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精选8篇)_水龙吟教学设计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精选8篇)_水龙吟教学设计图文.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精选8篇)_水龙吟教学设计图文第1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营山中学 何青云 一、预习: 1、字词疏通: (1)建康:今江苏南京。 (2)遥岑(cn):远山。 (3)玉簪螺髻(j):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4)断鸿:失群的孤雁。 (5)吴钩:本指一种弯形的剑,相传吴王命国中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两子,以血涂钩,铸成双钩献给吴王。后代指利剑。此处用唐李贺南园诗意:“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暗指收复北方失地之意。 (6)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
2、,遂弃官而归。 (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曾向刘备埋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指责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8)流年:消逝的时间。 (9)忧愁风雨:化用苏轼满庭芳词义,原句为“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斟酌,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风雨:比方飘摇的国力。 (10)树如同此:据世说新说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非常粗大,慨然叹道:“木如同此,人何以堪!” (11)倩:请托
3、。 (12)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13)揾(wn):擦拭。 二、思索: 1、破题:从题目来看,中心词是什么: (明确:登) 2、理清“登”的地点,登的时间,登的心情,看到的景象。 (1)时间:清秋 (2)地点:建康赏心亭 (3)景物:江天、遥岑、落日、断鸿 (4)人物动作:看剑、拍栏 三、探究: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站在高处,面对浩渺的江水,很简单引发人的思绪。同学们,你想起了哪些文人曾经对此发出
4、自己的千古之叹? (学生说,说完之后,让学生课下整理) 苏轼站在赤壁古战场,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孔子站在江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师呈现材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略) 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请同学们看投影上的两组诗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充溢慷慨激越之气,悲
5、凉壮阔之情。 “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 同学们,大家看,辛弃疾是“凭栏”好呢,还是“倚栏”好?毋庸置疑,“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所以,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当是:慷慨激越、悲凉壮阔的。 同学们读一下这一句,和上一句有什么不同? 上一句是通过写景来传达这种慷慨悲壮的情感,这一句是通过词人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来呈现的。一个是“把吴钩看了”,一个是“栏干拍遍”。 我们来读一读这一句,体会它蕴含的慷慨悲怆之情。(集体读) 哪位同学来为我们读一读这句。生个别读,提示:读时,“了”(liao)要读好,读出韵
6、味。“拍”字要读出力度。 师:这位同学读的特殊到位。我每读这首词,读到这个“了”字和“拍”,心底总是荡漾着一股压抑不住的苍凉和悲怆。 是啊,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立功的武器,如今却只能闲置腰间,无处用武,何时是了,惟有痛拍栏杆来发泄他胸中说不出来的英雄老去而无所建树的抑郁苦闷之气。 同学们想象一下,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会想些什么?(同桌、前后桌相互探讨,用“他想起了”的排比句来写一写。)(老师可参加学生的探讨)(生说) 师:辛弃疾痛拍栏杆时,肯定想起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肯定想起了当朝统治者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排挤和打击,这一句可以说是全词的核心,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他在痛拍栏杆中,修炼成
7、了一棵石缝中卓绝独立的树,一棵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沙漠胡杨! 让我们来大声地诵读上片吧,专心灵去感受辛弃疾“栏干拍遍”的情怀。(集体读) 下片有一句与“无人会,登临意”语意相近,是哪一句。 (生答)“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大家从中读到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生谈) 师:这一句与“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唱出了饱含血和泪的孤独和无奈,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搵”字读来沉郁、深厚。大家读一读这一句,感受一下。 2、辛弃疾饱读诗书,用典相当多,这首词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同学们看,这首词用了几个典故? 上片一个,下片3个。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三
8、个典故吧。 第一个典故:是晋朝人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家辞官的故事。 其次个典故:是许汜求田问舍的故事。 第三个典故是桓温北伐,“树如同此,人何以堪”的典故。 师: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看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课下注释也告知我们,对张翰的典故,作者是“反用其典”。张翰的辞官归乡,辛弃疾都不屑于去做,那就更不会做许汜那样的“求田问舍”之事了。那么他希望做些什么呢? 当然是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 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大家探讨)(学生谈) 师: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辛弃疾感到珍贵的时间如流水一样逝去,他已经慢慢
9、苍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士却难以实现,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老泪纵横呢? 更可恨的是这满脸的英雄泪,却是无人能“搵”啊。“倩何人唤去,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全词至此已不能写下去,我们也不能再读下去了。词人的感情积累到了极点。 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首辛弃疾用血和泪铸成的词吧,用我们的琅琅读书声去抚慰这颗宏大而孤独的心灵吧!(集体读) 云里去,风里来,带着一身的尘埃 心也伤,情也冷,泪也干 悲也好,喜也好,命运有谁能知道 梦一场,是非恩怨,随风飘 看过冷漠的眼神,爱过一生无缘的人 才知世间人情,恒久不必问 热血在心中沸腾,却把岁月刻下伤痕 回首天已黄昏,有谁在乎我 山是山,
10、水是水,往事恍然如云烟 流浪心,已憔悴,谁在乎,英雄泪 板书设计: 江天 宽阔清冷 遥岑 秀丽妩媚 落日 衰颓苍凉 融情于景 断鸿 飘舞孤寂 看剑 壮怀激烈 直抒胸臆 拍栏 悲慨无奈 张翰 不愿归隐 许汜 不屑营私 用典抒情 桓温 不甘蹉跎 第2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金的机会。词的上片开头以无际楚天和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抒发了词人的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下片用了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褒贬,从而表明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志向。然而,流年如
11、水,壮志成灰,最终流下了英雄的热泪。 【三维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明确诗中寄予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2、学习辛弃疾词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肯定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假如你到了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
12、会看到一副出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看看本词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因生长于金人占据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报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
13、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卑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复原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旧难酬, 1 胸中充溢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扬的抒情词。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师生齐诵 4、结合注释、理解词作
14、内容 (大家已经初步熟识了课文,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呢,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可能有下列词句: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倩何人唤取:倩,恳求。 5、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本词的基本内容。 示例: 楚地的天空,千里充满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涯,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的青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的螺髻,向人们呈现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眺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悟我登临
