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pdf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资料.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用文档.现代临床医学概论 第一章 常见症状 1、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2、体征: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3、体温的测量:口腔(舌下)的温度一般 36.3-37.2,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 0.2-0.5,肛门温度比口腔约高 0.2-0.5。4、发热:各种致热源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5、发热的分度一般分为:低热 37.4-38,中等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以上。6、热型的分类及代表病:稽留热型:体温恒定在 39-40,达数天或数周。24
2、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弛张热型:体温常在 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间歇热型:体温骤升达 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回归热型:体温急剧上升至 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不规则热型: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7、咳
3、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对机体有益。但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则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工作和休息的则称为病理现象。8、咳痰:将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痰),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为咳痰,痰在正常状况下不会出现。9、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咳嗽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10、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11、呕血: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
4、口腔呕出。12、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13、隐血便:指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引起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14、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致便血或可形成黑便。15、柏油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柏油便。16、急性细菌性疾病多有黏液脓性鲜血便。17、临床上呕血的原因:最常见的为消化道溃疡,其次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急性胃黏膜病变。18、咯血与有血的区别 咯血(下呼吸道)呕血(上消化道)实用文档.病因 多有呼吸系统或心脏病 多有消化道
5、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先驱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 血内混合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出血颜色 鲜红 棕色、暗红、有时鲜红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除非咽下血液时)有,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性状 常有血痰 无痰 19、呼吸困难: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费力,重者张口呼吸、抬肩、鼻翼扇动,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20、肺源性呼吸困难分为: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显著困难,重者常伴有干咳和哮鸣音,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
6、凹陷,称“三凹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感染等 混合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变浅,常伴有呼吸音异常,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不张。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气胸。21、心源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其特点: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位时加重,坐位减轻可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作时患者常于睡眠中突感胸闷憋气惊醒,被迫坐起,伴咳嗽,轻者数分钟、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重者
7、气喘、大汗淋漓、呼吸有哮鸣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22、中毒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尿毒症。23、黄疸: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临床不易察觉的黄疸,称为隐性黄疸。24、黄疸的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25、溶血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增加,以 UCB(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CB(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中 CB 和 UCB 均增加;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中 CB 增加,UCB 正常 2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27、心源性水肿是右心衰竭的常见体征之一,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
8、下垂部位,加重时逐渐向上蔓延。肾源性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28、意识障碍: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29、意识障碍的类型: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意识障碍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可实用文档.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
9、全丧失,按其程度分为三个阶段,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中度昏迷(对剧烈刺激有防御反应)、深度昏迷(对各种刺激无反应)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30、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延至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至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较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病征 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能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 第二章 问诊 1、问诊:医师通过对患者或有关知情人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2、主诉:为患者
10、感受最主要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和持续时间。第三章 体格检查 1、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的检查器具来了解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2、体格检查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五种基本方法。3、根据音响的频率、振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清音(正常肺部叩诊音)、过清音(如肺气肿)、鼓音(正常胃泡区及腹部,病理见于肺内巨大空洞、气胸和气腹等)、浊音和实音。4、生命征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征象,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指标之一。5、若取 30-45的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颈部血管平卧时可稍充盈,充盈的水平仅限
11、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的下 2/3 以内。6、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 16-20 次,节律上基本上均匀而规律。病理状态下有:潮式呼吸、间停呼吸、叹气样呼吸。7、正常胸部叩诊音位清音。啰音不属于呼吸音。8、正常呼吸音:肺泡呼吸音,大部分肺野均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 6、7 颈椎和第 1、2 胸椎附近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正常人胸骨侧第1、2 肋间隙、肩胛区第 3、4 胸椎水平附近可闻及。9、异常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10、扣心界是叩心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11、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 60-100 次/分钟,超过 100 次
12、/分钟称为心动过速;心率低于 60次/分钟,称为心率过缓。12、正常人心律规则,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时心律增快,呼气时减慢,称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13、通常只能听到第一、第二心音。第一心音出现在心室收缩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第三心音正常情况下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听见。第四心音如能听到为病理性。实用文档.14、正常腹部除肝、脾部位叩诊为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叩诊均为鼓音。15、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 3-5 次。16、神经反射的检查主要有: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其中: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 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
