是中外著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状况,向大家做简洁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日
13、,我们去参观的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闻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美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自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自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由
14、于山林的幽静、神奇、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日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珍宝之一。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行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
15、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6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前后用了约30年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艺术工程。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石窟雕刻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石窟中最大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中心坐像,高达17米。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某些特征。大同市在公元5世纪初,是北魏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5世纪末迁都洛阳,在近百年间,这里始终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中心。初期北魏王朝特别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公元446年,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文成帝继位后,首先复原佛法。云岗石窟就是在这样状况下,由当时一位闻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