15、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假如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望见才气横溢的刘备。惋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如同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四、品读鉴赏 品读上片 1、学生齐读上片,然后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学生探讨并回答后老师明确: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作者登上建康赏心亭,极目远眺。北望是宋金对峙的江淮前线,而自己却身居闲职,无法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远眺的是中原失地,想到的是光复无期,有家难回。此时此刻,“无人会,登临意”中的“意”是什么呢?通过前面几首词的
16、学习,我们知道,词的上片一般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那么,上片的景与“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先从赏析上片之景起先。 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结合词句来说说。 明确: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即地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荡荡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
17、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由秋空旷远的天宇,到放眼江北的山峦。举目远眺,江北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祖国的江山不但有壮阔之美,而且有秀丽之美,这就更加激起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 2 情,但如此美妙江山却已破裂,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复原的“愁”和“恨”。作者不说自己“愁恨”,而说远山在“献愁供恨”。正所谓“江山无恨人有恨”。作者用移情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由于词人满腔愁恨,所以连那秀丽的山峰看起来也不令人开心,而似乎是充溢愁恨了。 “落日
18、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承接前面两句,由无我之景、开阔的远景到有我之景、身边近景;镜头由景移向了赏心亭上的人。词人原籍山东历城,而宦游江南,故称“江南游子”。“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方南宋国力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方自己飘舞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极具特色的意象组合产生剧烈的艺术效果。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绘声绘色的景物烘托出词人的孤寂悲苦。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一是细致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用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19、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锋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悲愤的情态宛若显现在读者面前。 至此,我们可以想见,“登临意”中的“意”就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幻想;“意”就是手持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光复中原的理想。“无人会”就是光复中原的理想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的悲伤;“无人会”就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是啊,早年的词人连向朝廷献上笔势浩荡、智略兼备的美芹十论和
20、九议等奏章,却不被当权者采纳。辛弃疾备受冷落,只落个“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凉境况。 这四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烈。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功业未就、报国无门的悲愤及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的愁苦。 3、小结:上片写景极为悲凉,而又融情入景,“无人会”的“登临意”全吐于纸上,堂堂正正,浩气袭人。让我们再读上片,领悟词人的“登临意”。 品读下片 1、学生齐读下片,然后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学生探讨并回答后老师明确: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个当年深化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并带领义军南归的大英雄为什么会挥洒热泪呢?有没有人来
21、揩拭这个悲情英雄的潸然热泪? 让我们从下片的典故中找寻答案吧。 2、辛弃疾词作一直以善用典故著称,通过古人古事委婉抒写英雄之志。请同学们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用意。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 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切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地,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愿追 3 求享受,他确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
22、的志向而奋斗究竟。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词人的雄心壮志。 “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间消逝,北伐无期,复原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抒发自己对国事和时局的悲伤,对年华空逝事业无成的怅惘。 3、小结:三个典故写法不同,一用反问句,一用揣测句,一用感叹句,句式灵动改变;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二正二反,词人借以表明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愿追求享受,他确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志向而奋斗究竟。但时间消逝,北伐无期,复原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此种际遇怎不令词人潸然泪下呢?当然这不是多情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倩何人”正表明无人可唤,只好独自哀伤
23、。此种极度孤独感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感遥相呼应。南归后的词人英雄之气未消,但当权者的冷遇只能令这一报国志士扼腕长叹。而今日,登楼凭栏,英雄只能挥洒热泪! 五、课堂总结 秋色无边,江山壮阔,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大志,耻于归田,可谓壮哉! 落日残照,断鸿声里,壮志成灰,年华虚掷,无人赏识,泪洒楼台,又何其悲也! 词中以佳人发饰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衬映英雄,以历史典故写理想,委婉跌宕,极沉郁悲慨之致! 六、训练与巩固 1、娴熟背诵并默写本词。 2、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
24、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七、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景物 典故 意 泪 (用线条连成心形) 水龙吟 四分析诗句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的天空,千里充满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涯,秋色无际。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移情及物 4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句。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眺望。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
25、领悟,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经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的确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假如只想像许汜一样,买
26、田置屋,怕会羞于望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三国时许汜去探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假如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7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 惋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如同此 。 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如同此,人何以堪?”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第3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27、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 吴清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验、思想。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困难丰富的情感。 3.驾驭本词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尝词人形象。 2、深化感受词人困难丰富的情感,驾驭本词的抒情方法。 教学难点: 1、深化感受词人困难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进行一项热身的语文活动,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
28、,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味道,总是酸辛苦。更非常,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PPT显示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苦不堪言。世上很多甜蜜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原委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PPT显示辛弃疾生平关键词)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 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曾率五十余骑,于万军之中生擒义军叛徒。不久率万人南下归
