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系统匹配计算及设计.pdf
《转向系统匹配计算及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向系统匹配计算及设计.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转向系统匹配计算及设计 根据总布置设计提供的满载前轴荷、前轮定位参数(参考同类车型数据库),按照汽车转向系设计的要求,参照其它同类车型,进行汽车转向系设计。6.1 转向角和传动比 6.1.1 理论转向角-左右转角差大于实际汽车应设计值 传统的理论转向角为纯滚动理论-阿克曼理论,没有考虑车轮弹性和高速应用,因此有些过时,现代轿车设计为了节省车内空间,一般在该理论算出左右转角差后,可以除以 23 作为设计数值更好。如果通过所有 4 个车轮中心的车轮平面垂直线都相交于一点转向中心 M,汽车在缓慢行驶时的转弯是精确的。如果后轮不一定转向,则 2 个前轮的垂线必须与后轮中心连线的延长线相交于 M
2、 点(图 6.1.1)。如是在车身内外侧的前轮上出现不同的转向角i和Aa。根据较大的内侧车轮转向角i可以算出外侧车轮的理论值,即所谓的阿克曼角:ljctgctgiAa/(6.1.1)式中:l 为在地面测得的两主销轴线延长线与地面交点交点的距离,即 svrbj2 (6.1.2)在负的主销偏移距 rS的情况下,它在式中的运算符号变成加号。图 6.1.1 由阿克曼角确定的车轮转向角Aa之间的运动学关系 图 6.1.2 rS是在图示情况下为正的主销偏距 图 6.1.1 由阿克曼角确定的车身外侧车轮转向角和内侧车轮转向角Aa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图中还标出了转向角差A和转弯直径 Ds(亦见图 6.1.1)。
3、图 6.1.2 前悬架上的尺寸说明:bv是前轮轮距,rS是在图示情况下为正的主销偏距。图 6.1.1 中标出的转向角差(也称弯角差)A在所获得理论值中必须始终为正值。AaiA (6.1.3)根据角Aa可得出理论转弯直径 Ds(图 6.1.1),即车身外侧前轮平面以最大的转向角转弯时经过的圆弧直径。汽车的转弯圆应尽可能小,以易于转弯及停车方便。依图示可推导出公式:)sin1(2maxsAaSrD (6.1.4)这个要求是以轴距小和车身外侧车轮转向角大为前提的。而后一项条件取决于更大的内侧车轮转向角。但它受到限制,因为车轮上跳并转向至极限时既不允许触及车轮罩壳也不允许碰到前悬架的零件。车轮罩壳在侧
4、向不能超宽伸到前排乘员放脚空间,否则踏板机构不论转向盘是左置还是右置要偏向座椅方向,乘员放脚时就会感到局促。在前轮为驱动轮时还要考虑加装雪地防滑链的位置。此外还受到确定半轴万向节最大折弯角的限制。6.1.2 转弯圆和转弯通道外圆 车身内侧车轮转向角要规定极限值,而相反(由功能上决定它是较小的)外侧车轮转向角则不需限制。它可以具有与内侧车轮转向角同样大的角度。缺点只是汽车不再是精确的转弯(图 6.1.3),而优点则是具有更小的转弯圆和外侧车轮轮胎承受的侧向力增大。由于这一原因,大部分轿车增大了外侧车轮的转向角,即实际值a(无下标 A)比阿克曼算出的理论值Aa增大了一个转向误差F所需的转向偏差。A
