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解题技巧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解题技巧总结.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每日一练)人教版 2023 年高考地理解题技巧总结 选择题 1、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到北京市门头沟区爨(cun)底下村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为“爨底下村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该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A.居住用地、草地、林地 B.居住用地、耕地、水域 C.居住用地、耕地、林地 D.居住用地、耕地、工业用地(2)该村民居建筑特色表现为()A.多吊脚楼 B.高低错落 C.粉墙黛瓦 D.毛毡制作(3)影响该村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气候与河流走向 B.气候、河流与文化政策 C.地形、气候及地域文化 2 D.地形、气候与经济政策 答案:C B C【提示】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
2、形成和变化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2)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该村落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处山区,温带季风气候,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居住用地、耕地和林地等,C 正确。该村落周围几乎没有水域、草地,A、B 错误。工业用地是城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D 错误。故选 C。(2)读景观图可以看到,该村落民居建筑布局高低错落,B 正确。多吊脚楼主要是西南地区的建筑特点,A 错误。粉墙黛瓦是南方民居建筑的特点,C 错误。毛毡制作是草原牧区建
3、筑用材特点,D 错误。3 故选 B。(3)民居建筑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读图,该地民居建筑主要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A错误。民居建筑也能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其建筑特色受地域文化影响,C 正确,B、D 错误。故选 C。2、风蚀坑通常指植被覆盖的固定沙丘或者平坦草地受风吹蚀而形成的凹地、槽和洼地。读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条件中最有利于风蚀作用的是()A.盛行风风速大 B.地表坡度大 C.土壤颗粒大 D.植被覆盖率低(2)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雅丹地貌的形成:“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风力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
4、一原因 B.风力搬运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 C.雅丹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D.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和流水作用 答案:D D【提示】4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风沙地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答】(1)结合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风蚀量越小;风速越大,但植被覆盖率高时,“风蚀量”依旧很小,风速小时,植被覆盖率低,“风蚀量”依旧很大,故影响“风蚀量”的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度”。D 正确。故选 D。(2)“浍其崖岸,
5、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其含义是先有水的荡蚀,后有风的吹蚀,其形状似龙。从描述中的“浍”、“溜”和“风”可以看出雅丹地貌的成因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故 D 正确。故选 D。3、下图为一种常年被戈壁风沙吹蚀、磨砺而形成的石头景观。完成下面下题。(1)图示岩石独特外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溶蚀 D.风力侵蚀(2)某家庭拟实地参观该景观,应选择前往我国()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答案:5 D A【提示】风沙地貌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据材料可知,图示为一种常年被戈壁风沙吹蚀、磨砺而形成的石头景观:干旱地区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外
6、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和风蚀、风积作用。所以,图示岩石独特外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力侵蚀的结果,D正确。ABC 错误。故选 D。(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早,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和风蚀、风积作用,多风蚀、风积地貌,所以,想要实地参观该景观,应选择前往我国西北地区,A 正确。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为湿润或半湿润区,以流水作用为主,BCD 错误。故选 A。4、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某山村坐落在海拔 1500m 的高原上,过去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由于人地矛盾突出,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了移民海外的高潮。海外移民不定期向家乡汇款,加上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善,该山村农业由以种植粮
7、食作物为主转变为以种植咖啡为主。下图示意 1900 年以来该山村常住人口数(单位:人)的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小题。6 (1)1970 年以后,该山村常住人口数量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A.年轻人口流失殆尽 B.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C.对外联系逐渐减弱 D.环境人口容量饱和 (2)侨汇促进了该山村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咖啡的购买力增强咖啡消费量增大咖啡的收益较高粮食购买力增强 A.B.C.D.答案:B D【提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7 (1)略。(2)略。5、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算术密度(即一个地区人口与面积之比)和人口生理密度(即一个地区人
8、口与耕地面积之比)的数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四个国家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排序正确的是()A.甲丙乙丁 B.乙甲丙丁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2)根据表中资料分析,四个国家中粮食问题最突出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C【提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主要人口问题及其措施 解析:(1)本题考查人口算数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2)本题考查主要人口问题及其措施。【解答】8 (1)由题意可知,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人口算数密度人口生理密度。通过计算可知,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小到大为丙、丁、乙、甲,故 D 项正确。故选 D。(2)由分析可知,丙地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
9、最小,耕地不足,故粮食问题最为严重,故 C 项正确。故选 C。6、近年来,到某某城市来看“海”成为时髦的网红语言,尊重水循环规律,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已经成为大众的科学共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c(1)由于人类长期的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增强时,在同样的降水(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频次等不变)情况下,该流域水循环环节发生变化。下列关于该“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该流域地面径流增加 B.该流域水汽输送量明显增加 C.该流域地下径流增加 D.该流域蒸发量不会变化(2)以下措施值得提倡的是()A.华北大量开采地下水解决缺水问题 B.多建公园,增加绿地,
10、保留水域 C.城市建设中大面积对道路拓宽、硬化 D.“向河湖要地”,增加耕地,引水灌溉 9 答案:C B【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7、中国第 36 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 2”号于 2019 年 10 月 15 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题。(1)“雪龙 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A.深圳沿海 B.赤道海域 C.霍巴特港 D.中山站沿海(2)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10 (3)图中箭头分别表示澳大利
