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理科综合_2.pdf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理科综合_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理科综合_2.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六)本试卷共 16 页,38 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 A 后的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
2、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 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P 31 S 32 Cl 35.5 Mn 55 第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1.埃博拉病毒(EB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其蛋白质外壳内包裹有 RNA 依赖性RNA 聚合酶。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在细胞质中复制、装配,然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
3、需要 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和核糖核苷酸 B.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是在埃博拉病毒内合成的 C.RNA 为 mRNA,能指导 EBV 蛋白质的合成 D.子代 EBV 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B【解析】图中过程、是两种 RNA 相互生成的过程,需要 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和核糖核苷酸,A 正确;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中合成的,B 错误;过程表示以RNA 即 mRNA 为模板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 (EBV 蛋白质)的过程,C 正确;EBV 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 正确。2.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
4、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差速离心法: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B.模型构建法: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C.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D.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答案】A【解析】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A 不正确;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采用物理模型构建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采用数学模型构建法,B 正确;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采用有氧和无氧对比的方法,C 正确;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以用18O 分别标记 H2O 和 CO2研究光反应过程,用
5、14CO2研究暗反应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用35S 和32P 分别标记蛋白质和 DNA 进行研究,D 正确。3.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类固醇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B.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直接使病原体裂解死亡 C.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受过敏原刺激时发生的功能紊乱 D.天花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能用抗生素治愈 【答案】A【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引起的,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作用,A 正确;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形成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 错误;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
6、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C 错误;抗生素的作用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菌体细胞,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不能用抗生素治疗,D 错误;4.下图为某种生物学效应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对该曲线所反映的生物学过程或特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若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在 ac 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若该曲线表示池塘水体中某重金属污染物随时间的含量变化,表明池塘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若该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一器官所起作用的关系,那么 bc 段表示起抑制作用 D.若 X 和 Y 分别表示某种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生物种群,那么该曲线显示 X 和 Y
7、为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若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在 ac 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零,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 正确;若该曲线表示池塘水 体中某重金属污染物随时间的含量变化,则某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池塘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 正确;若该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一器官所起作用的关系,则 bc 段表示仍然起促进作用,只不过是促进作用越来越弱,C错误;若 X 和 Y 分别表示某种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生物种群,则该曲线表示 X 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Y 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故两者是竞争关系,D 正确。5.甲、乙两种单基