29、宋。一生力主抗金,却始终不受重用。南归之后,他手里马上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跑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缺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1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这首水龙吟词 。)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知 1、师范读。 2、生结合注解自由诵读3分钟。 3、请1位同学朗读。 4、全班齐读 三、赏析品尝,咀嚼涵泳 (一)初步把握情感 1、你觉得这首词那些字最干脆体现作者
30、的情感? 明确:愁、恨 2、词人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这种情感呢? 明确:借景抒情、用典、动作描写等等。 (二)赏析借景抒情 1、登高远望见山河壮阔,便更觉人之孤独渺小。 2、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方南宋国力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PPT展示古典诗词中的“落日意象) 补充:古典诗词中的“落日意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激扬之志 “夕阳临水钓,春雨向
31、旧耕”生归隐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表羁旅之思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惜别之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抒迟暮之怀 4、“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方自己飘舞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小结: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衬托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 2 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PPT展示古典诗词中的“孤雁”意象) 补充: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 如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
32、人断,边秋一雁声。” 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5、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始终实行猜忌排挤的看法;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三)赏析动作描写 1、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探讨完成) 明确:看、拍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
33、敌的锋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补充:古典诗词中的吴钩意象。(PPT)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溢传奇色调,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坚韧的精神符号。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后出塞五首杜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34、。侠客行李白 3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悲愤的情态宛若显现在读者面前。(可引导学生对比鉴赏:“看吴钩、拍栏杆”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不同表达效果。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复原中原的理想,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安慰呢? (四)、赏析用典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的“莼鲈之思”,乐于归隐; 许汜的“求田问舍”,谋取私利; 刘备的“刘郎才气”,雄才大略; 桓温的“树如同
35、此”,时间消逝。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看法? 辛弃疾用“休说”、“羞见”等词表达了对张翰和许汜的否定。对刘备观赏,与桓温共鸣。 3、请大家思索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可以和你四周的同学探讨一下。 明确:用典以明志。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的确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
36、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如同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间消逝,北伐无期,复原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 小结: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用典。在大家的集体才智下,我们通过分析典故揭示出了词人困难的内心。22岁的辛弃疾率义兵金戈铁马,投奔南宋,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然而此后的12年,满腔热血的他却不被信任,不被重用。
37、34岁的辛弃疾进退两难,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法实现理想,只能任年华虚掷。南归之后,他手里马上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跑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缺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辛弃疾此时的境况退无可退,游子无家泪空流;进不能进,英雄失意志难酬。 4、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英雄有泪这是否符合英雄的形象呢? 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难过处。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 5、辛弃疾的这种悲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明确:是时代造成的。在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而越是有才
38、华有志向,越是有报国之心的人,那种无法实现救国志向的哀思也就来的更加深刻。 四、总结全文,感悟提升 1、读完本词,一位雄才大略,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的诗人,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定培育多数英雄,缺憾的是辛弃疾至死也没有收复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辛弃疾心中的郁结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终成为了刺眼千年的明星。或许悲剧式的英雄才能给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宝吧。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宝,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2
39、、请大家跟着我再把这首词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五、拓展延长,巩固提高 1、背诵这首词。 2、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 5 六、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借景抒情 乡关之愁 细微环节传神 用典明志 家国之恨 时代之悲 6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 第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下面给大家共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1 一、三维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
40、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培育鉴赏诗歌作品的深厚爱好,提高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尝诗词语言,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支配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确定他的谋略超群。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
41、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刺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观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诞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他诞生的其次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今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42、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抗拒金朝的暴虐统治,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担当全军书檄文告的掌书记职务,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胸襟。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并以文人的身份跟随诸军提领贾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马上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立刻,奔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志气。 辛弃疾深思熟虑,智略超群。南归后,年26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
43、兴的大计,切实详明。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原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辛弃疾受到卑视而不被信任,只好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鹧鸪天、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三)、赏析全词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时常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