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df(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原作者:“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6-24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成员:封启明、王立祥、陈晓辉、林珮仪、宋振举、张国强、李春盛、陆一鸣、黄曼、蔡文伟、蔡洪流、孙明莉、陈玉国、王勇强,谢苗荣、曾红、赵晓东、聂时南、王仲、曹钰、李文放、黎檀实、丁宁、于东明、蒋国平、赵丽、卢中秋、余涛、童朝阳、廖晓星、林建东、付研、魏捷、石松菁、裴红红、白祥军、张彧、刘励军、黄亮、张茂、钱克俭、何新华、宋维 目录 前言 4 1.D-二聚体简介 4 D
2、-二聚体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4 D-二聚体检测方法 4 各种常见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浓度参考值和单位换算 5 2.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5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应用 5 肺栓塞 5 深静脉血栓形成 8 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Recurrent VTE)9 住院患者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 10 脑静脉窦血栓症(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10 二聚体的检查在其他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应用 11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11 脑卒中(Cerebr
3、al vascular accident,CVA)1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13 脓毒症(Sepsis)1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14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15 参考文献 17 附表目录 表 1 引起 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常见疾病 21 表 1 引起 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常见疾病 22 表 2 各种 D-二聚体检测方法对肺栓塞与深静脉栓塞诊断准确性的比较 22 表 3 常见 D-
4、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参考值 23 表 4 Wells score 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预测准则评分表 23 表 5 三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系统的比较 24 附图目录 图 1 利用 ROC 曲线比较各种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25 图 2 2011 年美国胸腔学会/胸部放射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妊娠妇女怀疑肺栓塞诊断流程表 25 图 3 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诊断的建议流程表 26 图 4 Rosenberg VA 所提出妊娠妇女怀疑深静脉栓塞的临床诊断思路流程 26 标准与指南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前言 D-二聚体(D-di
5、mer)检测的急诊临床应用可分成两大部分:1.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相关的疾病如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脑静脉(窦)血栓症(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等;2.非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脑卒中(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弥散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
6、cular coagulation,DIC)、脓毒症(Sepsis)、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高敏感的 D-二聚体检测方法是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工具。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也是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疗效评估和预测复发的重要工具。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深静脉血栓形成、脑卒中、脓毒症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大多起病突然、病情凶险,需要急诊科医生快速诊断,并及时治疗。新一代高敏的 D-二聚体检测方法具备高敏感度和
7、高阴性预测值,在急诊科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全面了解 D-二聚体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可帮助急诊科医生对疾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并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1,2。D-二聚体简介 D-二聚体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 血液中纤维蛋白单体(Fibrinmonomer)经活化因子III 交联后,再经活化的纤溶酶水解产生特异的降解产物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浓度的增加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因此,D-二聚体浓度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
8、意义1。临床上多种疾病都会引起 D-二聚体浓度增高(表 1)。长途旅行或久坐等非疾病状态也会引起体内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3,4。D-二聚体检测方法 目前有多种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如:定量乳胶凝集法(Quantitative latex-derived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酶联荧光分析法(Enzyme linked fluorescent immunoassay,ELFA)、乳胶增强免疫测定法(Latex-enhanced immunoassay)、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icroparticule
9、enzyme immunoassay,MEIA)、免疫比浊法(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以及全血凝集法(Whole-blood agglutination assay)等5-10;其中,乳胶凝集法和全血凝集法由于敏感度低,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制定的急性肺栓塞指南指出这两种方法仅适用于排除低度可能性的患者,而不适合用于排除中度可能的患者。酶联荧光分析法如 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好的阴性预测值,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该方法用于排除和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目前用于该方法