5、AaaF (6.1.5)图6.1.3 为了充分利用汽车翼子板中的空间,可使车身 图 6.1.4 根据式(6.1.5)算得的的 BMW 323 I 型车 外侧车轮转向角和内侧车轮一样大,为零。的转向理论曲线 图 6.1.3 为了充分利用汽车翼子板中的空间并提高轮胎的侧偏性能,可使车身外侧车轮转向角和内侧车轮一样大,于是两个车轮平行转动,为零。图 6.1.4 根据式(6.1.5)算得的的 BMW 323 I 型车的转向理论曲线。同时标出的还有在左右转弯时测得实际曲线,以及转弯偏差F(亦称转向误差)。横坐标是车身内侧车轮转向角i,纵坐标是转向角差ai(与实际曲线有关)和aiA(适用于理论曲线)。在车
6、间维修手册中以 20i时的公差形式出现。在此40。采用已知的容许转向偏差可以减小图 6.1.1 中所见的转弯圆直径 Ds。为此,除F外还须已知maxAa,即根据阿克曼确定的车身为此车轮的最大理论转角,才可用式(6.1.5)进行计算。一系列的测试研究表明:每 10转向偏差可获得减小值mDs1.0;于是,公式更改为(式中所有参数单位均为 m):FsAasrD1.0)sin1(2max (m)(6.1.6)以一辆具有常转向误差的前轮驱动型式车为例。在右转弯时的计算数据为:l2.677m,bv1.47m,rs0.015m,imax=42,amax3540 mj5.1)015.0(247.1 5530,
7、671.1677.2/5.142cotcotAaAa 45455304035F 75.41.0)015.0(5530sin/677.22sD mDs91.9 在轿车上实测得转弯圆直径为 DSg9.92m。转弯圆直径只描述了一个原则上用于理论的,设计上可理解的值。对于驾驶员来说,有意义的是街道边石圆,即相互平行的,通常高于路面的街道路边石之间的距离(图 6.1.5),驾驶员可在其间架车直行再转弯。这个圆直径是可测量的,但亦可简单地通过转弯圆直径 DS和轮胎的作业宽度算出:DB=DS+B (m)(6.1.7)然而更重要的是转弯通道外圆,其直径 DW约比转弯圆大一个汽车前悬长度 Lov。图 6.1.
8、5 街道路边石圆 图 6.1.6 转弯通道外圆是指汽车在极限转向角下,最外侧零件所描绘出的圆弧 图 6.1.5 街道路边石圆。它是驾驶员架车转弯时的一个重要参数。DIN 70020 中将 DW规定为汽车在极限转向角下作圆周行驶时的最小柱形包络体的直径(图 6.1.6)。最小转弯通道外圆可以从设计中获得,也很容易测出。它作为产品说明列入车型手册中,也作为测试报告内。从已知的转弯圆直径 DS,可算出车身外侧后轮及内侧后轮驶过的圆弧半径 Rha和 Rhi。分别为:2)2/(22jhsshablrDR (6.1.8)hhahibRR (6.1.9)公式表明:轴距 l 愈长,Rha和 Rhi则愈小(与
9、DS相比),即汽车作缓慢转弯行驶时的宽度要求更大。6.1.3 转向角传动比 转向角传动比 iS是指转向盘转角变化值H与一对转向车轮的平均转向角变化值m之间的比值,它是在不加力矩操纵转向处于直线行驶位置起的条件下得出的值。即先不考虑转向弹性和转动时传动比的变化。其值为:平均转向角2/)(iam (6.1.9)转向角传动比mHhSi/(6.1.10)公式不仅适用于转向角范围较大时的情况(例如 20m),而且也适用于传动比保持不变时的情况(图 6.1.7)。相反,如果传动比有变化(见图 6.1.8),则要根据转向时的转向盘转角分量Hh(下标 h 表示手)和两个车轮的平均转向角HS(下标 S 表示操纵
10、)得出转向角传动比:HSHhSi/(6.1.11)当总的转向角传动比涉及到行驶位置时,还出现一个零下标:0Si。图 6.1.7 传动比 iS 能在整个转向角范围内保持不变 图 6.1.8 BMW 323 I 型车和 Renault 14 型车上获得 的转向角传动比和左转及右转转向角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 6.1.7 为了使转向传动比 iS 能在整个转向角范围内保持不变,既可采用后置转向梯形也可采用前置梯形。图中所示为在一辆 Opel 牌 RecorE 型车(无转向助力装置)上研究的结果。测得的平均值 iS20.6,产品说明中 iS20.3。图 6.1.8 从一辆 BMW 323 I 型车上获得的转