8、因遗传病分别由基因 A、a 和 D、d 控制,图一为两种病的家系图,图二为10体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定位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6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DXD C.13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1/2 D.12与14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 5/48【答案】D【解析】由1、2、6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由3、4、8可知,乙病是显性遗传病,由图 2 可知,控制乙病的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形态不同,所以乙病为伴 X 显性遗传病,2个体不患乙病,为 XdXd,所以6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DXd,B 错误;13个体,只考虑甲病,基因型为 aa,是纯
9、合子,只考虑乙病,8为 XdY,4为 XDXd,所以9为 1/2XDXd,1/2XDXD,10为 XDY,所以13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1/2)=1/4,C 错误;12的基因型为 AaXdY,14的基因型为 A_XDX(1/3AA,2/3Aa,1/4 XDXd,3/4 XDXD),只考虑甲病,子代正常的概率为 1(2/3)(1/4)=5/6,只考 虑乙病,子代正常的概率为(1/4)(1/2)=1/8,所以后代正常的概率为(5/6)(1/8)=5/48,D 正确。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记忆 B 细胞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既能增殖也能分化 B.细胞癌
10、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遗传物质无关 C.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D.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答案】B【解析】记忆 B 细胞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进而消灭抗原,A 正确;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B 错误;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利于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细胞,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 正确;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生理功能,D 正确。7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B用 CO
11、2合成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及其危害 C推广使用煤的液化技术,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D明矾常用于水体杀菌消毒【答案】B【解析】绿色化学是指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A错误;聚乙烯等塑料难降解,会造成白色污染,用 CO2合成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能减 少白色污染及其危害,B 正确;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燃烧产物仍然有二氧化碳,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C 错误;明矾能净水,但不能杀菌消毒,D 错误。答案选 B。8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 L 0.1 molL1的硝酸铵溶液中氮原子数目为 0.2NA B标准
12、状况下,6.0 g NO 和 2.24 L O2混合,所得气体的分子数目为 0.2NA C1 mol 有机物中最多有 6NA个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D1 mol 甲基()所含的电子数为 7NA【答案】A【解析】B 项,2NOO2=2NO2,2NON2O4,该反应所得气体分子数应小于 0.2NA;C 项,根据,应最多有 7NA个原子在一条直线上;D 项,1 mol 甲基中所含电子数目应为 9NA。9已知咖啡酸的结构如图所示。关于咖啡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该芳香族化合物分子式相同、官能团种类及数目均相同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的有机物的结构有 4 种(不考虑空间异构)B咖啡酸只能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
13、C咖啡酸最多可与 5 mol 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1 mol 该物质与足量的 Na2CO3溶液反应,能消耗 3 mol CO23【答案】D 【解析】A 项,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等;B 项,咖啡酸因含COOH,OH 官能团,所以还可以通过缩聚形成高分子化合物;C 项,因COOH 不能和 H2发生加成反应,所以咖啡酸最多可与 4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D 项,酚OH、COOH 均可与 CO23反应,所以 1 mol 该物质最多可与 3 mol CO23反应。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 产生白
14、色沉淀 BaSO3难溶于水 B 乙烯通入溴的 CCl4溶液中 溶液红棕色褪为无色 乙烯与 Br2发生加成反应 C 某化合物在无色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焰色为黄色 该化合物一定为钠盐 D 向盛少量Mg(OH)2沉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 NH4Cl 浓溶液,充分振荡 白色固体逐渐溶解 NH4水解出的 H与Mg(OH)2电离出的 OH结合导致 Mg(OH)2溶解【答案】B【解析】将二氧化硫通入硝酸钡溶液中,生成的亚硫酸根离子要被硝酸氧化为硫酸根离子,结论应该是硫酸钡难溶于酸,A 错误;乙烯和卤素发生加成反应,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 正确;只要含有钠元素,无论是单质还是任何一种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均为
15、黄色,C 错误;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镁沉淀的试管中加适量的氯化铵浓溶液,充分振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是由于氢氧化镁转化为了电离常数更小的氨水,D 错误,答案选 B。11如图甲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的尿素(H2NCONH2,氮元素显3 价)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并生成对环境无害物质的装置,同时利用此装置的电能在铁上镀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H透过质子交换膜由左向右移动 B铜电极应与 Y 相连接 CM 电极反应式:H2NCONH2H2O6e=CO2N26H D当 N 电极消耗 0.25 mol 气体时,则铁电极增重 16 g【答案】D【解析】由图甲 O2生成 H2O,可知 N 为正极,M 为负极
16、。A 项,H应移向正极,由左向右移动,正确;B 项,铜电极失电子,与电源正极相连,正确;C 项,尿素失电子生成 CO2和 N2,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1 mol 尿素失去 6 mol 电子,正确;D 项,N 电极消耗 0.25 mol 氧气时,转移 1 mol 电子,则铁电极析出 0.5 mol 铜,质量应为 32 g。12已知 X、Y、Z、W 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 Z W A若 HmXOn为强酸,则 X 的氢化物溶于水一定显酸性(m、n 均为正整数)B若四种元素均为金属,则 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为强碱 C若四种元素均为非金属,则