10、检测的产品已经进展到第二代。第二代的产品可以在 20 分钟内快速完成检测,而其准确度与第一代相同。因此,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是现阶段临床上用于排除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等疾病的金标准方法;其适用于排除低度和中度疑似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急性肺栓塞等疾病的患者,可以减少其他昂贵检查,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11。就安全性而言,2008 年 ESC 急性肺栓塞指南指出,与其它 D-二聚体检测方法相比,VIDASD-二聚体检测方法用于排除血栓栓塞病的概率更高、更安全12-14(表 2)。2006 年国际血栓与凝血学会对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对各种 D-二聚体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结果
11、显示VIDAS D-二聚体检测方法敏感度优于其他方法(表 2),各种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见(图 1)。目前有许多 D-二聚体床旁诊断(Point-of-care testing,POCT)方法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的快速诊断。2009 年 Geersing 等对 D-二聚体床旁诊断方法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进行了荟萃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床旁诊断方法的敏感度波动范围为,而特异性波动在范围,研究结果提示定性或定量的床旁诊断方法只适合排除低危险度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人群15。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认可利用 POCT 方法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各种常见 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浓度参
12、考值和单位换算 检测方法不同 D-二聚体浓度参考值也不尽相同(表 3)。D-二聚体浓度有两种不同的单位:D-二聚体单位(D-dimer unit,DDU)和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Fibrinogen equivalent unit,FEU)。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等于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结合后的分子量,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的分子量为 340kDa,D-二聚体单位的分子量是195kDa,2 ng/mL 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等同于 1ng/mL D-二聚体单位。目前检验科出示的报告中缺乏统一的检测单位,临床上也缺乏对不同单位的认识,因而出现了 D-二聚体阈值认识的误区。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
13、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指南指出,实验室应该报告所用 D-二聚体的单位和参考值。小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浓度的增加可作为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对急诊科常见的血栓性疾病(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性疾病(急性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破裂)、脓毒症、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有多种,酶联荧光分析法如 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但床旁快速诊断方法目前还不成熟。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不同,其浓度单位和参考值也不同。D-二聚体检
14、测的临床应用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应用 肺栓塞 名词解释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和细菌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是最常见的肺栓塞类型,通常所称的肺栓塞常常指 PTE。流行病学调查 全球每年确诊的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患
15、者约数百万人。美国每年每 10 万人中就有 117 人罹患第一次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中肺栓塞69人、深静脉栓塞 48人,每年因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人数占总住院人数的%左右16。近年来,PTE 发病率逐年上升,2006 年住院总人数已达 247,000 例,死亡患者占住院总死亡患者的 5%10%;且大部分死亡病例都发生在诊断确定后小时内,在心血管急症中列第3 位17。肺栓塞在危重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012 年法国学者对重症监护病房(ICU)176 位发生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了 CT 检查,发现其中%患者罹患肺栓塞,而其中 60%并没有任何肺栓塞的症状,因此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医师要
16、重视危重病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18。中国静脉血栓栓塞防治协作组(National Cooperative Projec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NCPPT)对我国 1997 年2008 年肺栓塞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在对着 12 年间全国 60 家三级医院 16,972,182 名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其中 18,206 人诊断为肺栓塞。进一步分析发现肺栓塞患者占住院病人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肺栓塞发生率也呈倍数上升。肺栓塞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地域分布有关,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但死亡率
