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pdf





《2020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思想特征和阶级本质,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对立与统一。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代表 孟 子 荀 子 地位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
2、重要奠基人 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思想 主张(1)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1)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人民,以德服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3)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 用之(2)人性论:主张“性恶论(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影响 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 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
3、学派创始人。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三、庄子与道家 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3-代表.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四、韩非与法家
4、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 1 000 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4-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
5、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史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解读 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5-原因。说明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王官之学指周代贵族等级社会中的主流学术文化。思考 史料中“诸子的含义是
6、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提示】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学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大变革的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一个平台。(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
7、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6-诸子百家的观点 史料一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史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荀况荀子性恶 史料三 为治者有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解读(1)史料一为文献史料,主要叙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表明治国理念是“仁政。具体而言就是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
8、罚。(2)史料二为文献史料,主要论述了荀子对人性的看待。表明荀子主张人性恶,主张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3)史料三为文献史料,主要论述了韩非的政治主张。指治理天下的人,着重于管好大众,而不拘泥于小部分特殊的人.“不务德而务法”典型地代表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7-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对孔子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提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与民本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2)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荀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中历史 单元 中国古代 思想 科技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教案 解析 岳麓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