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docx
《关于甘肃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甘肃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甘肃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巡游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沟通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学问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探讨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我搜集的关于甘肃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甘肃景点导游词介绍(一) 各位挚友: 你们好。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闻名遐迩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离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我用这段时间,就莫高窟先做一点简洁的介绍。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头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
2、大精深而著名天下,享誉国内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来,川流不息,对促进文化沟通,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假如所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说:“看了离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项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详细的数目,而是喻
3、指许多,因为这里有很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很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旁边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
4、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给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进入天国的投资。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 大家看前边有绿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活灵活现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致绝伦的壁画,构图精致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溢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历经北
5、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持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改变、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状况。在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宝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现在我进入洞窟参观,首先我们去参观出名有“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道的
6、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载这一事实。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秘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宝贵无比的文物最终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宝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 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
7、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 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保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藏经洞”发觉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世欲文书,它涉及到很多学科,是探讨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探讨、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密封的呢?一说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时为了爱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圣经典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后来保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
8、的死了。直到本世纪初发觉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下面我带大家去参观328窟,这个洞窟的精彩所在为塑像,在进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状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头搭架,上面缠上麦秆、谷草、芦苇、麻丝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终上彩绘画的。塑像主要有四大类:(1)佛像,包括释迦、弥勒、药师、阿弥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萨像,包括观音、文殊、普贤及供给菩萨等;(3)弟子像,包括迦叶、阿难;(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罗汉等,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神兽等动物塑像。由于制作年头不
9、同,风格也迥然不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吴带当风”等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巨匠超凡的想象和超群的思维。 塑像是石窟的主体,多为1佛2菩萨的组合,前期的粗大而渐渐演化到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现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两身长16米多的涅槃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时期的作品,其艺术风格也趋向雍容华丽,特殊是唐代的很多优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给人的印象就像真实的生命体。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建筑形式为覆斗顶方形禅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莫高窟
10、最早的一个有记年的洞窟。 南壁禅窟上面绘有五百强盗在佛因缘故事,讲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为盗国王派军队捕获,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他们苦痛不堪,嚎啕大哭,呼喊佛的名号,佛听到后,大发慈善,用神通力使他们复原光明,并现身说法,最终使五百强盗皈依佛门。画面特别写实,每个环节都作出细致的描绘,这则故事对今人同样教化意义,只要迷途知返,悬崖勒马,还为时不晚。 220窟是初唐开凿的洞窟。这个洞窟南北两壁面,原来被宋代的壁画覆盖,1948年已残损的千佛画被剥掉后,下面露出了初唐时代的壁画,色调如初,特别清爽鲜丽,保存状态极其完好,而且是特别精致的作品。南壁是依据佛说阿弥陀经绘画的“阿弥陀净土变”,中间是
11、栏杆环围的宝池,沙罗双树下的莲花台上坐着阿弥陀佛,以胁侍菩萨为中心,诸菩萨、飞天、伎乐天等众圣云集,场面特别壮丽。宝池前有红、绿、黑、白颜色的瓷砖铺设的平台,正面舞台上乐师们在演奏各种乐器,平台中心有两个舞姬,在圆形的地毯上踏着音乐节奏立着脚尖跳舞,羽衣飘动,激烈欢快。英建筑艺术主要指洞窟的形制。 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体空间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为主。所谓中心塔柱式既开凿时就在洞窟的中心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上面开龛,龛内塑像;中期开凿的洞窟相对较大,中心塔柱式被庙堂式即伏头号代替,多数是在洞窟正面墙壁上开较大的佛龛,塑造多身塑像。窟顶为覆斗式,天井彩绘精致的图案,后期开凿的洞窟都比较大
12、,纵深二三十米,称殿堂窟。 洞窟中心高有佛坛,佛坛上面塑造多身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还有禅窟、大佛窟和涅磐窟。从洞窟建筑形式的转变和多样化,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进,溶化、成为本民族的东西。另外莫高窟还保存着宋代木结构窟檐五座,以及散布其四周造型独特的舍利塔十几座。加上壁画中彩绘的亭、台、楼、阁、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构成了莫高窟无比丰富的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 关于甘肃景点导游词介绍(二)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之西偏北约3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处在“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在藏语中,“炳灵”是“十万佛”的意思,所以,炳灵寺(唐
13、代名灵岩寺),也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千佛山”“万佛洞”了。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 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 炳灵寺石窟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良好,人为破坏又少,所以至今炳灵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较完整。现在,共留存下窟龛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多平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 十六国的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
14、信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非常活跃。这即是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并始终延至北朝的北魏时期。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龛,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龛和第16窟等几组也比较出名。尽管此时期造像雕凿的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态、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样外,大多摒弃了作为艺术原形的犍陀罗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国信众的情感和志向内容。尤其明显的是,在塑像及壁画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书的名榜。这明显是对汉代以来传统形式的继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动,姿态美丽,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巧显得纯熟精妙,手法洗练细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甘肃 景点 导游 介绍
限制150内