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理科综合_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理科综合_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理科综合_1.pdf(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绝密 启用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五)本试卷共 30 页,38 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 A 后的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
2、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 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V 51 Sn 119 第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中都含有高能磷酸键 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相同 C.组成酶的基本单位之间都是通过肽键连接的 D.腺苷是构成 ATP
3、、RNA 和 DNA 的组成成分【解析】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糖类、脂肪等不含有高能磷酸键,A 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B 正确;少部分酶是 RNA,不含有肽键,C错误;ATP 中的 A 代表腺苷,是腺嘌呤与核糖结合的产物,DNA 中不含有核糖,D 错误。【答案】B 2.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得到的数据一般要低于实际数值 B.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都要在人群中进行 C.研究暗反应过程、DNA 的半保留复制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均使用同位素标记法 D.观察细胞中 DNA 和 RNA 的分布,甲基绿和吡罗红不可混
4、合使用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得到的数据一般要高于实际数值,A 错误;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 错误;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 和32P分别表示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证明 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用15N 标记了亲代 DNA分子的两条链。三者均用到了同位素示踪法,C 正确;观察细胞中 DNA 和 RNA 的分布,甲基绿和吡罗红要混合使用,D 错误。【答案】C 3.如图所示为某染色体上的若干基因,其中、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 基因内插入一段序列引起
5、 c 基因结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 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可发生在 a、b 之间 C.、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D.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解析】c 基因内插入一段序列引起 c 基因结构,属于基因突变,A 错误;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而 a、b 属于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B 错误;据图分析,、为非基因序列,基因序列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才属于基因突变,C 错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 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6、;两种方式实质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D 正确。【答案】D 4.某人头部受伤导致下丘脑受损,此人不会表现出来的症状是 A.感觉功能出现障碍,不会产生疼痛的感觉 B.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 C.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对寒冷缺乏正常的调节机制 D.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出现多尿现象【解析】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与下丘脑无关,A 错误;下丘脑受损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进而使得甲状腺功能减退,B 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 正确;下丘脑受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 正确。【答案】A 5.硒在土壤中主要以硒盐酸
7、的形式存在,被植物吸收后转化为植物活性硒。为探究硒对植物叶绿素前体物合成的影响,科学家用不同浓度的硒溶液处理水稻幼苗,实验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硒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根细胞吸收 B.较低浓度的硒溶液能促进叶肉细胞中 ALA 的合成 C.用较高浓度的硒溶液处理水稻幼苗可能会使其出现黄化 D.稀溶液促进水稻叶肉细胞中 ALA 合成的最适浓度是 0.01mmolL-1【解析】植物吸收矿质元素是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的,A 正确;分析图形可知,较低浓度的硒溶液能促进叶肉细胞中 ALA 的合成,B 正确;用较高浓度的硒溶液处理水稻幼苗会使 ALA 的含量降低,所以水稻幼苗可能会
8、使其出现黄化,C 正确;在该实验中的几种溶液浓度中 0.01mmolL-1的硒溶液促进作用较高,但因为没有一系列梯度的,不能确定其是最适浓度,D 错误。【答案】D 6.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捕食者的捕食对被捕食种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不改变二者的基因频率 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相亙影响中共同进化【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可