17、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为强酸 D 若四种元素中只有一种为金属,则 Z 与 Y 两者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反应【答案】B【解析】A 项,若 HmXOn为强酸,则 X 可能为 N,N 的氢化物溶于水呈碱性,错误;B 项,若四种元素均为金属,则 X 为 Li,Y 为 Be,Z 为 Na,W 为 Mg,则 Na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 NaOH,为强碱,正确;C 项,若四种元素均为非金属,则 X 为 C、Y为 N、Z 为 Si、W 为 P,则 P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磷酸,为弱酸,错误;D 项,若四种元素中只有一种为金属,则 X 为 B、Y 为 C、Z 为 Al、W 为
18、 Si,则 Al 与 C 两者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氢氧化铝和碳酸,二者不能发生反应,错误;故答案为 B。1325 时,0.1 mol Na2CO3与盐酸混合所得的一组体积为 1 L 的溶液,溶液中部分微粒与 pH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W 点所示的溶液中:c(CO23)c(HCO3)c(OH)c(H)BpH4 的溶液中:c(H2CO3)c(HCO3)c(CO23)0.1 molL1 CpH8 的溶液中:c(Na)c(HCO3)c(CO23)c(H2CO3)DpH11 的溶液中:c(Na)c(H)c(OH)c(Cl)c(CO23)c(HCO3)【答
19、案】A 【解析】A 项,根据图示可以判断 c(HCO3)与 c(CO23)相等,溶液呈碱性;B 项,在pH4 的溶液,会有 CO2逸出,所以 c(H2CO3)c(HCO3)c(CO23)c(CO23);D 项,不符合电荷守恒。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8 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目要求。第 1921 题有多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答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 B.232 90Th 经过 6 次衰变和 4 次衰变后成为 208 82Pb C氢原子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
20、高能级时,电势能减小 D用绿光或紫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可能相等【答案】B【解析】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选项 A 错误;232 90Th 成为 208 82Pb 要经过23220846 次衰变和82906214 次衰变,选项 B 正确;氢原子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时,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选项 C 错误;绿光和紫光的频率不相等,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用绿光或紫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相等,选项 D 错误。15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比如说,十磅重的物体
21、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落下时快十倍。1 800 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 16 世纪,伽利略才发 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通过“比萨斜塔试验”,向世人阐述他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如图所示,伽利略用铜球从斜槽的不同位置由静止下落,伽利略手稿中据此记录的一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 1 2 3 4 5 6 7 8 距离 32 130 298 526 824 1 192 1 600 2 104 伽利略对上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结论,下列可能是伽利略得出的结论是 Avtv0at B.xT2k Cvt2v022ax D.s1t12s2t22s3t32
22、k【答案】D【解析】伽利略最初猜想,沿斜面向下运动的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kt;由此伽利略推论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则:xkt2,即kxt2,结合以上的分析,则比较xt2即可:x1t12321、x2t221302232.51、x3t3229832331、x4t425264232.8751、x5t528245232.961、x6t621 19262331、x7t721 6007232.651、x8t822 1048232.8751。由以上的数据比较可知,各组数据中xt2都约等于 32.5,考虑到测量的误差等原因,可以认为xt2是一个常数,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 A、B、C
23、错误,D 正确。16如图所示,虚线a、b、c是电场中的一簇等势线(相邻等势线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实线为一粒子(重力不计)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P、Q是这条轨迹上的两 点,据此可知 Aa、b、c三条等势线中,a的电势最高 B电子在P点具有的电势能比在Q点具有的电势能小 C粒子在P点的加速度比Q点的加速度大 D粒子一定是从P点向Q点运动【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粒子所受的电场力指向运动轨迹的内侧,即指向左上方,根据轨迹弯曲的方向和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的特点,可知电场线大致方向为由c向a,则a的电势最低,电子带负电,在P点电势能大,在Q点电势能小,故A、B 错误;等差等势线在P
24、处密,P处电场强度大,粒子(电子)所受电场力大,加速度大,故C 正确;根据已知条件无法判断粒子的运动方向,故 D 错误。17如图所示,一长为2l的木板倾斜放置,倾角为 45。一弹性小球自与木板上端等高的某处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木板上反弹时,速度大小不变且沿水平方向。若小球一次碰撞后恰好落到木板底端,空气阻力不计,则小球释放点距木板上端的水平距离为 A.12l B.13l C.14l D.15l【答案】D 【解析】设小球落到木板上时速度大小为v,此阶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有y112gt12,vgt1,反弹后小球做平抛运动,有:y212gt22,x2vt2y2,根据题意可知2lsin 45y1y2
25、,联立各式解得y115l,故 D 正确。18某兴趣小组用实验室的手摇发电机和一个理想小变压器给一个灯泡供电,电路如图所示,当线圈以较大的转速n匀速转动时,额定电压为U0的灯泡正常发光,电压表示数是U1。已知线圈电阻是r,灯泡电阻是R,则有 A变压器输入电压的瞬时值是uU1sin 2nt B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是U0U1 C电流表的示数是U02RU1 D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值是Em2U1【答案】C 【解析】线圈以较大的转速n匀速转动,可知2n,电压表示数U1为电压的有效值,则最大值为2U1,所以变压器输入电压的瞬时值u2U1sin 2nt,故 A 错误;电压与匝数成正比,所以变压器的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仿真 理科 综合 _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