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研究.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研究.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研究 能源危机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新型清洁能源的收集、存储和搬运备受全社会关注。锂离子电池作为电能转化和储存的重要媒介,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好、工作电位窗口宽、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大规模储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续航里程的提高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中,2020 年动力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期望达到 300 Wh/kg,而采用高容量的硅基负极材料替代传统的石墨材料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硅具有高容量(3579 mAh/g,Li1
2、5Si4)、低脱锂电位和资源丰富等优点,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硅脱/嵌过程中有较大的体积变化(300%),易导致颗粒粉化,进而从集流体上脱落。同时,硅负极表面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 SEI 膜的不断破碎及生成,持续地消耗活性锂离子,导致库仑效率及电池循环寿命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提出多种解决手段,将金属、氧化物、有机聚合物、碳等材料与硅复合,缓解其体积变化,提升电化学稳定性。其中,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与硅复合不仅可有效缓解体积膨胀,还可以改善电极导电性并得到稳定的 SEI 膜,硅碳复合材料是最先进入商业化的硅基负极材料。目前,商业化的硅基负极材料主要是将氧化亚硅和纳米硅
3、分别与石墨复合,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5%10%的硅材料,硅碳负极的可逆容量可达 450 mAh/g,该类材料在库仑效率、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等方面能部分满足应用要求,并开始小批量进入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等市场。但为了使锂离子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突破 300 Wh/kg,急需开发比容量在 550 mAh/g 以上的硅碳材料,而简单地提升硅碳负极中的硅含量将导致库仑效率低、体积变化大、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兼顾硅碳负极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近年来大量的工作都围绕硅碳复合材料的尺寸和结构设计展开,并在各项指标上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从不同维度的硅(零维纳米硅、一维硅纳米管/纤维、二维硅薄膜、三维块
4、体硅)与碳形成硅碳复合材料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高容量硅碳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制备工艺和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1 硅纳米颗粒(SiNPs)硅的颗粒尺寸对电池的性能发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硅的颗粒尺寸减小到 150 nm 量级时,可极大缓解硅体积变化造成的巨大应力。同时,纳米硅可缩短 Li+的传输距离,有利于改善材料的动力学性能。但纳米硅颗粒比表面积大,SEI 膜易消耗过量的锂盐,且体积效应易引起颗粒之间产生电脱离,导致可逆容量和库仑效率降低。因此当硅含量较高时,采用碳对纳米硅颗粒进行复合,既可以增强体系的导电性,又可稳定其界面特性,从而提高其循环
5、稳定性能。目前零维硅碳材料中的碳主要包括无定形碳(a-C)、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G)和石墨(graphite)等。1.1 SiNPs-无定形碳 研究人员将硅纳米颗粒与碳源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混合均匀,然后高温碳化,可制备一系列 SiNPs-无定形碳复合材料。常用的无定形碳前驱体材料有葡萄糖、树脂、柠檬酸、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等。NG 等采用热解法在 SiNPs 表面包覆一层致密的无定形碳,碳层厚度为 10 nm,硅的质量分数为 44%。实验表明,SiNPs 的容量在 20 次循环后迅速衰减到 47 mAh/g,而包覆无定形碳的硅纳米颗粒(SiNPsC)经 20
