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必练题总结.pdf
《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必练题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必练题总结.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必练题总结 单选题 1、学校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真空传播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空气传播,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 B 错误;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高,故 C 错误;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 D 错误。故选 A。2、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
2、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1.3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102m 2 C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 68m D汽车的速度是 28.33m/s 答案:D 解析: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0.25s,由 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
3、声t1340m/s0.25s85m;故 A 错误;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 0.3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0.15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15s51m;故 B错误;CD、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这 34m 共用了:t tt1+t21.3s0.25s+0.15s1.2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341.228.33m/s,故 C 错误,D 正确故选 D 3、如图所示是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B甲、乙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C乙、丙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 D甲
4、、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答案:B 解析:AB甲和乙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但是波形不同,因此音色不同;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3 相同,因此音调相同,故 A 错误,B 正确;C乙和丙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但是相同时间内乙振动次数多,即频率不同,因此音调不同,故 C 错误;D甲和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但是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同,故 D 错误。故选 B。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A人发声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 B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高 C狗不能听到超声波 D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5、:4 A由题可知,人发声频率范围是 851100Hz;故 A 项错误;B由题可知,蝙蝠发声频率范围是 10000120000Hz;可知蝙蝠发声的频率高于人的发声频率,所以人发声的音调比蝙蝠低;故 B 项错误;C由题可知,狗的听觉频率的范围是 1550000Hz,而频率大于 20000Hz 的声称为超声波,所以狗能听到超声波;故 C 项错误;D由题可知,大象发声频率范围是 1424Hz;而蝙蝠听觉频率范围是 1000120000Hz,所以大象发声频率不在蝙蝠听觉频率范围内;故 D 项正确。5、智能音箱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
6、错误的是()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答案:A 解析:A“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这里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 A 错误,符合题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C智能音箱接收语音信息,并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D不同发声体的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够
7、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5 6、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振动产生的 Ca 瓶的音调最低 Dd 瓶的音调最低 答案:B 解析:AB用筷子敲击瓶口时,瓶子受力而振动发声,故 A 错误,B 正确;CD瓶子振动时,瓶内水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瓶内水越少,瓶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此 a瓶音调最高,h 瓶音调最低,故 C 错误,D 错误。故选 B。7、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有关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8、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不同,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6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故 A 项正确;B声音在 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故 B 项错误;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声体的振幅不一样,响度不同,故 C 项错误;D编钟的结构和材料与其它乐器不同,所以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 D 项错误。故选 A。8、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
9、一些实例: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BCD 答案:B 解析: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减小,铃声减弱;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故符合题意;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振动停止,声音停止,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故符合题意;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探究声音
10、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即 B 符合题意。故选 B。9、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治噪声产生的是()7 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B工厂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答案:C 解析:A教室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A 不符合题意;B噪声监测装置是用来显示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 B 不符合题意;C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 符合题意;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图甲,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
11、四个装水的瓶子,产生的声音音调相同 B图乙,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 答案:C 解析:8 A图甲,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装水的瓶子,四个瓶子装的水体积不一样,那么四个瓶子振动快慢不同,振动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故 A 错误;B图乙,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通过患者身体传过来的声音,得知患者的健康情况,这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 B 错误;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在不断变少,同时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从而推理玻璃罩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初二 物理 现象 必练题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