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pdf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共计 11 课时)单元主题 观察与发现。教学内容 教材第 21 页至 39 页,包括精读课文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以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和语文园地二。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
2、读链接”、“资料袋”、“比眼力”口语交际等内容。学习目标 1认识 22 个字,会写 28 个字,认识 24 个词,会写 23 个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年纪偏小,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往往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能细心观察到事物的主要特点。因此,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细心观察探索
3、自然的奥秘,从而在观察事物中得到启示,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教学方法措施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通过直观感受,达到对课文的认知。2.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3.理清文章顺序,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4.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2.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观察的地方,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各 2 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二 4 课时。共计 11
4、 课时。5 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2 页至 24 页。教材分析 本课古诗是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题西林壁是苏轼在 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学习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学情分析 这两首诗中的生字不多,
5、因此学生诵读起来不算困难。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学习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的观察、欣赏。学习游山西村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比较困难,教师加以帮助。课前准备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意。学生:查阅作者资料。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一、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
6、课题,读诗题。【设计意图】回顾以往所学古诗,明确新学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明白诗题的意思。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设计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2)对题目的理解;(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
7、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不强求学生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设计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2.教师诵读,学生想象。3.交流说说有创意的想象意境。4.讨论,然后交流。(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
8、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四、拓展阅读。交流朗读课前搜集的作者的其他作品。五、熟读背诵。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的读一读。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课时 课时数:2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尽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始新的学习。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
9、并范读。【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并通过听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诗句的节奏。3.试讲诗意。(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4.深入体会。(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使学生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北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5.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1)有节奏的朗读后两
10、个诗句。(2)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三、体会名句的引用。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的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叫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的见解。【设计意图】读后可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的引用这些诗句,使自己
11、的作文变得更精彩。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 爬山虎的脚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5 至 27 页。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课文第2 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 至 5 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学习
12、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袭、痕迹”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爬山虎很熟悉,有的学生居住的楼上就爬满了爬山虎,只是没有仔细观察过。可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对于学习课文有很大帮助。对课文中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
13、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本课的生字可以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机进行。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 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数:3 一、谜语导入,板书课题。1.出示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猜猜是什么水果?师:猜猜这是什么?生:是葡萄。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像葡萄一样靠缠绕着架子向上攀援的植物吗?3.有一种植物与它们不同,它是自己沿着墙壁爬上去的。它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14、,指导学写“虎”字。【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明爬山虎这种植物与其它植物的不同之处。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初读课文,读好生字新词。2.检查交流。(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指读,开火车领读。(2)强调“茎”字的字音,并学写这个字。(3)指名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3.理清脉络。再读课文,找一找哪几处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除了写脚还写了什么?【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伏笔。三、品读第一自然段,感受爬山虎的普通。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从一些关键词中你提取到什么信息?2.学生交流。【设计意图
15、】让学生抓住“满是”“也有”“一大片”等词,体会爬山虎的常见。3.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关键词。四、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叶子的美。1.自读字悟:如此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爬山虎,却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1)刚长出叶子的美:抓住“嫩红”“嫩绿”来体会颜色的美。(2)长大了的叶子的美:语例一:“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时落实“漾”字。语例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16、。”【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运用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4.美读第 2 自然段。5.齐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常见 颜色 叶子 动态 “美”静态 第二课时 课时数:4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爬山虎的叶子,回忆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2.齐声背诵第二自然段。3.导入: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吸引我们的
17、地方?【设计意图】以复习导入新课,使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所学的同时,也为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做准备。二、重点研读,了解爬出虎的“脚”。过渡:课题写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写脚的这一部分内容。1.自读 3-5 段,看看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要边读边做标记。2.学习第三自然段。(1)你知道它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指名回答并出示句子。(2)老师想画一画,你们能帮助我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板画。弄懂它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3)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句子。(4)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特点。(5)再次朗读,体会作业观察仔细,用词准确。(6)背诵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3.学
18、习第 4 自然段。(1)你们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吗?指名读一读,找出描写动作的词。板书:触、变、巴、拉、贴(2)老师想把它爬的过程做成动画,要做几幅图呢?小组讨论。(3)学生汇报。指名几个小组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看图理解。老师板画爬的过程,全班一齐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过程。指一名学生再说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板画,学生说画等环节,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位置,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4)齐读第四段。4.学习第 5 自然段。(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
19、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三、课外拓展。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构筑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内外联系,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就显得非常必要。板书设计:6 爬山虎的脚 脚:位置 形状 颜色 怎样爬:触变巴拉贴(牢固)7 蟋蟀的住宅 教学内容 教材第 28 至 31
20、页。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 19 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得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紧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
21、地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学习目标 1.认识“蔽、搜”等 7 个生字,会写“掘、抛、倾”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3、养成对劳动、生活的热爱。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想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现在很多孩子对蟋蟀的了解不是很多,对蟋蟀的住宅的了解更少,因为其小、其不起眼。所以在设计中,作为教师,我首先要帮助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应抓住这一矛盾冲突,帮助学生通过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二 单元 备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