11、向角传动比和左转及右转转向角之间的关系曲线,以及一条前轮驱动式车辆的典型传动比曲线(Renault 14 型车)。BMW 将标准驱动型式轿车中的安置在车桥后的转向梯形设计得使转向传动比仅有很小的下降。在发动机横置的前轮驱动桥中,这样做有困难。经济的结构是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但它有缺点:转向角传动比随着转向角的增大而减小,如图 6.1.8 所示。在助力式转向装置中,转向角传动比的下降符合行驶技术要求。在直线行驶位置,为保证高速行驶需要的安全,期望有大的转向传动比。相反为了使转弯和驻车时转向盘的回转圈数减小,传动比下降是有利于车轮转向的。与无转向助力的汽车情况不同,液压助力器会在转向角较大时增大操纵
12、力。这个力可以变得很大,尤其是对前轮驱动型式的车辆来说,几乎不受转向角传动比的下降的影响。其原因在于:a.转向器可安置在车厢前壁和发动机之间的狭长空间里;b.连接处有所需的侧向刚性;c.可避免任何形式的前束变化;d.满足所要求的转向实际曲线;设计中在俯视图上转向横拉杆布置的位置也很有影响。它处在车桥中心前还是在后或与其相交,以及它的内侧铰是侧置在齿条上还是中置,结果均有不同。此外,还有主销内倾角和后倾角以及转向节臂角度大小的影响。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前轮驱动型式的车辆中自直线行驶位置至极限转向角位置转向传动比下降 1730。标准驱动型式的轿车在发动机变速器总成下方有更大的空间,从而使得传动比的
13、下降小得多,仅为 5%15%。图6.1.8 中所示为标准驱动型式车辆的转向传动比曲线。它表明:在直线行驶位置 iS021 和在平均转向角为m上 iSmin19.7,故 iSmin/iS00.94,即传动比下降仅为 6。发动机后置的车辆在车头行李箱下方的空间还要大,这种情况下轿车采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其传动比在整个转向角范围内保持不变。ZF 公司的一项新开发技术可以消除无液压助力器的转向系中转向传动比下降的缺点。齿条的齿距从 t1过渡到 t2(图 6.1.9,从而使得小齿轮的节圆直径从直线行驶位置的 d1向两侧减小到 d2。由此在车轮转向角增大时出现变小的位移 s2,并导致总的转向角传动比 iS
14、增大。结果使得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转向盘转动圈数更多,但转向盘阻力矩也下降(图 6.1.10)。图 6.1.9 如果齿条设计设计得传动比较大 图 6.1.10 在 6.1.9 如图所示的齿条具有不同的齿距情况下的 iS 图 6.1.9 如果齿条设计得使小齿轮在中的节圆直径 d1(左图)比(右图)大,则当转向角增大时移动距离从 s1降到 s2,从而使得传动比变得更大(ZF 公司产品图)。图 6.1.10 在 6.1.9 如图所示的齿条具有不同的齿距情况下的iS,变传动比转向器。6.1.4 动态转向角传动比 实际上由驾驶员感觉到的转向传动比可能是动态转向角传动比 iD。它由因转向角引起的转向盘转角分
