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听课记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听课记录.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语文听课记录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2020 说明文听课记录 苏州园林 一 提出问题:景物、特点、地方、不同类型、结构方式、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说明顺序、情感。二 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苏州园林的特点。整体:1.亭台轩榭 2.假山池沼 总 3.花草树木 4.近景远景 分 局部:1.角落美 2.门窗图画美 3.色彩美 总 三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引用、作诠释。四修辞手法的查找 五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评语:1.分析课文时很有层次感,从整体到局部很清楚,帮助同学很好地处理了课文的逻辑顺序
2、。2.在讲授新课时,也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与实际相结合,巩固了知识点。3.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复习了说明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三种知识点。4.分析说明方法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同学积极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现代文听课记录 列夫托尔斯泰 一、导入 1、作者简介: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
3、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4)长相:普通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
4、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3、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呢?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又一次全方位地了解了他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对他的形象又有认识,同时也是过渡段。四、布置作业: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评:紧抓住描写手法的运用来教学是教师着重强调,通过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托尔斯泰的特点。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少了些。可以将更多的主动交给学生,当然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老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现代文听课记录 老王 一、导入。二、设问导读。(一)、画说
5、老王: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二)、问询老王: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三)、走近老王:1、简介杨绦。杨绦-钱钟书-围城。2、生读课文。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请用老王是一个_的人,表现在_。的形式表达出来。(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说明文
6、听课记录 中国石拱桥 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3总结: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结构特征 1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2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 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4 全桥结构均匀。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 1189 到 1192 年间 由 11 个半圆形
7、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 米到 21。6 米,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文言文听课记录 醉翁亭记 一、第三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明确: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
8、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二、第四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2宴饮结束就要“归”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4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5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
9、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三、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判断句“者也”【评:中规中矩的一节文言文教学课。基础知识是落实到了实处的,没有花哨的形式与复杂的互动环节。但是学生是真正能够学到知识的。尤其是最后的总结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重点,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有的放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