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pdf
《高中物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pdf(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
2、合作探究能力。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教学重点 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 速度的测量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打点计时器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投影片)演示:(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不同号的台球运动状态不同)。(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师:碰撞是日常生活、
3、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例:两节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靠碰撞连接。师: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二)进行新课 1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1 一维碰撞 师: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 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课件:碰撞演示 如图所示,A、B是悬挂起来的钢球,把小球A拉起使其悬线与竖直线夹一角度a,放开后A球运动到最低点与B球发生碰撞,碰后B球摆幅为角如两球的质量mA=mB,碰后A球静止,B
4、球摆角=,这说明A、B两球碰后交换了速度;如果mAmB,碰后A、B两球一起向右摆动;如果mA0。于是,由上式可知,v2应为正值。这表示质量为(m 一 m1)的那部分沿着与坐标轴相同的方向飞去。这个结论容易理解。炸裂的一部分沿着相反的方向飞去,另一部 分不会也沿着相反的方向飞去,假如这样,炸裂后的总动量将与炸裂前的总动量方向相反,动量就不守恒了。【学生讨论,自己完成。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分析物理情景,规范答题过程,详细过程见教材,解答略】【巩固题】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辆小车,水平面的左侧有一竖直墙,在小车B上坐着一个小孩,小孩与B车的总质量是A车质量的 10 倍。两车开始都处
5、于静止状态,小孩把A车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A车与墙壁碰后仍以原速率返回,小孩接到A车后,又把它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每次推出,A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都是v,方向向左。则小孩把A车推出几次后,A车返回时小孩不能再接到A车?分析:此题过程比较复杂,情景难以接受,所以在讲解之前,教师应多带领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创设情景,降低理解难度。解: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小孩第一次 推出A车时 mBv1mAv=0 即:v1=vmmBA 第n次推出A车时:mAv mBvn1=mAvmBvn 则:vnvn1vmmBA2,所以 vnv1(n1)vmmBA2 当vnv时,再也接不到小车,由以上各式得n5.5 取n6
6、 点评:关于n的取值也是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的问题,告诫学生不能盲目地对结果进行“四舍五入”,一定要注意结论的物理意义。【例 2(投影)】如图所示,质量mB=1kg 的平板小车 B 在光滑水平面上以v1=1ms 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当t=0 时,质量mA=2kg 的小铁块 A 以v2=2 ms 的速度水平向右滑上小车,A 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若 A 最终没有滑出小车,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g10ms2,求:A 在小车上停止运动时,小车的速度大小(试用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两种方法解题)。解析:方法一:用动量守恒定律 A 在小车上停止运动时,A、B 以共同速度运动,设其速度为v,取水平
7、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Av2-mBv1=(mA+mB)v 解得,v=lms 2 分 方法二:用牛顿运动定律 设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1,运动时间为t 小铁块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2,运动时间为t 由牛顿运动定律得:BAmgma1 ga2 所以 v1+a1t=v2-a2t 解得:t0.5s 则得:v=v1-a1t=-1+4x0.5=1ms (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点评:通过本节的学习,运用动量守恒定律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题快些,关键是认真分析题意,找出条件,列方程解题。(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
8、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作业:“问题与练习”47 题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1)探究物体弹性碰撞的一些特点。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通过实验,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例 1 火箭的发射利用了反冲现象。例 2 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
9、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3)通过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2活动建议 制作“水火箭”。新课程学习 164 碰 撞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2了解微粒的散射(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不同碰撞的区别,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
10、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碰撞过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间非常短暂的一种特殊过程,因而碰撞具有如下特点:1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提问:守恒的原因是什么?(因相互作用时间短暂,因此一般满足 F内F外的条件)2 碰撞过程中,物体没有宏观的位移,但每个物体的速度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改变 3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只能不变或减少,不可能增加 提问:碰撞中,总动能减少最多的情况是什么?(在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时总动能减少最多)熟练掌握碰撞的特点,并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是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要求(二)进行新课 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1弹性碰撞 在弹性力作用下,碰撞过程只产生机械能的转移,系统内无机械能的损失的
11、碰撞,称为弹性碰撞。举例:通常情况下的钢球、玻璃球等坚硬物体之间的碰撞及分子、原子等之间的碰撞皆可视为弹性碰撞。分析:物体 m1以速度 v1与原来静止的物体 m2碰撞,若碰撞后他们的速度分别为 v1、v2。试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 v1、v2的表达式。注意:弹性碰撞后的物体不发生永久性的形变,不裂成碎片,不粘在一起,不发生热传递及其他变化。【例 1】质量 m1=10g 的小球在光得的水平面上以 v1=30cms 的速度向右运动,恰遇上质量 m2=50 g 的小球以 v2=10cms 的速度向左运动。碰撞后,小球 m2恰好静止。那么碰撞后小球 m1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解析 设 v
12、1的方向为正方向(向右),则各球的速度为 v1=30cms,v2=10cms,v2=0,据 m1v1+m2v2m1v1+m2v2 解得 v1=20cms,负号表示碰撞后 m1的运动方向 与 v1的方向相反,即向左。答案 20cms 方向向左 点评 本题中的速度方向虽在同一直线上,但有的向右,有的向左,运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时,一定要规定正方向。2非弹性碰撞 (1)非弹性碰撞:受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2)完全非弹性碰撞:是非弹性磁撞的特例,这种碰撞的特点是碰后粘在起(或碰后具有共同的速度),其动能损失最大。(试试如何推导?)注意:碰撞后发生永久性形变、粘在一起
