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 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定风波课堂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教学流程】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2.学生各自朗读词作,了解作品内容。三、鉴赏、评价诗中的人物形象 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的感知作品。质疑、探究。2.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发表各
2、自见解。(注意点拨下列问题)(1)“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所经“烟雨”?苏轼的“蓑衣”?(2)“山头斜照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矛盾?(3)“归去”,归向何方?3.你欣赏这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评价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思想境界?四、小结 1.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2.认识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附:【板书设计】穿林打叶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眼前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乐观、豁达 具体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教师宣布上课。)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大家我来自广东珠海。其实这话不太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3、我来自广东珠海,但是我本是湖北人。如果要说得更具体一点,我来自湖北黄冈(生惊叹)古代被称为黄州府的地方。刚才大家“哇”的一下,我知道这是为什么。大家即便没有去过黄冈,但是肯定都做过黄冈的试题。其实到现在为止,黄冈仍然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但是它一直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郁、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说到这里,我要感谢那些在黄冈的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以及风流余韵的文人们,这其中我一定要感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余秋雨在他的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中说,苏轼成全了黄州。确实,苏轼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作品,而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是在黄州时期写出来的,这其中有前后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还有大家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师:首先,我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诵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作品。(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谢谢大家的掌声。我想如果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入一点,你们会比我读的更棒。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
5、读一读这首词。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生 1: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师:说得很好,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生 2: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序中写的故事在词作中有没有体现出来呢?刚才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生 4:看田。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生 4:注释中讲的。师:很好。读
6、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我们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生:养老,安享晚年。师:对,作者到沙湖看田,准备买田养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雨。词作中,哪里写到了雨呢?生:“穿林打叶声”说明下雨了,雨下得挺大。师:那么何以看出众人皆狼狈,“余独不觉”呢?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生出声自由朗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师:我看大家刚才刚才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生 5:我想知道下片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酒醒”是不是有两层意思。词中好像没有提到他喝过酒,他是真
7、的喝过酒还是有什么别的引申意义?师:我也看到很多同学把这个“酒”字给圈出来了,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见解。生 6:我觉得可能是说他没有从以前的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他豁然开朗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意思。师:那你能不能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生 6:我觉得他应该是没有喝酒,“醉”是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师:他有一种如醉如梦的感觉,是不是?生 7:我还有一个问题,“同行皆狼狈”,为什么苏轼“独不觉”?生 8:在古诗文里面,“酒”往往和愁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感到非常惆怅,所以他可能就喝了一点酒,但是现在他看到这种天气,心情开朗了,他也想通了,所以酒就醒了,我觉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生
8、 9:我认为“余独不觉”是因为在这首词中“雨”象征着仕途的坎坷,随着雨的逝去,冲走了苏轼的烦恼,雨过天晴象征着人生从头再来。让我不解的问题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是否不仅是他回头看雨,而且是看他以前的经历什么的?生 10:他以前在官场上做事的嘛,被贬以后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不对的。在官场上做的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现在有一种如醉方醒的感觉。生 11:我认为“谁怕”表现了他对于仕途坎坷的坦然自若的人生态度。师:同学们很聪明,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这叫什么方法?对,这就是“知人论世”。这是鉴赏诗
9、歌的一个重要方法。生 12:我觉得“谁怕”表现了作者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 13:我认为酒醒仅仅就是酒醉醒来。他们一行人外出,朋友在一起喝点酒很正常,酒后遇风吹醒而已。生 14:我想问一下,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和他的朋友到沙湖买田,他们买田的.时候难道还带着酒吗?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引申的意思?师:难道买田之前要喝酒吗?如果大家读过苏轼的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甚至其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就会知道苏轼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见的现象,来到黄州惊魂甫定的苏轼,酒可以去消解内心的忧愁。所以我不太赞同把喝酒作什么引申的理解。生 15:“也无风雨也无晴
10、”这句话好像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虽然他说不怕“雨”,但是雨过天晴他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可他又为什么说“也无晴”呢?师:确实,没有雨了,好像还说得过去。可明明“山头斜照正相迎”,怎么能说“也无晴”呢?请大家继续说说你的看法。生 16:我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深层意思是苏轼被贬之后,他那种能超越荣辱得失坦然自若地面对生活、不因被贬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能冷静的看待自己的生活。师:这位同学抓住苏轼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很好。生 17:我认为这要联系上文来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说明他原来遭受了一些坎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首先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说明他内心不再在乎这些坎坷,表现出了一种坦然自若
11、的态度。师:请大家看看注释对这句话是怎么解释的。书上解释的意思是“风雨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这在现实生活中,在物质世界里能能一样吗?(生:不一样。)肯定不一样,对不对?如果一样就不会出现“同行皆狼狈”了。那是什么没有差别呢?生:心中没有差别。师:对,在心中没有差别,那就是不在乎这些风雨。我也有一个问题,上片中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下片中说“归去”,归向何方呢?生 18:我认为是归于自然。生 19:我觉得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朝廷,自己的仕途也雨过天晴。师:大家赞同哪一个说法?(学生沉默)请注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个问题:作者苏轼到沙湖干什么?生:买田终老。师:就
12、是说他准备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那么他还寄希望于重新回到朝廷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归去”一词不能理解为回到朝廷。生 20:“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蓑”可以解释为他的才华,“烟雨”的意思是官场上的坎坷。整句应该是说他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历经坎坷,壮志未酬,没有什么成就。师:这种解释看起来很有道理,大家觉得如何呢?生 21:我认为“烟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无论他的人生困难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若的面对。师:我本人赞同这种说法。我有一蓑在身,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为“烟雨”,可以这样解释吗?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
13、?生:心中有“蓑衣”。师: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生:理想、人生态度。师: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 22:我觉得苏轼有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不觉”,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也暗示着此时虽然被贬,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情绪,他在沙湖买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词中多次写到了雨。首先写到了 生:大雨,“穿林打叶”之雨;生:“一蓑烟雨”;生:最后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师:对。前者写的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后者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最后写的是他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怀,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生自由背诵,然后请一名学生背诵,最后全班齐背。)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词,学习了怎样去鉴赏一首诗歌,大家都很自觉的运用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认识到了苏轼旷达的一面,可以说,这就是苏轼之为苏轼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世上无难题”,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走入绝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的生活。(教师宣布下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