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月考三语文(解析版)概要1讲解.pdf
《2016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月考三语文(解析版)概要1讲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月考三语文(解析版)概要1讲解.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6 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月考三语文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句名言说得好:“天才等于 99 分汗水加 1 分的天赋。”世界上那么多 的科学家,都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才造就了今天的成果!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以其 的写作姿态和独特的话语方式在群芳争艳的女性作家中备受瞩目。虽然我没有什么 的,但是我也一样喜欢别出心裁,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A 出类拔萃 与众不同 卓尔不群 B 与众不同 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C 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 与众不同 D 卓尔不群 出类拔萃 与众不同 2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通过民主改革,西
2、藏彻底废除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得到彻底翻身解放,获得了民族区域自治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成为国家、民族、社会和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B 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高雅的业余爱好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可以促使学、思、知、行的结合。C 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D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据调查,我国的皮影戏有 9 个流派面临失传,国家级水晶雕刻传承人不足 8 人,古琴斫
3、琴专家仅存 7 人,精通户撒刀锻造的工匠不到 6 人,中药炮制技术国家级传承人已不足 5 人。学习宣纸刺绣工艺至少需要 4 年,花丝镶嵌有 3 成技法已失传,青田石雕有 2 个流派濒临失传,而修复壁画的勉萨派唐卡绘画大师仅剩 1 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A 如果有人真的去传承,那么就永远不会消失。B 如果依然没人去传承,那么就真的永远消失了。C 只有有人真的去传承,才不会永远消失。D 只要依然没人去传承,就永远真的消失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原始的植物世界进行干预,使植物界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可是,在人类出现的数
4、十万年历史中,植物是否对人类的进化也产生影响制约呢?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能对各种环境形成适应能力,一旦适应能力建立起来后,就可遗传给后代,而且代代相传。适应力可以遗传,但是否能转移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者卢伟成指出,如果这些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转移给人类,那么转移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植物和人类进化的同源性上,因为有了同源的一致性,就具备了转移的可能。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卢伟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在一个有害微生物流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期,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植物体内产生了有效的杀菌物质,也就是说产生了适应能力,而人类却没有这种能力。可是,当人类经常食用当地的植物之后,往往也会具备这
5、种抵抗微生物的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能力转移的表现。这个新奇的观点发表后,遭到了不少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上面提到的“适应能力转移”,仅仅是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也就是停止从外界摄入这些物质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所以,植物对人类的进化很难产生真正的影响。适应能力是否可以真正转移?卢伟成在他撰写的中草药与人类进化的论文中指出,在植物和人类之间,除了直接的转移,还存在一种间接的转移。这种间接转移能通过某些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来完成。关于间接转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个缺碘的环境中,植物和人类因为代谢类型一致,都会患缺碘的疾病。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其中一
6、种植物产生了抵抗缺碘的能力,人吃了这种植物,就有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植物不是为人体提供了碘,而是提高了人体对碘的利用能力,或者是使人体具有了利用其他物质来代替碘的能力。因此,卢伟成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植物能将抵抗力或增强代谢的能力转移给人类,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能将对付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传递给人类。而令人惊异的是,现代人之所以大多数都是右撇子也许也与植物的影响有关。有人推测说,我们的祖先还是古猿人时,他们吃的食物绝大部分还是森林中的树叶嫩草,这些食物中常常混入一些含有与精神镇静剂相类似的化学物质。对这样一类有毒物质的抵抗力和忍受力,右撇子
7、要比左撇子强得多,所以,右撇子几乎不受有毒植物的影响,而左撇子却因为中毒而大量死去,久而久之,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要远远超过左撇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植物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植物是否干预人类进化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要想彻底了解它的所有答案,看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选自科学探索,有删改)4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人类将科技手段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植物界发生了极快的变化。B 学者卢伟成认为,具备了植物与人类进化的同源性这一基础,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可以转移给人类。C 人类经常食用当地植物,可能会
8、具备原本不具有的抵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这一例子体现了适应能力从植物到人的转移。D 卢伟成认为植物和人类之间的适应力的转移,既有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也有通过某种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完成的间接转移。5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植物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 部分科学家认为,人们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停止从中摄取特殊物质,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B 人与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由于生存的需要,都可能对环境形成适应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代代相传。C 缺碘的环境中,人吃了具有抵抗缺碘能力的植物,就可能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D 生存在地球上的右撇子远远超过左撇子,植物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6 根据原文内容,下
9、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旦确定人类能从植物中通过间接转移获取适应能力,实现能力的转移,并加以利用,将对人类进化产生很大的影响。B 人类通过吃某种食物,具有了通过间接方式获得抵抗缺碘的能力,因此植物中可能存在着类似“转移因子”的物质,这一物质能将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能力传递给人类。C 要想彻底了解植物是否影响人类进化的所有真相,还有漫长的路要走。D 植物给人们提供食物,有的学者还提出植物能帮助人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人类进化历程,因此我们应当爱护植物、善待自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她比他高十七厘米。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楼里的老住户无不投以
10、好奇莫解的目光。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看到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画画。楼外门口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尽管裁缝老婆极有能耐,她却无法获知这对怪夫妻结合的缘由。人们惊奇也好,困惑也好,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文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
11、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到国外。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
12、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会开得成功与否,全看气氛如何。研究所主持批判会的人,看准时机,趁会场热闹,带领人们高声呼喊了一连串口号,然后赶紧收场散会,押着矮男人走了。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三十多岁的人