15、量Hh和弹性引起的转向盘转角He组成。为了计算曲线图,假定两个车轮具有一个确定的转向角范围HS(例如 0 o5 o,0o10 o,0 o1 o等等),并由此附加得出其平均值(在此5.7,5,5.2m等等),以便能在曲线中的这些位置上取出转向角传动比。动态转向传动比取决于转向盘上转矩 MH的大小,从而每次仅能考虑给定曲线上的一个点。计算公式为:)/(HSHesDii (6.1.12)以一辆 BMW 323 i 型车为例。计算当 MH10Nm,转向角范围HS0 o5 o 时 iD 的。从图 6.1.8 中得出总转向角传动比为 iS21。根据图 3.77a,可得出由于弹性引起的转向盘转角分量为19H
16、e,为此有:iD21+19/514.8 图 6.1.10 在一辆 BMW 23 i 型车和一辆 Opel 牌 Record E 图 6.1.11 车轮运动时弧度和转向角的改变 型车上测得的车轮在直线行驶位置处的转向弹性 图 6.1.10 在一辆 BMW 23 i 型车和一辆 Opel 牌 Record E 型车上测得的车轮在直线行驶位置处的转向弹性,在DIN 70000 中称为由于弹性引起的转向盘转角分量。图中标出了在转向角双排作用一个上升的转矩后产生的转向盘转角,这时前轮固定不能转向。两量标准驱动型式的轿车均将转向器安置在前桥后面。Opel 牌车采用转动副式转向器,iS020.6;BMW 车
17、安装的是齿轮齿条式转向器,iS021 作曲线时则在m2.5o处标上这个值。转向角范围愈小,MH愈大,则动态转向角传动比增值也愈大。例如当MH20Nm 时,iD已增为 28.8。6.1.5 车轮上下跳动及转向角 轮胎的侧倾力是由轮胎滑移角和轮胎弧度所决定的。影响轮胎滑移角的因素不仅有汽车在加速时由侧倾角速度引起的侧倾趋势,还包括动力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对悬架的自由。而且,在车辆行驶时,车辆内倾角的改变,或者,更通常情况下是转向角的改变也会引起相应车轴的转向角改变。而在先前的分析中,曲面及转向角都决定于一个固定的车辆坐标系。车轮弧度的正向定义为车轮轴线方向汽车中央面上升的方向,车轮转向角的正向定义为
18、车轮轴线向汽车纵轴线方向倾斜。这就意味着,习惯上定义的正车轮内倾角V那即是车轮平面和车轴相交对左轮来说,在计算和方程式中的处理成负的转向角。围绕瞬时轴线(或是持续轴线)的处理载承旋转会在空间上置换车轮轴线。瞬时轴线是否是旋转轴线在这里并不相干,约为叠加的轴向装有并不会影响各角速度或之间之间的关系。车轮轴向可能会由瞬时轴线替换,也就是说,不和它相交;在有“车轮中心的车轮毂偏移”;的悬架上就是这样的,在有“实质转向竖轴”的悬架也是如此。当以瞬时轴线旋转时,一条被替换的车轮轴线会形成一个空间双曲面,而另一条车轮轴线和瞬时轴线相交成熟一个圆锥,这点更显而易见。为了简化方程式,任何车轮轴线都可以一条决定
19、于车轮载承 k 的平行线替换,并且至少暂时会和瞬时轴线 m 相交在点 P0。即使车轮载承在空间上移动,线 a 也总是会将真正的车轮轴向投影出相同的映射角如相同的弧度和转向角。车轮悬架的运动状态(碰撞、弹跳或者转向)是由 车轮载承的角速度矢量k和车轮中心速度矢量M来定义的。瞬时弧度在投影的垂直平面上的变化是通过车轮轴线 a(或是其替代轴线)。该平面矢量有 x-y-分力和-cos-sin分力,没有 z-分力。当车轮轴线由车轮载承决定时,弧度变化的角速度就是车轮载承在 e 方向上角速度k的分力。ke 或 KycosKysin (6.1.13)如果VAzds/dt 是轮胎接触点(s 为轮胎形成,t 为