9、以控制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 正确;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选择作用可以使被捕食者向一定的方向进化,对被捕食种群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 正确;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 错误;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因此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 正确。【答案】C 7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 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 2。已知锌的熔点 420、沸点 906。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 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
10、到的锌被氧化 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 【解析】“升炼倭铅”的反应:ZnCO3=高温CO2ZnO、CO2C=高温2CO、ZnOCO=高温Zn(气)CO2,A 项正确;反应区温度达到 1 1001 300,Zn 变为 蒸气与杂质分离,在“兜室”冷凝为液体流出(冷凝区温度高于 Zn 的熔点),B 项错误;“锌火”是未反应完的 CO 和 Zn 蒸气从“兜室”逸出燃烧。【答案】B 8用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过氧化钠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为 NA B14 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 NA C28 g C16O 与 28 g C18O
11、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4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解析】A 项,1 mol Na2O2中 O22所带负电荷数为 2NA;B 项,乙烯、丙烯的最简式均为 CH2,所以 14 g 乙烯、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碳原子数为 NA;C 项,28 g C16O 中含有质子数为 14NA,28 g C18O 中含有质子数小于 14NA;D 项,Cl2和 NaOH 反应,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转移电子数应为 NA。【答案】B 9台酒中存在少量具有凤梨香味的物质 X,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 难溶于乙醇 B酒中的少量丁酸能抑制 X 的水
12、解 C分子式为 C4H8O2且官能团与 X 相同的物质有 5 种 DX 完全燃烧后生成 CO2和 H2O 的物质的量比为 12【解析】C项,C4H8O2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有、共 4 种;D 项,X 的分子式为 C6H12O2,完全燃烧生成 CO2和 H2O 的物质的量比为 11。【答案】B 10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不一致的是 【解析】气密性检查是依据装置中的气体压强变化和液面变化,向里推注射器,推动注射器之后导管中出现一段液柱,且液面差不改变,则说明气密性好,A 正确;向含有少量FeCl3的 MgCl2溶液中加入足量 Mg(OH)2粉末,Mg(OH)2在溶液中形成沉淀解平衡
13、,溶液电离产生 OH与溶液中的杂质 Fe3结合形成 Fe(OH)3或 Fe(OH)3沉淀,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除去 MgCl2溶液中少量 FeCl3,B 正确;只要溶液中钡离子浓度和碳酸根离子浓度大于碳酸钡的溶度积常数,就会产生碳酸钡沉淀,碳酸钡的溶度积常数大于硫酸钡的,C 错误;C2H5OH 与浓硫酸 170 共热,发生反应产生乙烯,而乙醇有挥发性,所以在制得的气体中含有乙烯和乙醇,通入酸性 KMnO4溶液,二者都可以使溶液褪色,不能证明所得气体是否为乙烯,D 正确,答案选 C。【答案】C 11一种碳纳米管能够吸附氢气,可做二次电池(如图所示)的碳电极。该电池的电解质为 6 molL1KOH
14、 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充电时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B充电时将镍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C放电时碳电极反应为 H22e=2H D放电时镍电极反应为 NiO(OH)H2Oe=Ni(OH)2OH【解析】A 项,充电时阴极应发生还原反应,错误;B 项,根据放电时电子移向,镍电极为正极,所以充电时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C 项,由于电解质溶液为 KOH 溶液,所以放电时,碳电极反应为 H22e2OH=2H2O。【答案】D 12W、X、Y、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8,W 和 Y 同主族,X 原子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Z 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
15、差为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 的一种单质的沸点比 X 的高 B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ZW CW 与 Y 可形成一种硬度很大的化合物 DW、X、Y 三种元素均可以与 Z 元素形成共价化合物 【解析】依据元素信息可以推断,Z 为 Cl、X 为 Al,W 与 Y 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837)12,所以 W 为 C,Y 为 Si。A 项,金刚石、石墨的沸点均比 Al 高;C 项,SiC 的硬度很大;D 项,C、Al、Si 与 Cl 形成的 CCl4、AlCl3、SiCl4均为共价化合物。【答案】B 13常温下,现有 0.1 molL1的 NH4HCO3溶液,pH7.8。已知含氮(或含碳)各微粒
16、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与 pH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溶液的 pH9 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c(NH4)c(HCO3)c(NH3H2O)c(CO23)BNH4HCO3溶液中存在下列守恒关系:c(NH4)c(NH3H2O)c(H)c(OH)2c(CO23)c(H2CO3)C往 NH4HCO3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 NH4和 HCO3浓度逐渐减小 D通过分析可知常温下 Kb(NH3H2O)Ka1(H2CO3)【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当溶液的 pH9 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c(HCO3)c(NH4)c(NH3H2O)c(CO23),A 错
17、误;根据物料守恒可得 NH4HCO3溶液中存在下列守恒关系:c(NH4)c(NH3H2O)c(CO23)c(H2CO3)c(HCO3),因为 NH4发生水解反应,所以 c(HCO3)c(CO23)c(OH)c(H),则 B 项中关系式错误,B 错误;根据图像可知 pH7.8 时,往该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HCO3浓度逐渐增大,C 错误;因为 0.1 molL1的 NH4HCO3溶液 pH7.8,说明 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 NH4的水解程度,根据越弱越水解的规律可得:Kb(NH3H2O)Ka1(H2CO3),D 正确。答案选 D。【答案】D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题 6 分,在