13、,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
14、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在院子里遛两圈。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
15、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不少人都来帮助他再找一个媳妇,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在矮男人家里,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只在周日,孩子从学校回来与他为伴。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
16、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选自 2013年 5 月版美文百家,略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批斗大会中,裁缝老婆对高女人的质问表现出的是她高涨的革命热情。B 一个身高超群的女人嫁给了矮她很多的男人,但悲剧随之也就开始了。作品在生活中的不规则旋律中获得哲理的构思,又以生动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C 大楼里的邻居们长久地好奇高女人与矮男人的结合,显示出他们的无聊与世俗;看到高女人病后锻炼的情景而心生感动,则表现出他们的友善。D 高女人是一个普通的化验员,而她的矮
17、丈夫是一个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拿着不菲的工资,邻里的窃窃私语愈演愈烈,也愈加恶毒起来,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他们不和谐的外表,却看不见他们平静的相爱。E 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的冷眼和中伤中,暗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体现了小市民心理中的污垢。8 请简要分析裁缝老婆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9 小说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请举例并分析其妙处。10小说的结尾“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这样写有何深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施一公: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 2009年 1
18、0 月,施一公飞至位于美国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开会,会前顺访普林斯顿大学,住进小镇纳所旅馆的|343“房间。他惊诧地看着这个房间,历史竟如此巧合,1997年 2月,他摩拳擦掌地准备到普林斯顿大学面试,就是住在这个房间。12 年后,他已然放弃了让人艳羡的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身份,回到祖国追寻理想。原因很简单:他想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一个事实格外清晰:“美国梦”已成为过去,“中国梦”是他的未来。正是从学生时代便痴迷学术的“本性”,让他曾在普林斯顿登上巅峰:身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又获得了美国霍华德林研究员的殊荣,并被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密歇根等 10 多所美国顶尖大学争抢。不过,“每次
19、回国探亲或开会,我总会被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所打动,也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将来。”每次乘飞机离开祖国的时候,他也有种种说不出的惆怅,内心深处有一种萌动。因为这份萌动,2008年,施一公全职回归母校清华大学,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刚回国时,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夜里两三点,大年初一也会出现在办公室。他将自己的睡眠时间缩短到平均每天不到 6 小时,睡眠的减少还是使他看上去很消瘦。不过,辛苦与挫折不能妨碍他生龙活虎。“在清华的每一天都很激动。”施一公说。“不做科研就心慌。”施一公这样解释自己的科研情结。“若离开实验室几天,不与博士生、博士后讨论课题,我就心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施一公坦言,这种状态背后
20、是一种学术上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你读到一些经典文献,了解到同行取得的重大突破,甚至在学术会议上听到精彩的报告,深受鼓舞的同时,一种不安全感与压力也会油然而生。科学发展这么快,你的贡献在哪里?”事实上,归国 6年,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贡献显而易见: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 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 120多个。他自己也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了 14 篇学术论文。在施一公看来,现在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统性等,已经全面超过他在普林斯顿 2006年鼎盛时期的水平。就在今年 3月,施一公又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晶体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
21、学家,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引起轰动。而就在此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同样令人振奋。用一流成果来爱国这是一些媒体对施一公报国方式的解读。而在施一公看来,学生也是他的重要成果。“在清华,我的第一身份就是老师。”施一公说,“教师身份是我的忠诚所在。”“讲课是育人最重要的环节,精彩的课堂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最新课程评估中,“生命科学的逻辑与思维”排名第一,这便是施一公“掌门”的课程之一。他在课堂上尽情倾授多年的科学积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刚开设这门课时,这位世界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每准备一大节课,就要花上四五天时间。不仅如
22、此,在生命科学学院,你还经常可以看到施一公在电脑前帮助学生改论文,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他带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至今,施一公的实验室已经培养出 16 名博士,被美国知名科学家的实验室争抢。归国之初,海外媒体惊呼,施一公将引发吸引更多海外华人科学家回中国效力的“施一公效应”。施一公全职回国 6 年,海外媒体的预言成为现实。至今,仅被他引进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便有 70 余名。在 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 2012
23、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生命学科实现历史性突破,名列全国第一。回望归国 6 年,施一公仍然对于成为一名“参与者”而兴奋。关于未来,他也更加明晰:“大我与小我从来无法割裂。希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从未改变,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报国。”(节选自中国教育报)相关链接: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中,实验室的面积是最大的,科研基金也是系里最高的,5年的经费保守估计也在 1000万美元以上。生活上就更不必说了,在普林斯顿,学校资助他购买了 500平米的独栋别墅,他拥有 1 英亩的花园。一对龙凤胎儿女享受着美国快乐的幼儿园教育但是当时做出回国决定,施一公只用了一个晚上。“无私的奉献这个
24、词,我从来不要求自己这样,也不要求周围人这样。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跟对这个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是可以放在一起的。”(施一公语)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施一公做学生的时候就痴迷于学术,立志成为世界级科学家。1997年飘洋过海追寻美国梦,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B 每次回国探亲或开会,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施一公的内心是激动的,而当他乘飞机离开祖国的时候,却有一种不舍、犹豫。C 施一公回国后,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 40 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了 120多个,说明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已经全面超过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水平。D 施一公全职回国 6
25、 年,仅被他引进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便有 70 余名。这就是海外媒体预言的“施一公效应”。E 在 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清华大学生命学科中的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清华生命学科在 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12 用一流的成果来爱国是施一公的爱国方式,施一公回国后取得了哪些成果?请简要概括。13根据文本,结合有关材料,具体说说施一公的美国梦和中国梦各是什么?14“大我与小我从来无法割裂。希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从未改变,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报国。”联系材料和现实,谈谈你对施一公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张希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云南省 昆明市 云南 师大附中 适应 月考 语文 解析 概要 讲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