13、、膝反射、跟腱反射 第五章 传染性疾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并与之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3、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或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或被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隐形感染又称为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是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14、,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因而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15、人称为易感者)。5、传染病传播途径:环境因素传播(如空气、水、飞沫、食物)、接触传播(如手、用具等日常生活接触及性途径)、虫媒传播(如蚊子、跳蚤、苍蝇等)、医学诊疗措施传播(如注射、透析、血液及血制品、器官移植等)、垂直传播(母体内病原生物经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6、传染病的特征: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7、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四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8、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9、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抗原抗体系统:HBs
16、Ag 与抗 HBs,HBsAg 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中,是感染的主要标志。抗 HBs 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抗体,抗 HBs 阳性表示对 HBV 有免疫力。HBcAg 与抗 HBc,HBcAg 血清中不易检测,抗 HBc 无保护性,是 HBV 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提示病毒的复制。HBeAg 与抗 HBe,HBeAg 一般仅见于 HBsAg 阳性血清。如果 HBeAg 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抗 HBe 阳性,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注:HBsAg表面抗原,HBcAg核心抗原,HBeAge 抗原 10、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 HBV 或其他嗜肝 DNA 病毒的辅助
17、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11、甲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实用文档.携带者。丙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12、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由母婴传播,血液及血液制品,注射等医疗手段及体液传播。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1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14、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三个阶段:(1)黄疸前期:持续平均 5-7 天全身性中毒症状胃肠症状尿色加深肝功能有损害
18、 (2)黄疸期:持续 2-6 周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尿黄加深肝脾肿大肝功能进一步损害,有梗阻性黄疸表现 (3)恢复期:持续 2 周至 4 个月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b、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病程大多在 3 个月内,一般不超过 6 个月。15、慢性肝炎仅见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16、重型肝炎(肝衰竭),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但甲型、丙型少见,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型肝炎。17、急性重型肝炎:又称爆发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
19、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 周内迅速恶化。主要表现为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急剧加深,肝萎缩、肝臭,出血倾向明显,急性肾衰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肝功能严重受损。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18、HBV 抗原、抗体检测及临床分析 注:HBsAg(表面抗原,“+”感染的标志)、HBeAg(e 抗原,“+”趋向慢性)、抗 HBs(表面抗体)、抗 HBe(e 抗体,“+”病毒复制静止)、抗 HBcIgM(病程早期,“+”病毒复制)、抗 HBcIgG(病程晚期)HBsAg HBeAg 抗 HBs 抗 HBe 抗 HBcIgM 抗 HBcIgG 结果分析 +-HBV 感染者或无症状携带者+-+-急
20、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俗称“大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俗称“小三阳“)-+-既往感染或者接种过疫苗 19、病毒性肝炎原则上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同时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20、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21、HIV 主要感染 CD4+T 淋巴细胞,尤其当 CD4+T 细胞和 B 细胞受损后,引起特异性免疫功能丧失,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导致患者死亡。22、AIDS 的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及血制品、注射途径、母婴传播等。23、艾滋病的发展分
21、为四期:I 期,HIV 感染后 2-4 周,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等全身不适伴淋巴结肿大。症状持续 3-14 日后消失。II 期,无症状感染,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血清中能检出 HIV 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实用文档.的抗体,具有传染性。此阶段可持续 2-10 年或更长。III 期,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可持续 3 个月以上。IV 期,本期有五种表现:体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他疾病。24、艾滋病中 T 细胞绝对计数下降,CD4+T 淋巴细胞计数也下降。25、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
22、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26、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食物等可导致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病毒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27、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有六期:潜伏期发热全身中毒,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胃肠症状神经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后充血、出血及渗出水肿(如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和肾损害 2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早期
23、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病程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实验室检查一项反常,患者退热后症状反而加重。29、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30、麻疹唯一的传染源是病人,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6 个月至 5 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易感者接触病人后 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发病季节为冬春季为多。31、麻疹临床症状分为三期:前驱期(起病 2-3 天,90%以上的病人,双侧近第一臼齿颊黏膜上出现 0.5-1 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为 Koplik 斑,具早期诊断价值)、出疹期、恢复期。32、麻疹出疹期约发热
24、3-4 天后开始出现皮疹,3-5 天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呈现出血性皮疹,皮疹高峰是体温可达 40以上,全省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闻湿啰音 3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34、伤寒好发于温带及亚热地区,夏秋季多见,儿童和青壮年为主要感染对象。流行环节为: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尤以病程的 2-4 周内传染性最大传播途径,伤寒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日常接触和苍蝇等媒介传播,水和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少。35、伤寒潜伏期 7-23 天,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可分为 4 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临床医学 概论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