6、次循环后容量则维持在 1489 mAh/g。SiNPsC 拥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得益于无定形碳不仅能有效地防止 SiNPs 团聚,还能缓解硅的体积效应。为了构建更加有效的导电网络和更好的释放硅的体积膨胀应力,XU 等制备了 SiNPs 均匀分散在介孔碳中的 Simeso-C 复合材料。其中,无定形碳基体为硅提供高效的三维导电网络,而内部的介孔结构则有利于缓解硅的体积效应。Simeso-C 中硅的质量分数为 76%,材料在 500 mA/g 的电流密度下,首圈放电容量为 1410 mAh/g,循环 100 圈后容量保持在 1018 mAh/g。JEONG 等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硅纳米颗粒镶嵌于多孔
7、碳微球中的复合材料(Si-MCS)。Si-MCS 循环前后的结构变化,硅在循环过程中尽管会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但是被外部碳层紧紧包覆,阻止了硅颗粒的团聚和电失联,同时碳层内部的孔结构在循环前后依然保持稳定,有助于 Li+的传导和应力的释放。Si-MCS 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 0.8 A/g 电流密度下循环 500 圈,容量保持率达 93.5%,在 40 A/g 的高倍率下,材料仍具有 880 mAh/g 的比容量,与商业化的 LiNi0.6Co0.2Mn0.2O2 正极组成的全电池能量密度高达 300 Wh/kg。为进一步缓解硅的体积膨胀,生成稳定的 SEI 膜,CUI 等首次提出了核-
8、壳结构的 SivoidC 复合材料。SivoidC 中的中空结构为硅 的体积膨胀预留了空间,保证了表面碳层的结构不被破坏,从而得到稳定的 SEI 膜。SivoidC 复合材料在 1 C 下经 1000 次充放电循环后仍有 74%的容量保持率。ZHANG 等采用一种更为绿色环保的方式合成了 SivoidC 复合材料,该材料以 CaCO3 作为模板,经 CVD 在 SiNPsCaCO3 微球上沉积一层无定形碳,然后用稀盐酸刻蚀掉 CaCO3 模板,便得到具有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鉴于纳米材料的压实密度低,体积比容量不高,CUI 等又提出了“石榴”结构的 Si/C 复合材料,该“石榴”型 Si/C
9、 微球不仅一次颗粒具有核/壳结构可缓解 Si 的体积效应和维持稳定的 SEI膜,其微米尺寸的二次颗粒还能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压实密度和体积比容量。1.2 SiNPs-碳纳米管(CNT)一维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结构稳定和高导电性,与 SiNPs 复合后,在缓解硅的体积效应的同时,还可为硅提供高效的导电网络。SiNPs与CNTs复合的常用方法有机械混合法和CVD法等。GAO等采用 CVD 法直接在 SiNPs 表面生成 CNTs,制备了 Si/CNTs 复合材料,在 50 mA/g 的电流密度下初始容量为 1592 mAh/g,经 2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 1500 mA h/g。GOHIE
10、R 等则采用 CVD 法在 CNT 表面生成纳米 Si。CNT 为硅颗粒提供了良好的导电网络,保证了材料优良的倍率性能,同时较小尺寸的硅颗粒紧密附着在 CNTs 表面,在循环过程中稳定不易脱落。在 15 C 的高倍率下,材料仍维持 760 mAh/g 的比容量,在 10 C 下循环 100 圈,材料容量保持在 800 mAh/g。YUE 等采用反向乳液聚合法和镁热还原制备了微米尺寸的Si/CNC 三维复合结构。CNC 是由 CNT 组成的互联 空心球结构作为三维导电和支撑骨架,SiNPs 均匀分散在 CNC 中。Si/CNC 在 0.5 A/g 电流密度下循环 100 圈放电容量达 1226
11、mAh/g,在 10 A/g 的倍率下保持有 547 mAh/g 的比容量。1.3 SiNPs石墨烯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柔韧性,与硅复合可以得到包覆、三维交联、多孔网络等结构的复合材料,对改善硅的导电性、缓解体积效应、稳定 SEI 膜起到重要作用。CHANG 等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和水热法合成了三维蜂窝状的 SiNPsRGO1RGO2 复合材料。该三维结构不仅为硅颗粒提供优良的导电网络,其高弹性结构也为硅的体积膨胀提供空间。同时,通过静电作用紧密包覆在硅颗粒表面的石墨烯能阻碍硅颗粒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维持 SEI 膜的稳定,保证材料优良的循环性能。KO 等通过冷冻干燥技术