11、亚东西两侧的洋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洋流对沿岸具有增温作用 B.洋流所在海域的冷水鱼类多 C.洋流的沿岸地区降水较多 D.洋流对沿岸具有增湿作用 答案:B C D【提示】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本题考查世界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呈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趋势,因此全球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结合“雪龙 2”号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所经的海域中,赤道纬度最低,水温最高,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2)本题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赤道地区由于受赤道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大,盐度较低
12、;经过处时由于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影响,盐度会增加:最后由至中山站航线中由于纬度增加,气温降低,盐度降低,因此盐度先升高后降低。故选 C。11 (3)本题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区域地理位置判断,洋流流经澳大利亚的西部,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沿岸地区由于冷海水上泛,底层营养物质会带到表层,水中浮游生物多,为鱼类生长带来丰富的饵料,沿岸多冷水鱼;洋流流经澳大利亚东部,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沿岸地区降水增多,据此判断,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8、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
13、环中的()A.B.C.D.(2)“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参与水循环的圈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A.B.C.D.答案:D D【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解析:(1)本题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12 (2)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答】(1)南水北调改变的是地表径流环节,图中代表地表径流。故选 D。(2)陆地水源源不断流入大海,海洋蒸发进入大气圈,通过水汽输送在陆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岩石圈,通过植物根吸收,进入生物圈,水循环联系了四大圈层。故选 D。填空题 9、
14、推拉理论: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与_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答案:推力(排斥力)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小提示:10、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 (1)根据所学知识,补
15、充信息:165_(填“E”或“W”),地球自转方向呈现_(填“顺”或“逆”)时针方向运动。(2)B 点和 C 点的日出地方时_(填“相同”或“不同”),C 点的日出地方时是_(3)此刻,A 点的地方时是_,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是_(4)从五一劳动节到图中所示时间,成都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_,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状况是_;期间,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状况是_。(5)A 位于 C 的_方向。答案:E 逆 相同 3 点 0 点或 24 点 5/7 昼变长,夜变短 逐渐增大 变慢 东北 解析:以极点俯视图为背景,考察地球经纬网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1)120与 165应该是同属于东经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16、东经度是变大的,因此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知为北半球。(2)B、C 位于同一纬线,昼长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一个纬线圈有 24 小时,C 所在纬线圈的昼长比例3/4,昼长为 18 小时,因此日出时间为 12(昼长/2)=3 时。(3)A 点位于夜半球所在的中央经线,为 0 时或 24 时;A 所在经线为 12 时可推测 120E 为 6 时,新的一天的范围直接计算 180的地方时,即为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推算可知此时 180的地方时是 10 时,因此新的一天的范围是 10 个小时的范围,则新旧一天的范围比是 10/14=5/7。(4)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北半球处于夏至日。
17、从五一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成都位于北回归线背面,在这期间太阳直射点都变近,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地球逐渐向远日点(七月初)靠近,公转速度变慢。(5)A 纬度比 C 高,因此 A 在 C 北面;从 C 点逆时针向东到 A 点未超过 180,因此 A 在 C 东面。结合起来就是 A 在 C 的东北面。11、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 (1)图中 A 表示_辐射,B 表示地面辐射,C 表示_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和_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3)绝大部分_辐射能够透过大气达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18、的主要形式是_,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对_辐射的吸收作用。(4)大气通过_将能量归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_作用。答案:太阳 大气逆 吸收 反射 散射 太阳 地面辐射 地面 大气逆辐射 保温 解析:本题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放在一起以辐射图的形 式进行比较考查,有利于学生明晰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大气受热过程。(1)图中 A 所示箭头由外界指向大气上界并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因此为太阳辐射;C 由大气发出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表现为吸收、反射、散射,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3)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
19、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即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所以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15 (4)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将能量归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小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会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增温,之后以红外线长波辐射形式向外辐散热量,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后大气会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放散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
20、可以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被称为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其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与云量呈正相关。12、国内人口迁移(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_、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_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答案:(1)垦荒(2)城镇 解析:本题国内人口迁移为背景,设置了两个小题,涉及到工业化前和工业化以后人口迁移的特征,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1)根据所学可知,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2)根据所
21、学可知,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小提示:13、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_和_之间。答案:火星 木星 16 解析: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式图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14、概念:1000 克海水所含_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_。答案:盐类物质 35 解析:略 15、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_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_;城镇基础设施、_和_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_,人口密度和_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_。(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城镇化伴随着
