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冠梓主编《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评张冠梓主编《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张冠梓主编《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评张冠梓主编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 一、谦逊自省 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一书的主编张冠梓表达了对法律人类学发展前景的忧思:一方面,“近年来,无论是法哲学、法理学等理论法学,还是部门法研究,都对法律人类学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与之不相适应的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种种原因的影响,西方法律人类学出现了研究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相关研究也似乎跌入低谷”。编者在该书绪论中谈及美国文化人类学上出现的“黑暗时期”的原因时,认为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来源于人类学内部。“当雷德费尔德和路易斯对墨西哥同一村镇所作的研究、马格利特米德和弗雷曼对萨莫亚所作的研究,都在同样环境、
2、同样条件下,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人们当然有理由怀疑那些人类学研究(不管它们是以外部的观察者还是以内部的体验者名义开展的)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些个人臆测和捏造资料的组合而已。”法律人类学以人类学上的田野调查方法为显著特征,也强调格尔兹所说的“近距离的经验”(experience-near)。而在信息时代,人们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受益于网络通信技术的间接体验者,其间接体验的信息源往往是那些直接体验者。换言之,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的人类学家便是信息源之一,肩上承受着间接体验者对其的依赖。为求提炼、概括与升华出准确的理论,人类学的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但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
3、社会科学研究主观色彩较为浓重,难以做到定量定性。另一方面,“人类学家秉持一种理解的精神,希望能够完全像当地人一样的思考和行动,不过那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换言之,人类学家不可能一跃而转变成为本土人,把人类学的远距离的理解等同于当事人的近距离的理解”。即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那些人们不了解的事物也常常处于争议高温区。就像赵旭东所说的,参与观察者不是当地人,没法像当地人那样体会当地的生活。即使参与观察者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当地与外界的文化总是存在着客观差异,比如博汉南与格鲁克曼之间的分歧:是使用本地人自己的法律的语言术语还是使用普遍的法律分类?于是,人们对人类学调查研究持既依赖又不信任的矛盾态度便情有
4、可原,这种矛盾也难免体现在人们对待与人类学联系紧密的法律人类学的态度中。这是法律人类学研究者从学科内部的角度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出现式微的原因所进行的谦逊自省。二、集智而成 书中精选了 30 位在法律人类学界为人们所熟知的学者的代表作,大致按照如下结构进行评述:作者简介、代表作的出版情况、写作的时代背景、主要篇章结构与内容、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及其在法律人类学发展史和学界的地位与特殊性。法律人类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拓展法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从而真正体现法律人类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色。正如主编张冠梓所言,法律“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法律者的私藏品,在法律疆域内攻城略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律人类学名家与名著 评张冠梓 主编 法律 人类学 名家 名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