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诗词五首》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五首》教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1、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背诵诗歌。2、对诗中千古名句的理解。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约客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出示杜甫肖像】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
2、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2、初读感知: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3、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听课文录音朗读,理解重点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体会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介绍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
3、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首领薛嵩、张忠志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讲解学习: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
4、涌起的第一个浪头。“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
5、欲狂。”“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
6、“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即从巴峡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用“即从”、“便下”紧连,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
7、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3、品读鉴赏(1)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喜极而泣。(2)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诗人是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
8、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多年来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3)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回头一看妻子和儿女往日的忧愁早已消去,正在喜不自禁款款收拾书籍、诗篇,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
9、,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4)尾联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速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首诗直抒胸臆,句句表现“喜欲狂”,请赏析尾联:“即从便下”诗人这时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虽身在梓州,但心已还乡:沿着涪江入嘉陵江过了巴峡,再入长江穿过巫峡,顺流直下至襄阳,再转陆路到故乡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的消息时激动心情和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
10、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瞬间即至,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4、表达主旨:这首发字肺腑、直抒胸臆的诗作,感情奔涌,一气呵成,强烈的表达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的喜悦心情。二、学习滁州西涧 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
11、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2)介绍作者: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期以三耳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使,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他的诗歌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淡。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诗句。2、品读鉴赏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幽寂的景色,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
12、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的风景,“独怜幽草涧边生”“幽草”是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上有黄鹂深树鸣”“鸟鸣”是文眼。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潮急”“舟横”是文眼。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13、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小结: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恬淡幽静。“上有黄鹂深树鸣”一句中“深”有何表达作用?“深”字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上句中“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
14、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也许是作者当时心境的表露。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着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 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
15、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3、主旨:通过对涧边景物的描写,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表达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心境。4、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三、学习约客 1、初读感知(1)解题: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到来,甚至没有来。(2)介绍作者:赵师秀,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水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高安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字灵晔)
16、、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诗句。2、品读鉴赏: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1)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看似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以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前两句写景,很有特色。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黄梅时节家家雨”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青草池塘处处蛙”已经是夜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而且只能听到蛙声,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在这样
17、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2)诗歌后两句点题,表达寂寞失落的心情。这首诗的后两句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闲敲棋子落灯花”有何妙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主人是打算与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却迟迟不见人来,无意间手拿一颗棋子在棋盘上敲,故著一“闲”字。通过动作描写可以联想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竟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敲”传神地表达出客人久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五首 诗词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