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作》看孟浩然早期的仕隐情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田园作》看孟浩然早期的仕隐情怀.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田园作看孟浩然早期的仕隐情怀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到唐代发展到顶峰。而盛唐诗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问,诗坛上群星璀璨,一大批光照千古的诗人同时出现,构成了盛唐气象最耀眼的色彩。孟浩然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受南朝诗风的影响,清新脱俗,深得当时及后世盛誉;其亦仕亦隐的情怀也让后人评说不已。孟浩然(689 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幼年苦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青年时慕庞德公高风,曾与张子容一同隐居在襄阳县东南的鹿门山。据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载:“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棱隐处也。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
2、集秘省联句,浩然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据史书记载,他曾先后两次人京求仕,都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五年(737),尚书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辟置孟浩然于幕府,属为从事。两年后,孟浩然背疽发作,归襄阳卧疾。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与之宴饮甚欢,食鲜疾动,疽发而卒。终年五十二岁。有孟浩然集三卷。正如法国批评家丹纳所说:“个人的特色是由社会生活决定的。”唐代隐逸风气兴盛,人们的行为心态、人格理想、价值取向与前代有所不同,由隐入仕成为士人阶层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从孟浩然的生平经历看,他除了晚年大约一年时间被辟为幕僚之外,终其一生可说是布衣诗人。然
3、而,孟浩然并非无意人仕之人,他与盛唐其他诗人 一样,怀有济世的强烈愿望。李景白先生明确指出:“孟浩然尽管以隐逸闻名,以游山玩水著称,而思想深处并不是那么静穆和恬淡,倒是相当热衷功名仕进的。”盛唐经济繁荣,百业俱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其中,这就为士子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广阔舞台,因而也就极大地鼓舞了士子们的仕进之心。孟浩然作为一个有才华 的文士,加L 家世重儒的熏染、襄阳名人的激励,当然要受到这个时代的仕进潮流的裹挟。纵观孟浩然200 多首诗歌,明显地反映出求仕愿望的就达50 首之多,其中强烈反映出这一愿望的有23 首。田园作一诗可以说是孟浩然早期生活和心态的高度概括,最能表现他这种不
4、愿终老山林、希冀为世所用的急切心情和不甘寂寞的豪逸情怀。诗云:弊庐隔尘喧唯先尚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十树。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遏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晨兴日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这是一首求职诗。孟浩然生活的以襄阳为中心的荆楚地区,不仅文化传统悠久绵长,而且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氛围。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灵山秀水、恬淡宜人的田园风情画。此篇却一反诗人含蓄的常态,设喻用典,直接表白自己希望得到赏识、引荐的急切心情。不过,诗人虽有强烈的入仕愿望,却表现得不卑不亢,毫无巴结逢迎之息。
5、此诗前六句短短几笔,勾勒出诗人三十岁之前恬淡宁静的读书生活。“弊庐隔尘喧”,居所虽然简陋,却没有尘世的喧嚣,正适合诗人“尚恬素”的心境。孟浩然书怀贻京邑故人日:“唯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未躬。”邹鲁,指春秋时期的邹国、鲁国。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乡,后用以指儒学文化。孟浩然与孟子同姓,所以说“唯先”。与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的取向稍有不同,孟浩然“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十树”是为了创造一个幽静的读书环境。青年时期的孟浩然,基本上是按照儒家规训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论语为政:“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人在三十岁左右,所学当有
6、成就。因此,随着时光的推移,岁月的变迁,已到而立之年的孟浩然开始慨叹自己的“犹未遇”了。“犹未遇”,既是孟浩然从读书生活走向求仕之举的转折点,也是伴随他一生、挥之不去的 惆怅。中间六旬紧承上文,极力铺排渲染诗人“犹未遇”时的怅然心态。所谓“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诗人生当盛世,学有所成,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担心“书剑时将晚”,触目伤怀,觉得“丘园日已暮”。一旦有了出仕的念头,诗人日思夜想,“晨兴日多怀,昼坐常寡悟”,思绪万千。诗人空有凌云壮志,却只能羡慕冲天的“鸿鹊”,嗟叹争食的“鸡鹜”。孟诗纯出于率然天真,非刻意造境雕琢者所能到。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评论孟浩然:“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
7、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形容心情的“羡”和“嗟”,形容鸟类的“鸿鹊”和“鸡鹜”都带“鸟”旁,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就连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也对孟浩然大加赞赏:“复忆襄阳盂浩然,清词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其六)孟浩然以其内心体验来构建自己的诗歌准则,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描绘自我的诗歌。最后六句,诗人由反复的思虑自然过渡到寻求人仕的门径。金马门本是汉代宫廷中学士待诏的地方,这里借指唐代进士省试。“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直抒胸臆,正面表达自已强烈的求仕之心。因为求仕
8、极不如意,孟浩然只好把自己的愤慨和悲哀掩藏在隐逸之下。诗中用扬雄“待诏金马门”和朱买臣“独行歌道中”的典故,折射出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绪。诗人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实现济世的远大抱负,在于“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最后又顺理成章地道出自己的期望:“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诗人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不落俗套,极富于韵味。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唐诗别裁集)。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可以体会出内在的韵味,显得自然天成。此诗出语洒落,浑然省净,结构极为紧密,看似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
9、,承转 分明,篇法圆紧。由青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写到渴望建功立业;由求仕无门的苦闷,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之感。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穿全篇。“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胡应麟诗薮)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李白 赠孟浩然一诗常常让人们对孟浩然真实的心态产生误解:“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然而,纵观他的诗篇,可以感觉到,他的一生都夹在出仕和退隐的矛盾痛苦中。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表达的是对于入仕既深切又急切的期待,对于盼望官友荐举有着殷切的希望,对于缺少知音的赏识有着深深的遗憾。因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孟浩然最终也未能实现“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的人生理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虽在仕途上壮志未酬,却能特立独行,张扬自己的个性,客观上成为盛唐独具风采的诗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