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科:语文 班级:5.2 老师:周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诗句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表达实力和想象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杨万里对生活的酷爱,对自然的酷爱的情感,感受杨万里清爽、明快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风景秀丽。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杭州西湖)说到杭州,杭州的西湖是一个梦。一个在中国人心底萦绕了几千年的长梦。它的湖光山色,它的人文荟萃,就是这
2、个长梦最奇丽的色调。西湖的长梦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呈现出自然、清爽,婀娜多姿的模样。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 出示,读一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两首诗都是写西湖的。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杭最美的地方是西湖。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诗作词赞美西湖!今日,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诗人杨万里,一起去看一看他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吧。 (反思:以诗人赞美西湖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 2、齐读课题。 3.指导读好题目: 这
3、是一首送别诗,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 假如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重读净慈寺,净慈寺是一座寺庙,这是送行的地点。) 假如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林子方重读,林子方是一个人。) 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是不一样的。一个简洁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真是丰富多彩!这首诗是南宋闻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京城,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块走进这首诗。 (反思:题目就是“文眼”,从题目中就能大致了解到本文将要写些什么内容。) 二、检查预习,朗读古诗,借助注释、插图了解大意 出示古诗。 1.抽读。 2.读中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书读
4、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多了,就能知道意思。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信任我们也可以的。先自己再读一读,读的时候可以参考老师给的一些注释,然后再与同桌探讨探讨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部分注释 终归:究竟 中:时候 四时:四季 别样:特殊 学生自由读,同桌之间探讨 反馈。 学生说,老师适当评价。 师:我们同学的确不简洁,读几遍就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老师也来试试,我通过现代诗的形式来说明了这首古诗的意思,想不想看看? 出示: 究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他季节的确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格外明丽鲜红。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3.读好诗歌节奏。出示: 晓出/净慈寺
5、/送/林子方 终归/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拿出笔给诗画好节奏,自己试着读一读。 抽读,齐读。老师适当评价。 (反思:多读,抑扬顿挫地读,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比较鉴赏入意境 过渡:读得很仔细,读着读着,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 (美。绿。红。艳。秀。) 1、美在“大气” 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读一
6、读,同样写荷的两首诗,你读出怎样不同的美呢? 师:(板书: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你从哪些字、词读出了“大气”?并用笔圈点出来。 学生读、思、画。 “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接天”写出了莲叶多。 “无穷碧”,那是无穷无尽的绿色。无穷碧,写出了绿的范围广。 读出杨万里笔下西湖的“大气”。(点击课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接天、无穷、映日、别样变红。) 2.美在“色调” 古人在写景的时候,有许多手法值得我们学习,请看这样几句诗。 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
7、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三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写了景的色调。) 请三位同学读这三首诗,让我们感受一下诗歌的色调美。 再这两句诗,让我们通过读去体会西湖漂亮的色调。 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美在“虚实” 后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情景,我们来看看前两句写了什么? 出示:终归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齐读。 古人写诗是不加标点的,假如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代替“风光不与四时同”后面的句号,你想用什么符号?学生反馈,并说出理由。 假如说后面两句是写实,那么前面两句就是写虚。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作者艺术地表现了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使这首
8、诗成为千古名诗。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下作者超群的艺术手法。(齐读古诗) (反思:通过出示其他的古诗,对比朗读,让学生了解本首诗的特点,感受诗人杨万里的诗自然、清爽的风格。) 4.美在“诗中有画”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杨万里的这首诗就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画面(出示画面),观赏着壮美的画面,听着优雅的音乐,真想来诵读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师:古代的人读书喜爱摇头晃脑,其实他们是在吟诵诗词,吟诵,有三个要求1、有节奏;2、拉长声音(一二声的字拉长,三四声不拉长);3、可以跟着节奏适当地摇摆身体。好,大家先试试(出示带节奏的诗) 生练读,再抽读,评价。齐读。 师:这首诗
9、作于大约八百多年前,六月的一个早晨,诗人步出西湖西南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蓦然间,晨曦一片之中,满湖的莲叶映入眼帘。与大自然的美色竟然如此亲近,诗人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四、拓展,升华情感 1、刚刚我们一起随着杨万里的诗,观赏了六月西湖的别样风情,我们回到课文题目(齐读题目)题目的“送”告知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人有许多送别的诗,出示: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这些都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要么恋恋不舍,
10、要么落寞伤感,杨万里这首诗也是送别诗,但又没有一字干脆写送别,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看似和送别挚友没有关系的诗句,其中却暗藏着挚友间的深厚情意,你发觉了吗?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始终绿到天涯,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特殊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挚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情始终连到天涯,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反思:许多诗人作家都会在
11、景色描写中寄予情感,“以景寄情”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看到眼前这美妙的景色,你会对我说些什么? 预设: 祝福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愿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兴奋。(我感受到了兴奋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观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日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反思:通过片段练习,学生对杨万里和林子方之间的深厚情意有了更深的理解。) 4、结束语: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
12、经慢慢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恒久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美丽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大气:接天莲叶 无穷碧 美 色调:无穷碧 别样红 虚实 诗中有画 (以景寄情) 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漂亮风光,表现了诗人的酷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我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涯,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显得特别娇艳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并相机出示句式训练: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映在荷花上,荷
13、花红得_。这样学生就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别样红”的美,并得到句式的内化。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奇妙之处,进而渗透“对仗”之美。 二、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的情感经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所以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节奏和画面感。首先,在四人小组初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指名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诵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最终
14、,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吟诵”,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这么读古诗的,原来同一首古诗能读出不同的韵味。 三、拓展阅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要创建性地理解、运用教材,主动开展课程资源,敏捷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课上,我让学生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前一首诗呈现的是荷花小巧的美,而后一首呈现了荷花的壮阔美,让学生感悟到“同一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美”。在感悟诗人和挚友之间深厚友情的部分,我出示同题诗,让学生在同题诗中找到答案。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句意思的理解缺乏整体性,朗
15、读的面还不够广,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其次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深度备课 至关重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胥燕 龙都小语联盟 送别诗始终是我喜爱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详细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涯,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显得特别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奇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
16、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名读等方式,激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凹凸适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好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终,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胜利,这时, 一个平常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艳丽的荷
17、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忽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许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 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原委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短暂不回答,今日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沟通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 林子 教学 设计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