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汇总.pdf
《语文基础知识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基础知识汇总.pdf(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2020 语 文 基 础 知 识 汇 总 初中重点文言课文复习与讲解 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以:认为。去:距离。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3、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4、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5、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2、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
2、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3、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4、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5、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
3、”8、妇抚儿乳 抚:抚摸。乳: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三、
4、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
5、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 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 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
6、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
7、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四、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8、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狼 一、解释加点词
9、的含义 1、止有剩骨 止:通“只”2、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3、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打算。隧:钻洞。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8、意暇甚 意:神情。9、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二、译句 1、投以骨。1、把骨头投向(狼)。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
10、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本文主旨。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
11、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4、孔子说:“
12、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 蕃:多。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6、宜乎众矣。宜:应当。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13、不妖。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花之君子者也。2、莲是花中的君子。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
14、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峡 一、解释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
15、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
16、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三、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
17、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
18、算着日子按时归还。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
19、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
20、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借书之苦。求教之难。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
21、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奴役的(养马)人的手里。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
22、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词语:1.水尤清冽 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3.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5.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7.隶而从者 隶
23、: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9.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 下:往下。11.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记之而去 去:离开。二、句子翻译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24、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2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25、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三、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28.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29.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基础知识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