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多功能灾害救援机器人.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模块化多功能灾害救援机器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化多功能灾害救援机器人.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模块化多功能灾害救援机器人 项目组成员:李路、张晨峰、王清川、李俊、张凯 机电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张锋 副教授、宋宝玉 教授 摘要:模块化多功能灾害救援机器人,将传统的单体机器人与多机器人系统相结合,实现了机械组件重组互换、电气系统通用模块化和嵌入式分布控制等技术。机器人各组件间的模块化特性可以满足救援工作中的各种环境与任务需求,其机械设计独创、电控设计先进高效。关键词:移动机器人;灾害救援;模块化设计;即插即用 1.选题背景 本课题研究来源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之初,正值 512 汶川大地震灾后时期,灾害救援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急需解决的新难题。抗震救援的经验表明传统意义的救援设备用途
2、过于单一,功能缺乏整合;现有的救援机器人体积过于庞大,环境适应性欠佳。同时,现代意义的灾害救援已不仅局限于自然灾害救援,多种环境的综合救援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模块化多功能灾害救援机器人正是基于此立题的。2.方案论证 为适应多种空间环境与任务需求,机器人需要具备各种地形的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组件的兼容性与互换性。现有灾害机器人的研究可分为单一机械本体,分布式控制两大方向。、单一机械本体的多用途救援机器人 机械体系固定,底盘模式单一,负载能力强。此方式发展较早,较为成熟,多为针对特殊的场合设计,由于固定的底盘模式,无法适应多种环境与不同任务功能的快速切换。多机器人系统 采用多机器人实现机械外形的
3、自组与重构。此种机器人多由若干个外形相同、功能各异的子机器人构成,并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组装,以适应不同需求。由于自身结构特点,负载能力较小。方案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方案后,本设计采用“积木式”的模块化机械连接方案,既具有单一本体式机器人的强负载能力又兼备多机器人系统的灵活互换性。首先,机器人采用多种通用型底盘,以适应不同的任务要求。其次,采用通用的机械连接与电气连接,实现模块化的互换要求。最后,设计统一的主体核心模块系统,兼容各种底盘,提供电力、指挥控制、同时可加载各型辅助设备。3.研究主要内容 项目研究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装配、有限元结构分析、激光加工、印制电路板、高速嵌入式处理器
4、和分布式控制等现代工程技术,配合 AutoCAD,SolidWorks,COSMOS Works,Proteus,Altium Designer 以及 AVR Studio 等软件完成了机器人的机械、电子、控制设计。主体核心模块机械方案设计 本课题强调机械模块间的快速互换性能和“积木式”的拼插性能,故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械结构以满足有限空间体积内的资源利用和插接要求。设计涉及多种底盘组合,但与之插接的仅为固定形态的主体模块,故选择合理的主体核心模块几何外形与机械结构尤为重要。3.1.1 主体核心模块外框架设计与结构有限元分析 本机器人采用六边形作为本体核心模块框架外形。首先,六边形空间利用率高。蜂
5、房中采用六边形作为基础形态。本体核心模块采用六边形外框架可以充分增大内部空间,同时与外界插接时有效减少空间占用;其次,六边形结构稳固,力学性能好,晶体中六边形结构较为稳固。设计中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COSMOS Works 进行结构设计分析,优化设计出最为合适的六边形外框架,使得其强度、刚度、抗压能力优异,同时重量轻、造价合理,满足设计要求。3D 激光快速成型与支柱微结构 主体核心模块的机械加工工艺采用了先进的激光快速成形技术,使用 Somos ProtoTool 20L 光敏树脂材料,将数字化三维模型经由 3D 激光快速成型生成为实体。制造过程快捷、环保,最大程度利用 CAD 与 CAM 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块化 多功能 灾害 救援 机器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