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 第28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教学案【考纲要求】生物的进化 要求(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考点分析】知识点 试卷类型 分值 题型(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007 广东 2 选择题 2008 山东 4 选择题 2008 广东 3 选择题 2008 江苏 2 选择题 2009 广东 2 选择题 2009 广东 2 选择题 2009 江苏 2 选择题 2009 上海 2 选择题 2009 上海 2 选择题 2009 上海 10 非选择题 2009 上海 11 非选择题【考点预测】本节在高考中
2、出现的频率比较低,在各地高考试题也是出现的现相对较少,主要考察的就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知识梳理】一、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三、遗传平衡定律 1、基因频率 2、基因库 3、平衡定律的内容 4、平衡定律的计算 四、生物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五、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2、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
3、性突变理论(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重点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四)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1.种群的定义 师:举例:(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2.种群的特点(1)种群的个体之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别,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2)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我们把基因
4、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也就是说,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了可遗传的变异,对生物的进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质上,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素均能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频率的改变造成了生物的进化。(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从宏观(性状)上看进化过程为:19 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 世纪中期到 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
5、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2从微观(基因)来看进化过程为:19 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 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 5。到 20 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结果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 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 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而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结论:由此可见,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6、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四)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从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桦尺蠖还是一个种群,个体之间彼此可以存在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例 1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解析:该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的四个方面的基础之上,能够正确评价该学说的意义和不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过度繁殖、
7、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该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他没有阐明自然选择的机理,没有阐明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 D。答案:D 例 2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解析:该题考核种群的基本概念,要求
8、学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种群的本质及核心内容。种群是指生活在较小范围内的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通过个体间的交配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生定向的改变,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D。答案:ABD 例 3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 本题是考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知识点中学生对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理解。要
9、求把握在物种形成过程中两种隔离的不同作用。地理隔离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地理隔离因时间长短、环境异同,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但不能必然导致生殖隔离。有的虽然产生了地理隔离,但双方环境基本相似也不可能导致生殖隔离。题中不正确的是 B。答案:B【实战训练】(09 广东理基)1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答案:A 解析: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
10、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故 B 正确。(09 广东卷)2.物种起源出版已有 150 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AD 解析: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能提出来。(09 江苏卷)3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1a和2a,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 b 和 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1
11、a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2a同域分布,向 d 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 和 d 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 和 d 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1a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 b和 d 是同一物种 D1a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2a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 c 和 d是不同物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 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1a和2a,有分别演化出 b、c、d 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 A 错;由于 d 是由 a1 演变而来,所以 c 与 d 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 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生物 复习 28 现代 进化 理论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