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6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讲义浙科版.pdf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6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讲义浙科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6讲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讲义浙科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26 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考试标准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2)神经系统的作用(3)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4)动作电位的概念(5)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6)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7)大脑皮层的功能 a a a a b a a a a b b a 考点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及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元的结构与特性(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3)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
2、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2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2)结构基础反射弧 最简单的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如膝反射)。(3)特点: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2)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3)刺激传出神经元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4)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2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思考:(1)请
3、用大写字母表示反射弧的各个环节。提示 E感受器,D传入神经元,C反射中枢,B传出神经元,A效应器。(2)C 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哪类反射?提示 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为非条件反射。(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提示 不能发生。因为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发生反射活动。(4)刺激 a,A 也会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为什么?提示 不是,因为该反应没有经过整个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不能称为反射。题组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
4、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 C 解析 A 项,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 项,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食物引起味觉是条件反射,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类型相同。C 项,铃声 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
5、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D 项,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反射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答案 B 解析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 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
6、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B 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 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 错误。题组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3如图是某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若在 a 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结构为效应器 B处释放的化学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胞体吸收 C在 a 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 b 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D若处受到破坏,刺激 b 仍能引起的反射活动 答案 C 解析 图中共显示 3 个神经元的胞体,故共
7、有 3 个神经元;根据突触的结构或神经节可知,结构是感受器,是效应器,为轴突未梢。处释放的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即被酶分解而失去活性或被胞体吸收,从而避免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或抑制。在图示 a 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其产生的兴奋经过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故在 b 处能测到电位变化。b 为传出神经元,该处受到刺激后,兴奋将传至处,会发生相应反应,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反应不属于反射。4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反射中枢。以下 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 e 为感受器,a 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
8、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 d 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化学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 B 解析 根据 c 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 abcde,所以 a 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 错误。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中(乙方框中);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甲方框中),B 正确。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 错误。化学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 错误。1反射类型的速判法 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
9、条件反射。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神经节如图中的 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1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
10、(1)产生 静息状态(极化状态):外正内负(K外流,Na通道关闭)去极化 反极化状态:内正外负(Na内流,K通道关闭)复极化 极化状态:外正内负(K外流,Na通道关闭)(2)传导 形式:局部电流途径:神经纤维特点:不衰减性、绝缘性、双向性 2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兴奋部位是 A(用字母表示)。(2)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3)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AC 和 AB。3突触的信号传递(1)突触的组成 (2)突触的类型: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处组成突触,神经末梢和肌肉间也可构成突触。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
11、正误(1)神经纤维膜内 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神经冲动引起化学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3)由于兴奋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4)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5)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6)化学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 0 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根据右图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曲线回答相关问题(1)oa:极化状态,外正内负,此时 K通道开放。(2)ab:去极化状态,Na通道开放。(3
12、)bc:反极化状态,外负内正,Na继续内流。(4)cd:极化状态恢复,K外流。3根据下图兴奋的传递过程,回答问题 (1)过程: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不同部位的信号转化形式 突触小体: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3)突触的信号传递特点:单向性。4不同化学递质的受体是否相同?如果某种药物与某化学递质的受体结合,会对兴奋的传递造成怎样的影响?提示 受体具有特异性,不同的化学递质具有不同的受体;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会抑制化学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抑制兴奋的传递。题组一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
13、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阻断了部分 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 K通道 C阻断了部分化学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部分化学递质酶的作用 答案 A 解析 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 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 Na通道,A 正确。2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Na和 K进入神经细胞内都是主动转运方式 B由图中三条曲线 a、b、c 可知,细胞外液中 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 abbc;由刺激之前三条曲线重合可知细胞外液中 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的峰值
14、。题组二 膜电位的测定 3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 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 C 解析 动作电位由 Na内流引起,所以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A 正确;从最左侧的图可以看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指针向右偏转,此时 a 处为正电位,c 处为负电 位,B 正确;兴奋传导到 a 时指针不偏转,说明此时 a 和 c
15、处的电位相同,如果兴奋继续传导到 b 处,则指针应和最左侧的图一样向右偏转,C 错误;结果表明,当兴奋传导到不同的部位,指针的偏转情况可能会不同,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D 正确。4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一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 A、B 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二所示。若将记录仪的 A、B 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题图显示的是膜内与膜外的电位差,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为负值,说明 A 端(膜内侧)连电流表的正极,B 端(膜外侧)连电流表的负极;若将记录仪的 A、B 两电极均置于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生物 一轮 复习 第七 单元 生命 活动 调节 免疫 26 神经系统 结构 功能 讲义 浙科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