17、低于南方19。研究结果也显示西方高加索人群比亚洲人发生率高 35 倍,其原因可能与遗传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这种易栓塞体质分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易栓体质与基因变异有关,在亚洲常见的有Protein S、Protein C 和抗血栓-III 缺乏症,这类人群在欧美国家约占 10%,但亚洲国家占 50%左右。欧美国家的易栓体质常见为的 Factor V Leiden 和 Prothrombin 20210G/A 突变,这很少见于东方人20。后天获得性易栓症体质大多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和恶性肿瘤有关。临床表现 急性肺栓塞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栓
18、塞的部位及患者是否存在心、肺等器官的基础疾病。急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和昏厥是急性肺栓塞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学者取前三个常出现的临床症状称为“肺栓塞三联征”。另外由于低氧血症及右心功能不全而出现缺氧表现,如烦躁不安、头晕、胸闷以及心悸症状也会出现在较严重的患者。临床诊断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特异性不高。当务之急是选择一套发展成熟且有循证依据的临床预测准则(Clinical precision rule)。常用的临床预测准则由三部分组成,即:临床预测评分系统(Clinical probability score)、疾病危险度分级(Risk category)和高敏感度的D-二聚体检测。199
19、8 年 Wells PS 等人结合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发展出第一套临床预测准则即 Wells score,然后又结合疾病危险度分级的概念和使用高敏感度的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发展了临床诊断研究21,22。此后,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临床预测准则如 Geneva score、Revised Geneva score、Simplified revised Geneva score、Miniati score、Charlotte rule 以及 Pulmonary Embolism Rule-Out Criteria(PEROC)等23。2009 年有学者对临床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利用 Wells sc
20、ore、Revised Geneva score 和 Geneva score 等临床预测准则并结合 D-二聚体检测来进行肺栓塞诊断的前瞻性研究作了荟萃分析,研究发现这几种预测方法其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无显着性差异;然而,在特异性方面,Wells score 二分法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即可排除更多的疑似肺栓塞患者,提升整体医疗资源的效率5(表 4)。在危险度分级方面 Wells score有两个分类方法,类如:三阶段分层(低、中、高)或两阶段分层(不大可能肺栓塞和可能肺栓塞)24-26。考虑到临床医师使用的方便性,目前临床上常用两阶段的危险分层法,这种两阶段的分层法可以快速排除很多疑似肺栓塞患
21、者(Wells score4 分归入“不太可能”肺栓塞危险分组),减少了使用昂贵的检查来排除肺栓塞,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立即将“可能”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4 分归入“可能”肺栓塞人群)直接进行螺旋 CT 或血管造影检查来明确诊断,争取治疗的黄金时间5。被排除肺栓塞的患者的安全性也需要长期追踪并观察后续的并发症。2009 年 Pasha SM 荟萃分析了 1660例被归类为 Wells score 4 分且 D-二聚体浓度500 ng/ml 的患者,随访 3 个月后统计其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与死亡发生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被排除肺栓塞诊断的病人3 个月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阴性预测值为%。而使
22、用 VIDAS D-二聚体检验方法来进一步排除肺栓塞的患者中并没有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27。D-二聚体用于特殊人群肺栓塞的筛查和诊断 老年人群 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有研究结果提示 7089 岁之间的老年人急性肺栓塞的发生率比 5059 岁的中年人群增加了倍,其发生率比70 岁以下的发生率总和还高16,28,29。老年人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卧床和深静脉血栓形成30,31。目前研究发现 D-二聚体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当年龄超过 80 岁时体内 D-二聚体浓度小于 500ng/ml 的比率只有 5%,由于生理现象造成了 D-二聚体临界浓度的增加。因此,D-二聚
23、体浓度临界值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能适合于老年人群的筛查。最近有研究提出依年龄调整 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的方法。Douma RA 等对年龄大于 50 岁临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进行依年龄调整D-二聚体临界值浓度的研究。研究共分三阶段来验证依年龄来调整D-二聚体临界值的证据力,并选用 VIDAS D-二聚体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选用 VIDAS D-二聚体检测方法,利用年龄乘以 10 作为 D-二聚体临界浓度,可以大幅改善临床成本效率和特异度32。孕妇 美国孕妇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为,而每 10 万人有人死于静脉血栓栓塞症。在英国,急性肺栓塞是孕妇急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孕妇 D-二聚体浓度随着妊
24、娠期增加而增加,生产后迅速下降,到产后 46 周恢复至正常,因此用成年人的 D-二聚体临界浓度来排除孕妇疑似肺栓塞是困难的。全面了解妊娠期 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才能制定安全可靠的临界浓度用于排除孕妇的肺栓塞33-35。许多学者提出随着孕期进展,应当适时改变D-二聚体浓度的临界值来排除PE。Kline JA 分析了 50 位怀孕妇女 D-二聚体浓度(D-二聚体检测临界值500ng/mL),提出 580、830 和 1160 ng/mL 3 个数值分别代表正常怀孕妇女三阶段产程 D-二聚体浓度的临界值34。2010 年 Kovac M 等人统计了 101 位孕妇其中 12位怀疑静脉血栓栓塞,分析
25、3 个孕期 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提出 286、457 和 644 ng/mL(D-二聚体检测临界值230ng/mL)分别为 3 个孕期怀疑静脉血栓栓塞的临界值,其敏感度与阴性预测值达到 100%36。2008年欧洲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指出虽然孕妇随着孕期进展体内 D-二聚体浓度增加,超过 50%孕娠 20 周时体内 D-二聚体浓度大于 500ng/mL,然而,综合各种因素后认为 D-二聚体浓度临界值500ng/mL依然具有排除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因此,指南建议 D-二聚体检测仍可作为排除妊娠妇女疑似肺栓塞的工具37;但是 2011 年美国胸腔学会/胸部放射学学会官方临床实践指南并没有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聚体 检测 急诊 临床 应用 专家 共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