20、时间)速度的垂直分力,随着轮胎前进的弧度变化可表达为d/ds=(d/dt)(dt/ds)=/VAz。在第三章和第六章中我们已经解释过了,悬架特征的定义要求更好的轮胎接触点的速度矢量V*Az与一个可自由旋转车轮的轮胎接触点的速度矢量分力VAz相等,因此,在这里可以用来替代VAz:*/AzAzdsd (6.1.14)转向角速度是车轮轴线 a(或是其替代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a*的角速度;a*是由车轮轴线和瞬时轴线的交点 P0的投影 P0*和车轮轴线上任意一点 P 的投影 P*所定义的。如果车轮载承 K 绕它的瞬时轴线 m 以一定的角速度K旋转,车轮轴线上的点 P 假设一个与平面相交的速度aeKP*
21、,而且矢量K不在该平面内。车轮轴线的投影 P*P*0a*在该平面内的旋转,当然,与只有垂直分力的旋转速度矢量是完全等同的,并且投影点P*的速度 VP*=a*与平面垂直。P和P*的速度分力垂直于平面相等(用由车轮轴线 a 上的点 P 来激发的杠杆 H 来描述),通常它们的大小也必须是相等的:eepP*车轮轴线矢量 a 有分力 ax=-acossin,ay=acoscos和 az=-asin,而矢量 a*也有同样的 x-和 y-的分力,但没有 z-分力。它们的大小上面已经说过了是相等的,因此,结果为:KzKyKxcostansintan (6.1.15)由等式(6.1.2)推论可得,相对于车轮行程
22、的转向角变化为:*/AzAzdsd (6.1.16)6.1.6 在转向时的悬架几何近似简单原理 正如复合式悬架清楚所示的,总的来说一“轮轴”显示出可以在驾驶试验中可以加上去的两种车轮变位典型模态:从车辆转动的范例得出来的,第一种对称(平行)2 个车轮滚动(速度矢量 VA1p 和 VA2p)和 第二种不平行滚动(有速度矢量 VA1W 和 VA2W)装备有非独立悬架的,当然在遵循车辆坐标的垂直方向只能产生平行车轮运动,而装备有非独立悬架的在两种模态一致时产生。在对称懂的或平行的车轮运动中,每个轮胎触点被在车辆的横断剖面中的沿着一条精确定义了的路径所代替,而不平行车轮运动的轨迹只能依靠轮胎触点的平均
23、位移来决定(或依靠不平行轨迹的“对称”的开始时位置)。图 6.1.17 使这通过两种很不同类型的悬架例子变得清楚。基于左车轮接触点的平行轮运动的路径 gp,在离开的轮胎接触的平行车轮旅行的路径 gp 上基于了指,不平行运动的若干轨迹 gw 被牵制除了开始从汽“正常位置”(轮胎接触点 An)运动之外,其他的轨迹都从碰撞和反弹方向的三个位置开始,例如。从每三个静态负载荷变化。图 6.1.12 两种不同的复合式悬架的对称和非对称车轮旋转的轮胎接触点的轨迹图 借助于两种悬架,不平行轨迹 gw 更显然比对称的 轨迹 gp 相对垂直视线更加倾斜;当然这是与采用复合式悬架的原因之一相一致的在平行运动时,用较
24、小的轨迹变化来连接相对高的侧倾中心的能力。对非独立悬架来说,轨迹 gp 是竖直线并且轨迹 gw 是环绕着在车辆的中心平面上的点。然而独立悬架显示了两种相交的轨迹 gp和轨迹 gw。这种表现方法鼓舞了对比较研究独立,非独立和复合式悬架的普遍几何模型的建立(15)。借助于轮胎滑移力本质上比车轮外倾力更重要的简单假设,车轮的外倾能被忽略,并且两轮胎的接触点的描述将对转向时悬架性能的基本分析是足够的。对称车轮运动的基本轨迹 gp 可以被一根从在“正常位置”轮胎接触点的坐标 y0 和从车轮运动 s 连接的抛物线所代表,图 6.1.13:yp=y0+k1s+k2s2 (6.1.17)图 6.1.13 对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转向 系统 匹配 计算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