18、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8 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目要求。第 1921 题有多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答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牛顿、秒 B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C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 D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偏转【解析】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米、秒,牛顿不是基本单位,故A 错误;牛顿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 B 错误;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
19、律,故 C 正确;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发现了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偏转,故 D 错误。【答案】C 15假设宇宙中有两颗相距无限远的行星A和B,半径分别为RA和RB。两颗行星周围卫星的轨道半径的三次方(r3)与运行周期的平方(T2)的关系如图所示,T0为卫星环绕行星表面运行的周期。则 A行星A的质量小于行星B的质量 B行星A的密度小于行星B的密度 C行星A的第一宇宙速度等于行星B的第一宇宙速度 D当两行星的卫星轨道半径相同时,行星A的卫星向心加速度大于行星B的卫星向心加速度【解析】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Mmr2m42rT2,得:M42Gr3T2,根据题图可知,行星A的R3T02比
20、行星 B 的大,所以行星A的质量大于行星B的质量,故 A 错误;根据题图可知,卫星在两颗行星表面运行的周期相同,行星密度MVM43R342GR3T0243R33GT02,所以行星A的密度等于行星B的密度,故 B 错误;第一宇宙速度v2RT0,由题图知,行星A的半径大于行星B的半径,卫星环绕行星表面运行的周期相同,则行星A的第一宇宙速度大于行星B的第一宇宙速度,故 C 错误;根据GMmr2ma得:aGMr2,当两行星的卫星轨道半径相同时,由于行星A的质量大于行星B的质量,则行星A的卫星向心加速度大于行星B的卫星向心加速度,故 D 正确。【答案】D 16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二者运动的v
21、t 图象均为直线,如图所示,已知两物体在 4 s 末相遇。则关于它们在 04 s 内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Ba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小于b物体的加速度 Ct2 s 时两物体相距最远 Dt0 时刻,a物体在b物体前方 3 m 远处【解析】由题图可知,a、b两物体都沿正方向运动,运动的方向相同,A 错误;a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1vt422 m/s21 m/s2,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2vt542 m/s20.5 m/s2,a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大于b物体的加速度,B 错误;两物体在 4 s 末相遇,结合题图,说明是a物体追b物体,因此速度相等即t2 s 时,两物体相距
22、最远,C 正确;设t0 时相距为x0,两物体在 4 s 末相遇,则有:x0 xaxb,所以x02412142m54120.542m,解得x00,D 错误。【答案】C 17如图所示,两个半径不等的光滑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轨道两端等高,两个质量不等的球(从半径大的轨道下滑的小球质量大,设为大球,另一个为小球,且均可视为质点)分别自轨道左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在各自轨道的最低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球的速度可能小于小球的速度 B大球的动能可能小于小球的动能 C大球的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D大球所受轨道的支持力等于小球所受轨道的支持力【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得,mgR12mv2,
23、解得:v2gR,可知半径大的半圆形轨道,球到达最低点时的速度大,故 A 错误;由动能定理:mgR12mv2,可知大球质量大,下降的高度大,则到达最低点时的动能大,故 B 错误;根据av2R()2gR2R2g可知,两球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故 C 正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Nmgmv2R,代入v2gR,可得:N3mg,由于大球的质量大,则大球所受的支持力大,故 D 错误。【答案】C 18如图(a)所示,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有甲、乙两个点电荷。t0 时,甲静止,乙以 6 m/s的初速度向甲运动。此后,它们仅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沿同一直线运动(整个运动过程中没有接触),它们运动的v t图象分别如图(b)中甲
24、、乙两曲线所示。则由图线可知 A两点电荷的电性一定相反 Bt3时刻两点电荷的电势能最大 C0t2时间内,两点电荷间的静电力先增大后减小 D0t3时间内,甲的动能一直增大,乙的动能一直减小【解析】由题图(b)可知,刚开始乙做减速运动,甲做初速度为 0 的加速运动,两点电荷间存在库仑斥力,则两点电荷的电性一定相同,选项 A 错误;在t1时刻,甲、乙共速,两点电荷间的距离最小,故在间距减小的过程中,点电荷始终克服静电力做功,以后点电荷间的距离逐渐增大,静电力做正功,故间距最小时的电势能最大,选项 B 错误;t2时刻,乙静止,在 0t2时间内,两点电荷的间距先减小后增大,故两点电荷间的静电力先增大后减
25、小,选项 C 正确;0t3时间内,甲的速度一直增大,故它的动能一直增大,而乙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它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选项 D 错误。【答案】C 19用甲、乙两种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做光电效应实验,发现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被照射金属的逸出功为W0,遏止电压为Uc,电子的电荷量为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光的强度大于乙光的强度 B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C甲光照射时产生的光电子初动能均为eUc D乙光的频率为W0Uceh【解析】根据光的强度越强,则光电子数目越多,对应的光电流越大,可判定甲光的强度较大,选项 A 正确;由光电效应方程EkmhW0,EkmUce,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仿真 理科 综合 _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