13、、摩擦生热等的碰撞往往为非弹性碰撞。【例 2】如图所示,P 物体与一个连着弹簧的 Q 物体正碰,碰撞后 P 物体静止,Q 物体以 P 物体碰撞前速度 v 离开,已知 P 与 Q 质量相等,弹簧质量忽略不计,那么当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下列的结论中正确的应是 ()AP 的速度恰好为零 BP 与 Q 具有相同速度 CQ 刚开始运动 DQ 的速度等于 v 解析 P 物体接触弹簧后,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P 做减速 运动,Q 物体做加速运动,P、Q 间的距离减小,当 P、Q 两物体 速度相等时,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所以 B 正确,A、C 错误。由 于作用过程中动量守恒,设速度相等时速度为 v,则 mv=(m
14、+m)v,所以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P、Q 的速度 v=v2,故 D 错误。答案 B 点评 用弹簧连着的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可类似于弹性碰撞,此类题目常见的有相互作用的物体中出现恰好“最近”“最远”等临界问题,求解的关键点是速度相等【例 3】展示投影片,内容如下: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重锤自h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砸到质量为m的木楔上没有弹起,二者一起向下运动设地层给它们的平均阻力为F,则木楔可进入的深度L是多少?组织学生认真读题,并给三分钟时间思考(1)提问学生解题方法,可能出现的错误是:认为过程中只有地层阻力 F 做负功使机械能损失,因而解之为 Mg(),相应的效应叫做光电效应。人们本着对光的完美
15、理论(光的波动性、电磁理论)进行解释会出现什么结果?明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作业:“问题与练习”1、2、3 题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
16、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3)了解康普顿效应。(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知道电子云。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例 1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初步了解微观粒子的
17、波粒二象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2活动建议 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写出读书体会。新课程学习 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教学重点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教学难点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
18、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教师倾听、点评。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19 世纪60 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 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二)进行新课 1光电效应 教师:实验演示。(课件辅助讲
19、述)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 器张角增大到约为 30 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教师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概念: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实验 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概念:遏止电压 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当 K、A 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
20、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c 时,光电流恰为 0。Uc称遏止电压。根据动能定理,有(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截止频率c-极限频率 对于每种金属材料,都相应的有一确定的截止频率c。当入射光频率c 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当入射光频率 c时,无论光强多大也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光电效应是瞬时的。从光开始照射到光电子逸出所需时间10-9s。3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经典理论认为,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入射光的光强越大,光波的电场强度的振幅也越大,作用在金属中电子上的力也就越大,光电子 逸出的能量也应该越大。也就是
21、说,光电子的能量应该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应该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更不应该有什么截止频率。光电效应实验表明:饱和电流不仅与光强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而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光子理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设。4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1)内容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频率为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E=。则有 Ptx45=n
22、hc 解得 n=175x1021(个)。答案 175x1021个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3)了解康普顿效应。(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知道电子云。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例 1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初步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23、。2活动建议 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写出读书体会。新课程学习 17.4 概 率 波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二)过程与方法 1领悟什么是概率波 2了解物理学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3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科学中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
24、,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对量子化、波粒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交流互动”教学用具:课件:PP 演示文稿(科学家介绍,本节知识结构)。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康普顿散射实验 讲述:康普顿效应是射线或 X 射线打在物质上,与物质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作用后产生散射光子和反冲电子的效应。学生:观看课件,同时思考讨论该实验反
25、映了光的什么性,思考光是粒子还是波?结论: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是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重要物理实验之一。点评:创设新奇的教学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新的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探究精神。课件播放:光的衍射 讲述:光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绕行”结论:光具有波动性 学生回忆: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分析讨论在平常不容易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原因,以及采用怎样的措施能够较为方便的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点评:适时的反思小结为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联系和巩固,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在经典的物理学中,波和粒子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非常不同的表现。那么对于光和电子、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 教案 新人 选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