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参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参考教案.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9 观潮 学习目标:1、学会 12 个生字,认识 6 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理解“观潮、笼罩、天水相接、人声鼎沸、横贯、犹如”等词语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激趣释题,范读课文。由于月亮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做潮。板书“潮”。一位曾
2、亲眼看过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板书:观。下面请大家听一听他的描述。请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板书: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二、初读课文。1、交流预习情况。(1)认读生字词。(2)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读出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三、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讨论交流后小结。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 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
3、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 钱塘江大潮的风采。理解词语: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这里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钱塘江大潮,有如万马奔-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3 小练习: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了。霎时,潮头()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平静。(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着盛开的牡丹。我们到音乐厅()音乐。填空:鼎查()部,再查()画,第六笔
4、是_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 “屹立”的意思是_ 腾,成为自然界之壮观。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人声鼎沸:这里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横贯:横着涌过去。犹如:好像、如同。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崩裂,用于形容巨大的声响。漫天卷地: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卷的情景。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
5、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 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 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
6、的重点,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 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 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自由
7、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 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在课文中划出有
8、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恢复平静)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渐拉长、变粗,横贯江 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
9、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 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 速。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410 公里。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 8 月 18 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
10、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板书设计:20 听泉 学习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 1 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4 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11、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谈话导入 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理解词语:万籁俱寂:万籁,各种声音;各种声音都没有-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非常美丽,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二、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
12、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2讨论交流后小结。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了,形容非常安静。不绝于耳:形容声音连续不间断地在耳边响起。繁花似锦:形容花开得茂盛的样子。磅礴:气势很大。课文结构:文章是按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
13、山。(交代了地点)第二部分(2):白天在途中观景听泉。第三部分(3-5):写夜晚在庆云寺借宿,聆听品位泉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2出示第二句话。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A 过了寒翠桥,
14、就听到淙淙的泉声。a 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b 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c 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d 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e 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写作特点:
15、1 脉络清晰,按时间和地点的转换顺序行文。2 以听字统领全文。作者移步换景听泉,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多层次地写出泉水三个方面的特点: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3 词句丰富,语言优美,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课文通过打比方的句子,把泉水写得具体生动,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课文通过细腻的文字记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鼎湖山泉声之美,让读者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好。-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a 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b 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板书:泉声美)c 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
16、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d 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四、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五、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六、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2指导读第一句。(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
17、)。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3指导读第二句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1)齐读。-(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4指导读第三句(1)出示句式:啊!这是 声音,多像 一样 啊!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4)师引读这段话。(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6)
18、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5学习第四句。(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3)引读。(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四、学习第五自然段。(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3)指名回答。(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
19、: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设计:21 三潭印月 学习目标:1.学会 10 个生字,认识 5 个字。理解重点词语,注意积累好词佳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三潭印月”的来历。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西湖美景,特别是“三潭印月”的有关图文资料,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根据文章介绍,想象 “三潭印月”的美景。教学准备:西湖的绿西湖十景图片等.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观
20、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聆听了鼎湖山美妙的琴声。今天,我们又要到哪里去游玩呢?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谭”的发音。3.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4.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讲的是什么?或者说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新的不懂之处?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三、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