12、制备了纳米 Si/石墨烯复合材料(a-SBG)。石墨烯骨架能提供优良的导电网络,并且随着充放电循环的进行,极片发生自压缩,由松散的结构变得更为致密,避免了极片的粉化现象发生。a-SBG 中硅的质量比高达 82%,首次库仑效率高达 92.5%,在 14 A/g 的高充电电流密度和 2.8 A/g 的放电电流密度下循环 1000 圈后,材料的容量仍保有 1103 mAh/g。DING 等通过熔融自组装和 CVD 法成功制备了中空尺寸可控的 SivoidG 复合材料。SivoidG 中的中空层尺寸可由调整铜熔融时间和温度来调节,以便提供更为合适的空间供硅体积膨胀。Sivoid石墨烯复合材料在 0.1
13、 A/g 的电流密度下,首圈放电容量为 1450 mAh/g,首次库仑效率达 85%,500 次循环(0.5 A/g)的容量保持率为 89%。1.4 SiNPs-石墨 石墨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低的电压平台且价格低廉。将石墨与 SiNPs 复合,石墨一方面可稀释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又能充分发挥其高导电性和高首效来对硅基材料进行改性,提高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能。目前,纳米硅/石墨复合材料已经开始进入商业化 应用。HOLZAPFEL 等通过硅烷在石墨表面分解制备了 SiNPs/石墨复合材料。SiNPs/石墨复合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 20%,首圈容量为 1350 mA
14、h/g,经 100 圈充放电循环(74 mA/g)后,容量维持在 1000 mAh/g。该材料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硅较小的颗粒尺寸(1020 nm)、硅在石墨上的均匀分布、石墨优良的导电性以及硅与石墨间较强的作用力。XU 等通过喷雾干燥和 CVD 法制备了西瓜状的 Si/C 微球。在西瓜状的 Si/C 微球中,CMC 和 PVP 将 SiNPs 与石墨连接,有效避免了硅颗粒在循环过程中从石墨上脱落和团聚,为硅提供了良好的导电条件。多层缓冲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的颗粒尺寸设计,在缓解硅体积效应的同时,又能提高材料的压实密度。Si/C 微球在 2.54 mAh/cm2 的面积比容量下仍展现出优异的电化
15、学性能,首圈放电容量为 620 mAh/g,首次库仑效率高达 89.2%,经 500 次循环后容量仍能保持 1.91 mAh/cm2。LIN 等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了石墨/SiNPs/RGO 三维复合材料(SGG)。在 SGG 的三维结构中,石墨作为导电基体有效保证了硅的电接触,同时石墨烯包覆在硅颗粒表面抑制硅与电解液直接接触产生副反应,也有效释放了硅的体积效应产生的内应力。SGG 复合材料中,硅的质量分数为 8%,在 0.2 C 下的储锂容量为 572 mAh/g,600 次循环后(0.8 C)的容量保持率为 92%。从目前研究来看,将硅颗粒尺寸降低到纳米量级能有效抑制硅在循环过程中因体积
16、膨胀而造成的粉化和电脱离,改善循环性能。但是纳米材料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与电解液接触时易发生不可逆副反应消耗大量锂盐形成 SEI 膜,导致库仑效率降低和容量衰减。尤其是当硅含量较高时,上述问题将更加严重。通过纳/微结构设计,降低纳米硅/碳的比表面积,并缓解硅的电化学应力,有望得到高首效和长循环的硅/碳复合材料。2 硅纳米管/纳米纤维(SiNTs/SiNWs)一维纳米硅因其高轴径比,能够减小硅在循环过程中的轴向体积膨胀,径向较小的尺寸可有效避免硅的粉化和缩短 Li+的扩散距离,可在高倍率条件下充分释放容量,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2.1 硅纳米纤维(SiNWs)硅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液
17、-固法(VLS)和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MACE)等。WANG 等制备了一种 SiNWs 装嵌于中空 CNTs 中的硅碳复合结构。硅碳之间为线接触,有利于改善材料内部电子和锂离子传导,同时中空结构设计也有利于应力的释放。该材料在 4200 mA/g 的电流密度下进行 1000 次充放电循环,仍能维持约 1100 mAh/g 的比容量。WANG 等又制备了一种自支撑、无黏结剂的硅基负极材料,缆线状的 SiNWsG 嵌于片状 rGO 之间,形成三明治结构。石墨烯片直接包覆在硅表面,避免了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有利于保持稳定的 SEI 膜。表面的 rGO 因其优良塑性,既能适应硅的体积改变,又能确保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复合材料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