22、_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_;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_。(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_,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_,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答案:工业 产业结构 公共服务设施 住宅建设 密集 居住密度 利用效率 污染物 环境质量 城乡居住环境 完善 缩小 解析:本题涉及知识点为城镇化的意义,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简单,理解记忆即可。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及标志是解题的关键。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
23、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17 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等建设有助于拉动内需。(2)因城市人口密度大,二、三产业集中,因此用地紧张,地价较高。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密集,多高层建筑,居住密度大。(3)城市人口和交通工具密集,二、三
24、产业集中,自然环境被干预、改建强烈,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尾气等排放大量污染物,环境质量下降,环境问题突出,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城乡居住环境,应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城市经济较发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16、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_,土地易退化。答案:稳定性较差 解析:略 17、区域要素与区域整体性的关系 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_,使得区域具有_,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答案:相互制约 整体性 解析:略 1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8 (1
25、)若 D 表示太阳内部,A、B、C 代表太阳大气。则 A 为_层,B 为_层,C 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太阳活动的周期都是_年。高能带电粒子被两极俘获,与大气摩擦会产生的现象是_。(2)若 A、B、C、D 表示地下沉积岩层,则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_。(3)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 为地壳,C、D 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 B 为_,B、C 的分界为_界面,当地震波由 B 传播到 C 时,横波_。(4)若 D 表示地球表面,A、B、C 代表地球大气。则 C 为_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B 层与人类最密切的活动是利于_,A 有_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5)氧气含量对人体健康与机能至关重要,目前世
26、界最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主要来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A地处低纬,耐高温 B地处高原,有适当的缺氧条件 C太阳辐射强,降水多 D运动员刻苦科学的训练 答案:(1)日冕 色球 黑子 11 极光(2)D(3)地幔 古登堡 消失(4)对流 降低 飞机飞行 电离 19 (5)B 解析:本题组主要通过图像来考查自然地理中太阳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大气圈等综合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1)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因此 A 为日冕层;B 为色球层;C 层为光球层对应的太阳活动类型为黑子。太阳活动的周期为 11 年,主要标志是黑子的大小和多少;高
27、能带电粒子流被大气俘获形成极光现象。(2)沉积岩越靠近地表年龄越新,因此年龄最古老的是 D。(3)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因此 B 对应的是地幔。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呈液态,横波无法穿过,在此处消失。(4)C 为离地表最近的大气层,为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由于地面辐射逐渐减少,对流层随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B 层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合高空飞行;A 为高层大气,有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国位于高原地形,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经过长期的适应环境,体能更强,B 正确;A、C、
28、D 错误。小提示:1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0 (1)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和_;(2)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3)图中构成的水循环属于_循环,我国的南水北调主要影响_(填数字)环节。答案:(1)断层 背斜(2)冲积扇 外力作用(流水搬运堆积)(3)海陆间 解析:本大题以地质剖面图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和水循环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素养。(1)乙地岩层发生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丁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2)根据丙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和扇状结构可知其地貌为冲积扇;其形成原
29、因为河流自上游携带的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因地形变缓,河流流速减慢,沉积作用加强而形成,为典型的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形成。21 (3)图中水循环表示蒸发,表示水汽输送,表示陆地降水,表示地表径流,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海陆间循环;南水北调主要是将长江水调到北方地区,直接影响地表径流环节,即环节。小提示: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2011 年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15%,人口总增长率为 5.292%。材料二:2011 年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材料三:2011 年初我国超过 60 岁的老年人为 1.76 亿,约占总人口的 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
30、到 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 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1)据材料一说明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2)据图说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说明将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问题及措施。答案:(1)增长 人口大量迁入(2)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水平高(3)问题: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过重;劳动力短缺;老年人生活孤单。措施: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放宽生育政策;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解析:22 本题以我国人口人口增长及人口迁移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问题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获
31、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1)根据材料信息,“2011 年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15%,人口总增长率为 5.292%。”增长率大于 0,说明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增加,但其自然增长率为负,说明其人口增加主要是因为北京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大量迁入。(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可看出,城市人口迁出率为 27.00%,人口迁入率为 74.40%,说明人口迁入率远大于迁出率,而乡村地区的人口迁出率为 73.00%,迁入率为 25.60%,迁出率大于迁入率,说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相对较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等较好;同时教育和医疗水平高,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迁入。(3)从材料三中信息,“我国超过 60 岁的老年人数约占总人口的 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 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 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可知将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问题主要有老年人生活孤单,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过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大,将来劳动力可能出现短缺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缓解养老问题;放宽生育政策,以及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等措施。小提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