21、记生字,认读生词。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4.重点指导书写:潭 旱 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 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 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 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
22、,了解了课文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西湖美景之一的“三潭印月”。远观此景,你觉得它美吗?在作者心中,它美在哪?请在第 1 段中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二、探究学习 2-3 自然段 1.这么美的一人间仙境是怎么来的呢?请学生朗读课文第2 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出重点词。同时请思考: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它们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同桌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此段采用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并通过一个民间故事来给我们介绍了“三潭印月
23、”的来历。4.师生互动朗读此段。教师引读。5.第 3 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石塔有什么特点?你能画一画三个石塔吗?三、创设情境,以读悟情,学习 4、5 段。1.天上一轮明月,水中 15 个月亮,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课件展示三潭印月夜景,教师在音乐背景下,根据画面相机解说。3.指导朗读。4.此时此刻,如果你坐在西湖的游船上,沐浴在溶溶的月光下,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5.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四、扩展延伸,指导运用。1.美丽的西湖不仅仅只有“三潭印月”这一处美景,他还有许多著名景点。2.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3.谁能像文章第 2-4 自然段
24、一样,用先提问再回答的方法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4.交流评议。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西湖的绿 2.积累好词佳句。写作特点:1 文章语言平实优美,景物描写注意体现自然之景和人造之物和谐同意的美妙境界。2 独立成段,够段方式独特。课文的 5 个自然段,每一段都有各自的核心内容。2、4自然段采用问答式的够段方式,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古诗诵读七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1、会认 3 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a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句的意境。教学时间:课时 教
25、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2、自由读题,教师简介诗题 3、师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自由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学生质疑。、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小组交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26、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借助注释,依靠集体的力量,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指名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
27、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 “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 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
28、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四、背诵诗文。2.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3.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4.亦:也。5.奇:奇妙。6.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7.总相宜:总是很合适。8.方好:正显得美。饮湖上初晴后雨(1)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语文乐园七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会区别近义词,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它们的差异。2、通过边读边体会,让学生在趣味中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3、读名言,激发学生积累格言的兴趣。5、通过读短文,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大自然之美,并能尝试着描写自己见到的景
29、色。6、引导学生通过读、比、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7、通过口语交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口语交际,了解怎样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组织语言,将自己观察到的特点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差异。2、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的丰富多彩,学会如何把习作写具体、写美。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想一想 1、指名读词语。2、想一想,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3、小组交流后全班集体交流。4、教师小结:每组词中都有一对近义词,他们意思相近,但还是有差别的,因此不能互
30、换。请你们记住他们的好朋 -友,千万别弄错了。5、出示近义词,让学生找出与之正确搭配的词语粘贴在黑板上。5、想一想:你能照样子说一组这种关系的词语吗?二、读一读。1、出示“山水、天地、思想、谈论”4 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2、变魔术,在这 4 个词语的两个字前后,插入另外两个字,组成成语。3、指名读成语,要求读出成语包含的感情,也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说成语的意思。4、让学生只看前两个字,说出含有这两个字的成语。三、写一写,背一背 1、读古代格言。2、大概的说说读后的感受。(通过读这些古代的格言,你明白了什么?)3、背诵并积累:这些简短的格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警示,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他们。板书设计:教
31、学过程:(师生互动)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读一读 1、自由朗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2、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你觉得火烧云美吗?3、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大家评一评。4、课件展示火烧云的图片,在音乐背景下朗读短文。-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1、读句子。说说你的感受?2、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3、出示例句:比一比哪一句好,好在哪里?4、第 2 句用了排比句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且具有节奏感。5、小结: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用以上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好一些。三、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同学们,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和闻名世界的建筑、文化遗产,它们深深地吸
32、引着我们的目光。2、出示图片。谈谈你的感受。3、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用最美的语言来赞美它们。4、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6、角色扮演,互动交流。教学内容:习作(我爱我的家乡)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 习作内容:根据自己搜集、采访的资料,写写自己的家乡。-设计目的:1 通过搜集和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和家乡有代表性的景物。2 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尝试学习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好词好句进行描写。3 要求语句完整,有内容。教学准备:整理自己搜集到的、采访来的资料。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人口约 970 万人,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第
33、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从自己对武汉的了解出发,来写写这座城市。二、拓展话题内容。1 说说你想向大家介绍武汉的什么?(可以是景、可以是人、可以是特产、可以是历史文化、可以是大街小巷,)2、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说说家乡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同学之间相互补充。3、注意说清楚一个特点,再说另一个特点,段与段之间的过度要自然。-三、指名说说,师生共同评议,明确习作要求。(1)每个小组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可以带着资料到台前介绍。(2)大家共同评议。(3)在评议过程中,穿插好词好句,引导学生习作。四、学生习作。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字。运用自己学过的修辞。五、修改习作。1、学生自读自改 2、组内交流,再修改。3、学生誊写作文 六、讲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