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明中国道理也应学西方知识.pdf
《既要明中国道理也应学西方知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既要明中国道理也应学西方知识.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既要明“中国道理”也应学“西方知识”2016 年 05 月 10 日 13:2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骏 34人参与 5评论 人类作为生物界最高智慧的动物,有能力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基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认知成果。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不存在有无之别,但存在类型的差异。简而言之,中华文明更偏重道理,西方文明更在意知识。当下,国人普遍追求知识。从虔信“知识改变命运”到口不离“知识点”,“知识”充斥国人的思想和言说,而“道理”几乎沦为吵架专用语,“不讲道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道理”话语。至于何为知识、何为道理,也无人细究。其实,中国古人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始终坚持“讲道理”的取
2、向,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认知风格、智慧形态和生活态度。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喜欢用成语,言简意赅,通常是四个字组成一个词组,就把某项认知结果生动呈现出来。就音节或文字数量与信息传递效率之“性价比”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总体上说,中国文化通过成语表达的明确态度是“取道理而舍知识”。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它所讲述的故事,恰恰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对应的位置?如此理解当然不错,但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什么事情能一成不变?不知变通又能如何处世立身呢?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资料图 这种对事物细节置之不论,专注于变化状态的认知角度,源自中国文化对事物所处状态要比对事物本身更敏感的思维特点。而且,古人根本没有打算做量化计算,什么船行速度、河流速度、水流可能把剑带往下游多少距离等等,都不是成语所试图回答的,而是径直由动静不匹配,得出身处变化的世界必须与时俱进的道理。这是“中国道理”区别于“西方知识”的方法论标志。事实上,知识具有数量特征,可以积累或递增,犹如货币,而道理不具有数量属性,只能逼近,而且最好采用不同的方式逼近,避免落入前人的窠臼。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既要明 中国 道理 也应学 西方 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